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迎來創傷研究的快速發展期,其中以美國耶魯大學哈特曼、費爾曼、卡魯斯為代表的學者,不斷引領創傷研究的發展;國內學界通過翻譯、介紹、闡釋西方的創傷理論來關照本土問題,但也存在觀點重疊、碎片化等問題。我們應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鑒西方已有的創傷研究成果,努力構建一種符合當下本土語境的創傷研究話語,從而進一步推動創傷研究在中國的發展。
關鍵詞:創傷理論 耶魯創傷研究 創傷文學批評
二戰以來,隨著創傷性神經癥(traumatic neuroses)在越戰老兵身上不斷發生,一大批學者開始把目光投向創傷研究,他們大多立足于弗洛伊德的創傷概念,不斷融入記憶理論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在總結和反思兩次世界大戰、大屠殺、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等問題的基礎上,不斷提出新的研究理念和范式。那么,學術界的創傷研究現狀如何?在文學批評領域,創傷研究與文學批評的關系是怎樣的?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和認識中西方創傷研究的現狀呢?
一.西方創傷研究現狀
就創傷文學這個子領域而言,隨著大屠殺幸存者證詞檔案庫的建立和美國老兵越戰反思思潮的興起,西方創傷研究的一個重要流派——美國耶魯創傷研究學派逐漸形成,它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為學理基礎,又融入文化記憶理論相關理念,不斷引領創傷研究向前推進和發展。他們注重消化、吸收解構主義與精神分析學等經典文學理論資源,出版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研究著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創傷-文學研究模式。比如,哈特曼基于創傷批評與文化記憶視角的“證詞(錄像)文學敘事論”、費爾曼通過一系列文學研討班的教學實踐建構的“文學證據論”、卡魯斯融文學文本、心理分析文本和批評理論文本于自己的理論闡釋視野,進而建構的一種歷史闡述意義上的“跨學科人文闡釋論”。
哈特曼在記錄保存證言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對大屠殺創傷研究進行歷史證據的關照,代表著作有《最長的陰影:大屠殺的后果》(The Longest Shadow:In the Aftermath of the Holocaust,1996)、《靈魂的傷疤:與謊言的斗爭》(Scars of the Spirit:the Struggle Against Inauthenticity,2002)等。卡魯斯于1995、1996年先后出版了《創傷:記憶之探索》(Trauma:Explorations in Memory)和《無法言說的經驗:創傷、敘事與歷史》(Unclaimed Experience: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在《無法言說的經驗》中,卡魯斯界定了創傷的定義:“創傷無法定位于某人過去發生的某個單純暴力的或最初的事件,而是定位于它那種獨特的本質——它在最初無法被確切感知——過后返回來纏繞幸存者的方式。”i她認為受害者是無法用言語來描述自己的創傷經歷的,正是這種創傷的不可言說性闡發奠定了卡魯斯在創傷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費爾曼和多麗·勞布合作出版了《證據:文學、心理分析與歷史中的見證危機》ii,該書從精神分析和文化批評兩種視角對證言和創傷之間的復雜關系進行了深入探討。
這意味著隨著卡魯斯、費爾曼等人對創傷理論的重新建構和對大屠殺文學研究的超越,創傷文學研究逐漸突破了大屠殺文學這個單一文類的局限,不斷向證詞批評、見證文學、跨學科人文闡釋等多領域擴展。當今的西方創傷研究已日漸超越傳統的文本批評形式,發展為涉及心理學、文學、社會學、歷史學和文化研究等多個領域的跨學科研究,成為人文學科研究領域一顆璀璨的明星。
二.國內創傷研究概況
1.國內創傷文學研究現狀
為了解國內學界“創傷”研究狀況,筆者對近30年來“創傷”“創傷理論”“創傷文學”三個關鍵詞進行了檢索。首先,在中國知網(包括期刊、學位論文、會議論文等)輸入“創傷”一詞,截至2020年1月(下同),搜索到共計97148篇研究論文,按照論文涉及的學科類別與論文數量由高到低排序,主要集中于臨床醫學、護理、法學、特種醫學、社會學、文學、基礎醫學等學科領域,而且對于“創傷”研究的學術成果自2008年開始,平均每年都有4000篇以上,具有覆蓋范圍大、包含學科門類廣等特點。其次,對“創傷理論(或創傷批評)”進行檢索,與之相關共收錄326篇研究論文,主要以王霞(2016)、寧寶劍(2014)、向玲玲(2013)、王欣(2012)、陶家俊(2011)等學者為代表,他們圍繞種族、宗教、性別、社會矛盾和戰爭創傷等公共話題,對創傷事件、創傷理論、創傷敘事、創傷記憶、中外文學作品進行了心理學、文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最后,對“創傷文學”一詞進行檢索,學界對“創傷文學”的研究占比接近40%,位居創傷研究相關主題的前列。如有趙雪梅的《作為一種新文類的創傷文學——概念界定、分類與反思》(2018)iii、賀江的《創傷理論與創傷文學》(2014)iv、朱麗平的《創傷文學視角下解碼創譯的必然性》(2013)v、楊曉的《新興“創傷文學”理論對創傷小說的成功詮釋——評米歇爾·巴勒夫的<美國創傷小說的實質>》(2013)vi等,這些學者不斷通過特定的藝術手段進行再現和升華,對創傷文學研究的緣起、發展階段、研究范式等進行梳理、歸納和總結,并試圖探尋幸存者的內心深處。
2.基于創傷理論視角的文學批評實踐
在文學領域,隨著創傷研究學術歷程的不斷推進,研究者多通過闡釋、借鑒西方的創傷理論來關照本土問題,基于創傷理論視角進行文學批評實踐,研究對象呈現出更加具體化、學科專業性更強、研究視野更加開闊等特點。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創傷敘事研究。截至2020年,以“創傷敘事”為主題發表的論文總量達261篇,其中,2007年李敏發表的《時間的政治——以“傷痕”和“反思”小說中的創傷敘事為例》vii一文,成為國內創傷敘事研究的首篇文章,其另一篇文章《“傷痕”與“反思”文學中的創傷敘事研究》viii也是國內首篇以創傷敘事為主題的博士學位論文,具有重要的創傷敘事研究價值;林慶新教授的《創傷敘事與“不及物寫作”》(2008)一文,主要討論了一種被認為適合于創傷敘事的寫作方法,即“不及物寫作”,此文章在創傷敘事研究意義層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由此可見,國內學者持續不斷運用創傷理論與文學建立聯系,來進行總體的創傷敘事研究。然而,當前國內創傷敘事研究尚處于較為薄弱的發展階段,對于創傷理論的文學建構仍需進行深入地挖掘與開拓。
第二,基于創傷理論的文學批評實踐。研究者還通過文學作品中所刻畫出的“創傷眾生相”,基于創傷理論進行具體的文學批評實踐,他們通過敘述創傷來反思過去,希望能夠達到療治創傷、重建自我的目的,其中涉及的主題有家庭創傷、文化創傷、種族創傷、性別創傷、抗日戰爭、美國猶太小說、青少年小說中的創傷敘事、創傷與復原、歷史創傷和文學再現等各個方面。在眾多研究成果中,筆者認為,復旦大學中文系陸揚教授于2019年發表的《創傷與文學》ix一文,以美國學者羅杰·庫爾茲主編的文集《創傷與文學》x為統領,分別對“創傷”進行了概念分析、理論研究與實踐批評,文章史料詳實、觀點深刻、思路明晰、層層推進,作為“當代西方前沿文論專題研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一定程度可看作當前對于創傷文學研究的最新理論成果。
第三,文化創傷與記憶理論研究。記憶與創傷是不可分割的,若想進行創傷研究,記憶理論便是重要的理論基礎之一。寧寶劍在《創傷批評理論淵源探究》(2014)一文中把記憶理論分為西方“古典記憶”理論、“集體記憶”理論和“文化記憶”理論三個歷史發展階段,闡述了創傷批評與這三種文學記憶之間的繼承和發展淵源。陶東風教授2011年的《文化創傷與見證文學》和《“文藝與記憶”研究范式及其批評實踐——以三個關鍵詞為核心的考察》xi是兩篇重要的研究文獻,前者主要從見證文學與文化創傷理論的互釋角度,論述了文學作品作為創傷記憶的一種書寫形式;后者則圍繞“集體記憶”“創傷記憶”“文化記憶”三個關鍵詞,結合當代文藝創作與批評實踐,建構了“文藝與記憶”的研究范式。
3.對西方代表學者創傷文學思想的研究
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學界尤其是美國迎來了創傷研究的黃金時代,代表學者有杰弗里·哈特曼、肖珊娜·費爾曼、凱西·卡魯斯、朱迪思·赫爾曼、多米尼克·拉·卡普拉、卡莉·塔爾等。國內學界目前主要集中在對哈特曼、卡魯斯兩位學者創傷文學思想的研究,對于其他學者基本處于空白狀態。
第一,對杰弗里·哈特曼的研究。學界通常把哈特曼的學術生涯分為三個研究階段: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浪漫主義詩歌研究、七八十年代的解構主義批評理論研究、八九十年代的創傷研究和猶太文化研究。國內學者對其前兩階段的研究成果頗豐,對其第三階段創傷批評的研究成果較少,主要呈現為哈特曼以大屠殺和猶太文化為主題的總體性創傷研究。如王鳳的《證詞錄像的再現與真實——杰弗里·哈特曼與大屠殺文化研究》(2014)xii一文,主要從文學批評的社會功能出發,再現了證詞錄像平民化的藝術真實性。謝瓊的《從解構主義到創傷研究——杰弗里·哈特曼教授訪談》(2011)xiii一文則全面呈現了對哈特曼的訪談內容,首先,澄清了關于西方創傷研究源起和發展的諸多問題,如建立檔案庫的初衷并非出自或預設了未來要進行創傷研究,而是想要在記錄保存證言方面取得一定進展——人們開始自愿提供證言;其次,就與中國特殊語境相關的具體問題,如創傷研究和民族主義、創傷的表述和政治權力規約之間的關系等進行了詳細探討;再次,哈特曼建議我們應以一個溫和的調節者姿態,盡可能冷靜地去書寫和描述那些蘊含集體記憶和文化記憶的事件。
第二,對凱西·卡魯斯的研究。創傷理論作為當前學術界的熱點話題,其發展可以追溯到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凱西·卡魯斯于1996年出版的著作——《無法言說的經驗:創傷、敘事與歷史》,在其中,卡魯斯賦予“創傷”這一醫學用語以文化含義,可以說是當代西方創傷理論研究的濫觴。目前國內學界對卡魯斯的創傷研究成果主要以復旦大學中文系陸揚教授和北京外國語大學陶家俊教授的相關研究為主。陸揚、張禎在《卡魯斯與創傷批評》(2018)xiv一文中,認為卡魯斯分別從弗洛伊德的《超越快樂原則》和《摩西與一神教》中來追溯創傷與文學的關系,在精神分析、文學與文學理論文本中去言說創傷經驗的深刻故事。解友廣的《當下的創傷理論:凱西·凱魯斯訪談(英文)》(2016)xv一文則以“當下的創傷理論”為訪談主題,呈現了作者2015 年在康奈爾大學訪學期間與卡魯斯教授面對面的對話內容。陶家俊的《耶魯派大屠殺創傷研究論析》(2013)xvi一文首次把以哈特曼、費爾曼、卡魯斯等為代表的創傷研究學者稱為“耶魯創傷研究學派”(The Yale School of Holocaust Trauma Studies),并對該學派的批評實踐和創傷理論進行了歸納總結。
此外,還有對西方其他創傷研究代表學者,諸如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歷史學家多米尼克·拉卡普拉(Dominick La Capra)的少量研究成果等。拉卡普拉注重從大屠殺的證詞中來分析創傷,代表作如2001年出版的《書寫歷史,書寫創傷》(Writing History, Writing Trauma)xvii,國內學者朱榮華的《多米尼克·拉卡普拉對創傷理論的建構》(2012)xviii一文就對其創傷理論做了闡釋,認為拉卡普拉把受害者的個人命運與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聯系起來,不斷以開闊的學術視野拓展了創傷研究的疆域。
三.國內外創傷研究現狀評價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西方創傷研究發展如火如荼,反觀國內創傷文學研究現狀,一方面,眾多學者對其進行了積極的介紹、翻譯與引進傳播,另一方面,國內學者還對西方創傷研究代表學者的思想觀點進行闡釋,試圖在更廣泛的人文學科領域重新定位創傷-文學關系。但是,現有成果關注的主要是國外文學現象或理論的譯介,存在著觀點重疊、引用史料不充分、創傷理論研究碎片化等問題,尚處于研究的起步階段,主要表現為:一是重文學批評而輕理論研究。已有的創傷理論研究多是立足于心理學與精神病學學科,文學理論視角的研究相對短缺,而對于文學文本的創傷研究更多地是運用創傷理論進行文學批評,落腳點依然是在對創傷文學表述方式的探討上,對創傷理論本身的研究較為薄弱。二是對于費爾曼、赫爾曼、拉卡普拉、卡莉·塔爾等創傷理論代表學者的著述研究相對較少,有的也僅是一筆帶過,還沒有人對他們的創傷文學思想進行貫穿式的闡發。如何突破目前的研究局限,更加系統性地、整體性地去審視和把握西方創傷文學研究精髓,以構建一種立足于當下本土語境的創傷研究話語,依然任重道遠。
注 釋
i.Cathy Caruth,Unclaimed Experience:Trauma,Narrative, and History,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6,p.4.
ii.Shoshana Felman,Dori Laub,Testimony:Crises of Witnessing in Literature, Psychoanalysis, and History,New York:Routledge,1992.
iii.趙雪梅:《作為一種新文類的創傷文學——概念界定、分類與反思》,《當代文壇》,2018年第10期。
iv.賀江:《創傷理論與創傷文學》,《百色學院學報》,2014年第11期。
v.朱麗平:《創傷文學視角下解碼創譯的必然性》,《東方企業文化》,2013年第7期。
vi.楊曉:《新興“創傷文學”理論對創傷小說的成功詮釋——評米歇爾·巴勒夫的<美國創傷小說的實質>》,《外國文學研究》,2013年第1期。
vii.李敏:《時間的政治——以“傷痕”和“反思”小說中的創傷敘事為例》,《山東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
viii.李敏:《“傷痕”與“反思”文學中的創傷敘事研究》,山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ix.陸揚:《創傷與文學》,《文藝研究》,2019年第5期。
x.J.Roger Kurtz,Trauma and Literatur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8.
xi.陶東風:《“文藝與記憶”研究范式及其批評實踐——以三個關鍵詞為核心的考察》,《文藝研究》,2011年第6期。
xii.王鳳:《證詞錄像的再現與真實——杰弗里·哈特曼與大屠殺文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4年第6期。
xiii.謝瓊:《從解構主義到創傷研究——杰弗里·哈特曼教授訪談》,《文藝爭鳴》,2011年第1期。
xiv.陸揚、張禎:《卡魯斯與創傷批評》,《學術研究》,2018年第9期。
xv.解友廣:《當下的創傷理論:凱茜·凱魯斯訪談》(英文),《外國文學研究》,2016年第2期。
xvi.陶家俊:《耶魯派大屠殺創傷研究論析》,《當代外國文學》,2013年第4期。
xvii.Dominick La capra,Writing History,Writing Trauma,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1.
xviii.朱榮華:《多米尼克·拉卡普拉對創傷理論的建構》,《浙江學刊》,2012年第4期。
(作者介紹:羅菁,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