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彩芹
【摘要】小學語文教材是由各類文體的課文組成的,不同文體的功能和言語形式迥異,語用規律大相徑庭。只有準確把握漢語語用規律,才能有效促進遷移運用,提升語用能力。本文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太陽》一文的教學為例,緊扣科學說明文的文體功能和言語形式,探尋語用規律,促進遷移與應用,提升語用能力。
【關鍵詞】科學說明文 文體功能 言語形式 語用規律 遷移與應用
小學語文教材是由各類文體的課文組成的,不同文體的功能和言語形式迥異,語用規律大相徑庭。郭華教授在《深度學習及其意義》一文中指出,在一個學習活動中,先有對事物本質聯系的把握,才有“遷移與運用”。漢語言文字運用有其基本規律。把握漢語語用規律,才能有效促進遷移運用,提升語用能力。然而,一些教師不能緊扣“這一類”文章語用規律展開教學,導致學生對各類文體語用規律缺乏深刻把握,造成他們在遷移運用時常常“刻鵠不成尚類鶩,畫虎不成反類犬”,極大地消解了文體功能,制約了學生語用能力的發展。那么,如何走出這一困境呢?
筆者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太陽》一文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搭建閱讀支架,引導學生體驗科學說明文的言語密碼,把握該類文體語用規律,促進遷移與應用。
一、厘清科學說明文的功能與言語形式內在聯系,確定核心教學內容
《太陽》是一篇科學說明文。科學說明文是科普說明文的一種,是以介紹科學知識為目的,對某一科學知識進行說明的文章,幫助人們認識事物,獲取科學知識是該類文體的功能。
言語形式是指文本中承載作品主題、思想感情的具體內容形式。科學說明文肩負科普的任務,所以,為了讓不同知識層次的廣大讀者讀得懂,該類文體的言語形式別具一格,如抓特征說明事物,選好說明角度,合理安排說明順序,恰當地使用各種說明方法,運用準確、簡明的語言說明等。
文體的功能是靠文體的言語內容來實現的。而文體的言語內容又生成于文體的言語形式,文體的言語形式實現文體的言語內容。可見,文體最終是靠言語形式來實現文體獨特功能的。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決定了語用是課堂教學的核心目標。葉圣陶先生曾說:“說明文以‘說明白了為成功。”教學科學說明文,最為重要的就是讓學生明白作者如何運用彰顯科學說明文文體特色的的言語形式把所要說明的事物“說明白了”,幫助人們獲取科學知識,實現該類文體功能的這一核心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緊扣這一核心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深入科學說明文言語表達的內核,把握該類文體的核心知識及思想方法。
二、緊扣文體功能和言語形式,探尋科學說明文語用規律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認知主體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教師的任務是在學生現有與潛在的水平之間搭建必要的學習支架。教學中,教師可以緊扣核心教學內容,搭建以下支架,引導學生深入品鑒,探尋科學說明文的語用規律。
1.搭建問題鏈條支架,體驗科學說明文文體功能。
《太陽》一文采用多種說明方法介紹了與太陽相關的科學知識,說明它與人類之間關系密切。閱讀這篇文章,首先要引導學生從文中獲取與太陽相關的科學知識,了解文章“說明了什么”。教師可以設置以下邏輯緊密的問題鏈條支架,幫助學生把握《太陽》的知識內核:1.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什么事物?這個事物有什么特點、什么作用?2.這兩個部分的內容是用哪句話連接起來的?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話來概括嗎?幫助學生提煉出最為關鍵的詞、句,由點到面,由部分到整體,迅速了解太陽的特征、作用,以及它和人類密切的關系,把握該類文體獨特的文體功能。
2.涵泳體察詞句,體驗科學說明文言語形式密碼。
研讀文本提取科學信息、體驗文體功能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應該引導學生探究言語形式密碼,發現作者“怎么說明白了”的言語秘訣。
(1)搭建互文比較支架,探尋科學說明文抓特征說明的語用規律。
科學說明文是以說明事物、介紹知識為主要目的的。只有抓住要說明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特征,才能準確、清楚地介紹這一事物。搭建互文比較支架,借助“負向文本”的襯托,可以幫助學生體驗這種言語形式的奧妙。
如,教師在學生品讀課文,了解了太陽遠、大、熱這三個特點之后,多媒體出示“負向文本”:“它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塵埃,壽命大概為100億年。”讓學生猜猜寫的是什么。當學生七嘴八舌、莫衷一是的時候,教師告訴學生,這段話寫的是太陽。此刻,學生心中未免會出現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文中一讀便知道寫的是太陽,而這段話一時卻看不出來呢?教師引導學生把“負向文本”與文中描寫太陽特征的語句比較閱讀,他們就會發現,由于負向文本沒有抓住特征說明,所以看不出來寫的是什么。進而明白抓特征說明是為了“說明白了”,便于讀者準確而又容易地了解被說明事物。
(2)搭建比照支架,探尋科學說明文選好角度說明的語用規律。
說明事物,還要根據不同的寫作目的和讀者對象,選好說明的角度,確定重點進行說明。為了引導學生發現這一言語形式的奧妙,教師把原文改寫成“負向文本”,搭建正、負文本比照支架,引導學生深入玩味、品鑒。
教師用描寫太陽在銀河系中所處位置、旋轉、構造等特征的內容代替原文中遠、大、熱等特征的內容,讓學生比較閱讀。學生很容易發現:“負向文本”中所介紹的特征,與作者的寫作目的——讓讀者了解“太陽與人類關系密切”之間缺少必要的邏輯聯系,無法解釋這一主旨。再者,科學說明文的讀者對象是普通群眾,不是科研人員,選擇這些晦澀難懂的特征進行說明,不僅無法把“關系密切”說明白,反而越說越糊涂了。從而明白了選好角度,確立重點來說明事物,是十分必要的。
(3)搭建正、反例比較支架,探尋科學說明文說明順序的語用規律。
要準確、清楚地說明事物的特征,還要根據事物的固有特征和本身內在的條理選取合理的順序進行說明。只有厘清說明順序,才能更有效地把握被說明對象的特征與作用。教師可以在學生初步把握課文說明順序的基礎上,出示正、反例,引導學生探究其中的奧妙。
作者為什么先介紹太陽的特征,后介紹太陽的作用?把說明順序顛倒過來,把作用放在前面介紹,和原文對照讀一讀,看看有什么不同?學生在正、反例比較讀中就會發現,正因為太陽體積大、溫度高,又離地球那么遠,才能給地球帶來適合人類生存的光明與溫暖。作者把“因”放在前面,“果”放在后面,是根據事物內在的條理和人認識事物的規律,選擇合理的順序進行說明。目的同樣是為了“說明白了”——便于說清楚,使人明白了。以前學習的科學說明文《蝙蝠和雷達》(按實驗時間的順序)也是如此。
(4)搭建思辨支架,探尋科學說明文說明方法語用規律。
小學階段的科學說明文,主要采用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打比方等說明方法。靈活、恰當地使用多種說明方法,可以把事物介紹清楚、剖析生動。教師搭建思辨支架,深層次展現說明方法,幫助學生思辨、發現、歸納,步步逼近說明方法的語用規律。
在學生了解到《太陽》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進行說明之后,教師拋出以下問題啟發學生思考:文本前三節都運用了列數字這一說明方法,由此看來“數字”特別能說明太陽的特征。如果只用列數字說明,前三節就變成如下三句話:1.太陽離我們約有一億五千萬千米遠。2.太陽很大,體積為14120萬億立方千米。3.太陽很熱,表面溫度有五千攝氏度。引導學生思辨,如果用這樣的三句話來說明,合適嗎?為什么?學生就會發現,對于讀者來說,數字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究竟有多遠依然很模糊。如果列舉“步行”“坐飛機”兩個常見的例子,就把抽象的數字說得通俗易懂了。對“大”“熱”的描寫同樣如此,和人們熟知的地球作比較,列舉鋼鐵遇太陽氣化的例子,也是為了方便讀者容易而又準確地了解太陽。學生在思辨中把握了說明方法的語用規則:要以把事物特征“說明白了”為最終目標,靈活、恰當地選用多種說明方法進行說明。
(5)搭建關鍵詞刪減支架,探尋科學說明文語言表達的語用規律。
科學說明文的語言準確、簡明、通俗易懂,既恰如其分地反映事物的本來面貌,又便于理解。這是因為,科學說明文肩負科普任務,通俗易懂是為了使事物具體化、大眾化,從而“飛入尋常百姓家”。然而,由于受到閱讀經驗的限制,小學生很難體會到科學說理文語言運用的精妙來。教師可以搭建關鍵詞刪減支架,幫助他們體驗該類文體語言表達秘妙。
如,在學習文本的說明方法時,教師問:能不能把句子中的“約”“差不多”這些看似不準確、不嚴謹的詞語去掉?讓學生把這些詞語去掉讀一讀,看看有什么不同。學生很容易發現,文中的數字是作者估算出來的,不是精確的數據。所以,加上這些表示“大概、差不多”的詞語,反而體現了語言的準確性、嚴謹性。再如,作者為什么要列舉“步行”“坐飛機”等事例來進行說明?可不可以把它們去掉?讓學生發現:作者運用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來說明,是為了通俗易懂,便于讓讀者明白。
(6)搭建主問題支架,從整體上把握科學說明文的語用規律。
在以上閱讀中,學生體驗到的科學說明文言語形式語用規律是零散的、碎片化的,談到綜合運用還為時尚早。這就需要從科學說明文的特點出發,設計統攝全文的主問題支架,直接指向該類文體表達內核,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科學說明文語用規律。
教師可以設計“這篇文章的作者究竟是如何將太陽‘說明白了的呢”這一指向科學說明文言語表達內核的主問題,將抓特征、選角度說明事物等言語形式串聯起來,統觀科學說明文的言語表達。引導學生涵泳體察,將感悟科學知識與探尋科學說明文表達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從整體上把握科學說明文言語形式秘妙,學生就會對科學說明文如何綜合運用彰顯文體個性的言語形式來實現文體功能這一核心問題有一個立體的、多維的、綜合的認識,構建起該類文體說明知識體系,把握科學說明文的語用規律。抓特征、選角度說明事物,合理安排說明順序等言語形式不再是孤立、零碎的知識點,而是有聯系、有體系的策略性知識,為遷移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搭建寫作支架以讀促寫,提升語用能力
“遷移與應用”解決的是間接經驗直接化的問題,即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問題。把握語用規律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內化。只有歷經遷移與應用,才能將在閱讀中獲得的言語經驗擴展、提升,將內化了的知識外顯化、操作化,形成語用能力。
科學說明文的學習不應僅僅止步于對語用規律的把握,教師應不失時機地為學生營造積極的語用氛圍,引導學生將從文本中內化了的語用規律轉化成語用實踐,在豐富的言語實踐中聯系重構、遷移創新,提升科學說明文寫作能力。教師可以搭建以下有梯度的寫作支架,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學以致用。如,讓學生嘗試運用多種說明方法,把從百度百科中搜到的太陽的另一個特征——“太陽很重,質量約是2×10??千克”“說明白了”,強化知識信息與說明性語言之間的有效置換,促進學生言語表達能力的發展。也可以引導學生嘗試改寫。如:如果讓你把一篇充滿濃濃思鄉之情的《桂花雨》改寫成一篇題為《桂花》的科學說明文,你將抓住桂花的哪些特征、作用,選擇什么角度,按什么順序,采用哪些說明方法進行說明?語言表達上要注意什么?強化不同文體之間的轉換,催生學生文體寫作智慧。還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要說明的事物,從互聯網搜索事物的相關知識,嘗試寫一篇科學說明文。
由于學生在活動化的言語實踐中對科學說明文語用規律有了精準的把握,在寫作中的精準對接就成為可能。從而使得科學說明文的寫作不再是“刻鵠不成尚類鶩,畫虎不成反類犬”,而是創作出地地道道的科學說明文。
(作者單位:江蘇省睢寧縣梁集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