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平
內容摘要:三國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以三國為原本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由三國文化衍生出的歇后語通俗易懂,幽默風趣,自然貼切,耐人尋味。
關鍵詞:三國文化 衍生 歇后語 來由和特點
三國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以三國為原本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由三國文化衍生出的歇后語通俗易懂,幽默風趣,自然貼切,耐人尋味。
一.“三國文化”的概念
“三國文化”,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的三國文化,是指人們對三國時期的基本情況、歷史文化進行研究所得到的知識與經驗。廣義上的三國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以三國為原本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三國作為一個時代概念,它是指從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這一時間段。今天我們稱之為廣義上的三國時代,也就是我們所講的“三國文化”,則可以理解為從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后軍閥割據到司馬炎建立晉朝統一天下的時代。廣義上的三國才是“三國文化”的研究主體。
陳壽的《三國志》是一部史書,而羅貫中的 《三國演義》則是一部影響最大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是根據《三國志》寫的。《三國演義》在民間的流傳范圍、影響程度,都可謂是中國古代歷史小說中獨一無二的。從某種程度上說,小說《三國演義》的內容在國人心目中已經占據了真實歷史的地位。正因為人們的喜愛,所以《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事件在老百姓中耳熟能詳,且衍生出許多三國綜合性文化。如歇后語就是其形式之一,據筆者初步統計,與“三國文化”有關的歇后語達200余條。
二.“三國文化”衍生的歇后語出處與由來
1.歇后語的由來和語言特色
歇后起源于唐時的一種文體,即“歇后體”,為唐人鄭綮所創。它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形式和語言現象,其實遠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補牢,未為遲也。”
歇后語具有鮮明的漢文化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幽默風趣,耐人尋味,為廣大老百姓所喜聞樂見。我國幾千年的漫長歷史中,朝代的興衰更迭,歷史事件的此起彼落,這些都是產生歇后語的豐厚基礎。如三國之后,有關三國的歇后語就多達兩百余條,而且有些是膾炙人口、家喻戶曉。
歇后語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民間口頭文學。除詼諧幽默的最大特點外,另一個特點就是會意。通過會意后再進行概念擴充和延伸,從而推理出結果。如“張飛打督郵——給他個下馬威”,“關羽放曹操--念舊情”等。這種歇后語,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文字游戲,只是比較高雅,有一定的文學趣味。它往往將一句話分成兩部分來表達某個含義。前一部分是隱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義的解釋。最初的歇后語與現在我們看到的歇后語的表現形式并不相同,是對當時通用的成語、成句的省略。例如“曹操殺華佗——諱疾忌醫”,這種歇后語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范圍受到了限制。后來的歇后語在結構上是“比喻、說明”式的俏皮話,使用的人往往只說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釋部分則讓對方自己領悟。如“諸葛亮吊孝——裝模作樣”。這樣便有了游戲的味道,且余味無窮。
2.“三國文化”衍生的歇后語由來
一是來自于史書《三國志》。
《三國志》是史家之作,它講究歷史的真實性與客觀性,不能妄意為之,所以它的可信度高。這些歇后語里的三國人物故事,基本上都有史實依據,拿來作為比喻,說明某種道理,自然貼切,耐人尋味。如:
董卓進京——沒安好心; ?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龐統做知縣——大才小用;曹營里的徐庶——人在曹營心在漢;呂布來到白門樓——死到臨頭。
歇后語“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就來自于《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1]這個故事最后曹操以鼓惑軍心之名砍了楊修的頭。這個歇后語,比喻事情進行下去沒多大必要,就此放手又舍不得。也形容進退兩難,猶豫不決,無可奈何。
出自《三國志》的歇后語,大多有文言文的痕跡,或成語,或諺語。又如歇后語“劉備請諸葛亮——三顧茅廬”。《三國志·諸葛亮傳》云:“凡三往,乃見。”且《三國志》記載的諸葛亮《前出師表》“三顧臣于草廬之中”。[2]
二是來自于文學作品《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在民間影響最大最廣,是獨特的三國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雖然《三國演義》是文學作品,但是它的事實來源于史書《三 國志》。不過需要說明的是,《三國演義》里許多的人物與事實,雖然有歷史的影子,但經過了作者的藝術加工,而且有的滲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與好惡。如:
蔣干盜書——聰明反被聰明誤;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東吳招親——弄假成真;貂蟬唱歌——有聲有色;劉備賣草鞋——本行。
蔣干盜書、周瑜打黃蓋,均屬《三國演義》的藝術創造,歷史上并無其事。東吳招親也與史實不符合。貂蟬是《三國演義》創造的人物,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只是這個美人史書中是找不到的。正因為其美,唱起歌來就“有聲有色”,含義饒有風趣。劉備賣草鞋則源于民間故事,民間傳說劉備是賣草鞋出身,這有一點歷史依據。又如“死諸葛嚇跑活仲達”雖然確有此事,但并非諸葛亮遺計,而是司馬懿心虛。“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的依據是《漢晉春秋》,可是作者又加了工。魯迅先生在評價《三國演義》時說:“至于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3]這種評價是很中肯的。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基于正統立場,在小說中極力張揚“擁劉反曹”主旨,從而把一切優秀品質都加在劉備身上,以致露出一些有悖人情道理的馬腳。比如當趙云在長坂坡歷盡危難把阿斗救出交與劉備時,劉備居然可以將孩子往地下一扔,說道是“為此孺子差點折了一員大將”云云,借此以顯劉備對部屬的厚道仁愛,故而有歇后語“劉備摔孩子(阿斗)—收買人心”。這個歇后語,可謂一針見血。此外,赤壁之戰的諸葛亮,不僅神機妙算,竟還能呼風喚雨,設壇祭東風,火燒曹操八十萬大軍,獲得了此戰的最后勝利。故而有“諸葛 亮的鵝毛扇—-神妙莫測”,“諸葛亮的錦囊—神機妙算”的歇后語來形容和比喻。這也符合普通老百姓獵奇的娛樂性心理。
三是來自于有關三國的戲曲、傳奇。
三國時期,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特殊時期。戰爭頻繁,人才輩出。所以有關三國的人物、事件就成了民間傳奇和戲曲的表現對象。如戲曲的《擊鼓罵曹》、《定軍山》等。傳奇作品如關云長的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等更是膾炙人口。特別是戲曲的臉譜化,傳奇的獵奇性,更讓三國文化深入民心。如曹操的白臉,關云長的紅臉,張翼德的黑臉,分別代表著“奸”、“義”、“勇”,并創造出許多生動形象的歇后語。如有關關云長的歇后語,有人統計達40多條,這與關云長在民間的“武圣”、“武帝”地位分不開。如:
關云長刮骨療毒——若無其事;關老爺告辭——走神了;關帝廟里失火——慌了神;關帝廟里求子——跨錯了門。
四是來自于民間老百姓自己的口頭創作。
民間口頭創作的歇后語,因為它來自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所以往往妙趣橫生,富有人民群眾的生活氣息。如:
張飛捉耗子——大眼兒瞪小眼兒;關公賣豆腐——人硬貨不硬;關云長做木匠——大刀闊斧。
這樣的的歇后語,通俗明曉又頗為形象,這些歇后語往往與群眾的生活實踐緊緊相關。又如“關羽放屁——不知臉紅”。這是根據關羽紅臉、美髯展開的聯想創作出的歇后語。由于戲曲舞臺的關羽是張紅臉,紅臉關公家喻戶曉并成為關羽忠義武勇精神的象征。
正因為歇后語是一種獨特的語言形式,他的來源各異,所以往往一個典故常常派生出多個歇后語。其痕跡可以看出它的來源不同,所以語氣也不同。如“空城計。”《空城計》戲曲中“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與 “我正在城樓觀山景”唱段,把諸葛亮的設計表現得淋漓盡致。有關空城計的歇后語不少。如:
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化險為夷;諸葛亮彈琴——計上心來;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虛;孔明彈琴退仲達——臨危不亂;諸葛亮用空城計——不得已。
三.“三國文化”中歇后語的特點
由于三國人物和故事長久以來廣為流傳,所以三國文化中的歇后語在民間流傳很多,它既有歇后語的共同特點,也有區別于其它的獨特之處。
第一,由三國文化產生的歇后語,除史書外,即便是小說、傳奇、戲曲等文學藝術作品或者民間傳說,其中的人物、故事,基本上都有史實依據拿來作為比喻、說明某種道理,自然貼切,耐人尋味。如:
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煮豆燃豆萁——自家人整自家人;馬謖用兵——言過其實;諸葛亮借箭——有借無還。
這一類歇后語,有歷史的真實性。前面一部分是歷史典故,后一部分是說明一個道理。
第二,三國文化產生的歇后語流傳于民間,所以通俗,富有哲理的特點。畢竟,它是屬于口頭用語,同時它也是漢語中最具有民族文化特征和色彩的一種習慣用語。
歇后語體現了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并且有著獨特的語言特點。中國語言文學大家郭紹虞先生在《諺語的研究》中,更是指出歇后語源起于“射覆語”(類似猜謎的一種形式)。[4]也就是說歇后語有點像謎語。歇后語確實由兩部分組成,前半部分像謎語的謎面起到了打比方的作用,后半部分又像謎語的謎底,起到了形象生動說明事物的作用。如:“關羽射黃忠——手下留情”。這是《三國演義》寫關羽收取長沙時義釋黃忠的故事。這里前半截話是具體事實,后半截話為解釋、說明,實際上是要把話說得更形象具體些。當然歇后語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畫式的,帶有戲謔調侃的色彩。
第三,三國文化所產生的歇后語,雖然有特殊的歷史背景,但是在老百姓的口里說出來,它不必要承擔歷史的責任,自然口語化,并且有的具有詼諧、幽默的特點,在笑過之后回味起來便釋然了。如:
張飛娘姓吳——無(吳)事(氏)生非(飛);張飛喝酒——胡(壺)來;關公使大刀——不用急(戟);諸葛亮草船借箭——有誤(霧)。
這些歇后語在人物或故事中,它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諧,由原來的意義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個意義。這類歇后語,往往要轉個彎才能領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頗有興味,仔細品味后,不由煥然大悟。
參考文獻
[1](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M].中華書局.2005-02
[2](晉)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M].中華書局.2005-02
[3]魯迅.魯迅全集.第九卷.漢文學史綱要[M].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4]郭紹虞.諺語的研究[J].小說月報.1921年第2卷
(作者單位:益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