張含
內容摘要:《世說新語》是一部獨具特色的志人小說,書中不僅記載了淳厚謙遜的賢達、聰慧敏捷的才士還有一批睿智早慧的兒童。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就選取了《世說新語》中的《詠雪》與《陳太丘與友期》兩篇文言文,文中的主人公謝道韞和陳元方身上所展現出的聰慧、從容與他們所獲的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探析《世說新語》中所蘊含的魏晉兒童教育理念對現代教育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
關鍵詞:世說新語 教育理念 部編本教材
《世說新語》被魯迅稱為“名士底教科書”,書中記載了漢魏至東晉名士的逸聞軼事,生動展現了魏晉時期的名士風貌。這些名士的成長以及所獲成就與當時的教育密不可分。在部編本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選取的《世說新語》兩則短文中,謝氏一家內集詠雪的場景讓人向往,陳元方三答客人時表現出的睿智讓人贊嘆,這些故事背后體現出了古人教育的智慧。而類似的故事在《世說新語》中還有很多,《世說新語》可以說是集中體現了魏晉時期的兒童教育理念。
一.營造學習氛圍,注重言傳身教
魏晉時期,文化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在文學領域誕生了許多著名大家,也涌現了許多聞名后世的才女,其中最出名者莫過于謝道韞。謝道韞因其名言“未若柳絮因風起”而留下“詠絮之才”的佳話,在《世說新語·賢媛》篇中更是被人稱贊有“林下風氣”。謝道韞天資聰穎,她的文才并不局限于閨閣之內,而是能與竹林七賢并列,這固然與她超凡的個人天賦有關,但作為當時極具顯赫聲勢的謝氏家族的一員,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也為謝道韞的成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謝氏家族自淝水之戰后躋身為當時一流的門閥士族。作為精英階層,為維護家族的聲望以及階級的優越性,謝氏家族非常注重家庭學習環境的營造,《詠雪》便體現了這一點。謝太傅作為長輩在寒雪之日將家族成員聚集在一起給兒女們講論文章的義理。因“俄而雪驟”,原本講論文章義理的一家人被窗外紛飛的大雪所觸發。謝朗詠雪用撒鹽到空中為喻,著重雪的白和細。謝道韞將雪比喻為因風起舞的柳絮,詩意盎然、充滿靈動,堪稱詠雪一絕,其才情力壓兄弟謝朗,獲得了謝太傅的贊賞。這次的雪日講論文義可以看作是一次家庭成員間的相互學習,而類似的學習活動時常舉行,這對于謝氏家族來說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在《世說新語·文學》篇第39則中,謝安與支遁談論玄理時要求家庭子弟也要在場傾聽學習,兩人相互辯駁,互不相讓,以至于謝朗的母親王夫人因心疼兒子謝朗大病初愈身體經不起勞累,于是流著淚將兒子抱了回去。
環境是影響人發展的外部因素,魏晉被史學家稱為中國歷史上最“離亂”的時代,連年的戰亂和政治的不安定,使得社會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但在官學衰微、私學興盛背景下,士族子弟的教育基本依靠家庭來進行。因此,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兒童的成長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家族長輩的言傳身教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兒童的人格塑造和品性的修養?!妒勒f新語·德行》篇第36則,劉夫人詢問謝太傅為何不見他教育子女?謝太傅回答道“我常自教兒”。“自教”既以身教子女,謝太傅非常注重“身教”,并在日常中實踐了這種教育理念,以潤物細無聲,不著教育痕跡的形式來培養影響兒童。在魏晉時期,言傳身教是豪門世族普遍采取的家庭教育方式。陳寔在任太丘長時遠近齊稱頌,深受百姓敬重。陳家兩兄弟也以父親陳太丘為榜樣,以其言行為標準。耳濡目染,陳元方和陳季方兩兄弟在德才方面也非常出眾,獲得了父親的贊許,被陳太丘稱贊為是“難兄難弟”?!断荣t行狀》更是稱陳元方“至德絕俗”,這一點在陳元方與客的三次應答中能明顯體現。面對與父親約定好時間卻遲到的朋友,七歲的陳元方以“待君久不至,已去”點出了客人的不對,巧妙回答了客人的問題。當聽到客人辱罵自己的父親時,陳元方不卑不亢,沒有回罵客人,而是邏輯清晰地以事實為例指出客人的無信、無禮,說得讓客人感到慚愧。七歲小兒用事實說理,陳元方表現出的睿智從容正是受到陳太丘言傳身教的影響。
二.強調啟發誘導,講究循循善誘
教育需在了解兒童認知水平的基礎上進行,我國一直主張采用啟發式教育,《學記》認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王陽明提出“大抵兒童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殘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之趨向鼓舞,心中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闭缤蹶柮魉f兒童如新生的嫩苗一般,需順應其性情成長并多加引導。魏晉玄風大暢,辨析玄理講究細致入微,對人的思維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清談之風盛行下,為培養兒童的思維能力,魏晉士族對兒童進行教育時強調啟發誘導,講究循循善誘。
謝氏家族在家庭教育上非常重視提高子弟們的文學素養,在教育方式上采用啟發式,這也是謝氏家族人才輩出的一個重要原因。謝氏一家雪日內集,謝太傅望見門外紛飛的大雪,于是便就地取材引導子弟們詠雪,以檢驗他們的文學水平。同樣是在子弟集聚時,謝太傅讓子侄們談談《詩經》中哪句詩最佳,謝玄以鑒賞文學藝術性的角度去贊美品評,認為“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最佳。謝太傅則是從政治角度出發,評定“訏謨定命,遠猷辰告”是《詩經》最佳。
謝太傅注重在培養子弟的文學素養上進行啟發,陳太丘則是在培養子弟德行方面做到了循循善誘。在《世說新語·夙惠》篇第1則中寫到陳元方和陳季方因偷聽父親與賓客談論玄理入了迷,蒸飯時忘放竹箄,米飯變成了粥。陳太丘得知此事后并沒有立刻責罵兩兄弟,而是詢問兩兄弟都聽到了什么。當聽到兩兄弟一字不漏地將談話內容復述出來時,陳太丘不由感嘆“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飯也!”陳太丘在對待兒童犯錯問題上,一開始并沒有選擇責罰,而是先了解事情的原委再加以判斷,避免因錯怪而打壓到兒童學習的積極性?!妒勒f新語》中還有許多類似的例子,如鐘毓鐘會趁父親睡覺時偷飲了酒,鐘父醒后也沒有對兄弟二人進行責罵,而是詢問毓為何行禮揖拜后才飲酒,而會卻喝酒不拜。通過循循善誘,鐘父讓兄弟二人意識到了“偷酒”這一行為的錯誤性,既保護了兒童的自尊心,也在不予一句責罵的情況下幫助兄弟二人完成了自我教育。
三.主張有教無類,尊重愛護兒童
宗白華評價魏晉時期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人格和自我意識的覺醒,人們的思想也獲得了極大的解放。在教育方面,隨著私學的發展,教育的范圍得到了擴大,受教育者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人能接受教育。
魏晉時期,上層貴族中的女性在社會、家庭方面地位得到了提高,對于家族中的女童,其教育也受到了重視。正如前面所說,聲世顯赫的謝氏家族為才女謝道韞的個人成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在家族中,謝道韞與其他兄弟一樣參加家族的學習活動,一起探究文章義理。而正是在這樣一種和睦、平等的教育環境中,身為女性的謝道韞其才情得以自由展現,這是其教育的可貴之處。除了上層社會的女性能夠獲得教育外,下層的人們也同樣能夠接受教育。東漢著名的經學家鄭玄才識淵博,是當時經學的集大成者,就連他家的家奴也全都讀過書?!妒勒f新語·文學》篇第3則就記載了鄭玄家的兩個奴婢進行對話時也會引用《詩經》中的原句。這不僅體現了兩位婢女對《詩經》的熟練掌握,同時也側面反映了當時“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不管人的身份地位年齡如何都能夠受到一定的教育。
曹操唯才是舉,重視人才。政治的需要也影響了當時的人們對人才的普遍看法,崇拜天才,是當時的社會風氣。而天才必早慧,《世說新語》就專門列了“夙惠”篇來記載漢魏至東晉時期早慧伶俐的少年才子,這些早富智慧的兒童或能言善辯,或思維敏捷,或記憶力超群,在一群大人之間也能表現出超越自身年齡的從容睿智。正是在對人才極為尊重的社會風氣影響下,在教育方面,魏晉人特別關注兒童的聰慧伶俐,對兒童細心呵護,尊重兒童。在《世說新語·德行》門第33則中記載了謝安的兄長謝奕作為剡縣縣令懲罰犯法老翁被謝安勸阻的事。當時年齡僅有七八歲的謝安看到兄長懲罰老翁便勸阻謝奕停止對老翁懲罰,聽完弟弟的話后,謝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便將老翁放了。謝奕的行為一方面體現出對弟弟的愛護,以一種平等、包容的態度詢問弟弟的意見,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對兒童的尊重,謝奕并沒有忽略謝安所說的話,而是尊重弟弟的想法將老翁放了。
同樣,出于對兒童的愛護,在《詠雪》中,謝太傅聽到謝朗和謝道韞對雪的形容后,因驚嘆謝道韞的才華而露出笑容,也因小輩們暗暗競爭表現出的率真、可愛而開懷大笑。也正是因為在良好的環境中成長,長輩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子女,七歲的陳元方面對父親朋友的辱罵,能從容睿智的用言語來維護父親和自己的尊嚴。在《世說新語·政事》門第3則中,面對袁公提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的難題時,11歲的陳元方機智巧妙的用周公和孔子的例子予以回答,化解了尷尬。
《世說新語》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重要地位,而書中蘊含的教育理念對于當今的兒童教育也是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兒童善于模仿,在生活中長輩們應以自己良好的言行舉止去影響兒童,以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用樹立“榜樣”的方式進行身教。言傳方面,啟發誘導比空洞說教更易于接受,因此可以通過對話或游戲等形式促使兒童完成自教,最重要的是在日常中要注意尊重愛護兒童,保護兒童的自尊心。《世說新語》中的有許多則故事體現出了魏晉時期士族階層的教育智慧,其中蘊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探析。
參考文獻
[1]張萬起,劉尚慈譯注.世說新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8.
[2]毛禮銳,沈灌群.中國教育通史[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
[3]張嘉琦.從《〈世說新語〉二則》看魏晉時期的教育特點[J].文學教育(下),2018(10):92-93.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