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慧敏



故事人物:于井子,上海市普陀區人民醫院護士長,先后參加抗擊“非典”、抗震救災、駐藏醫療援助等重大醫療活動,2011年,成立于井子志愿者工作室,帶領更多的醫護人員志愿為病人服務。
2002年,新世紀的帷幕才拉開不久,于井子也只是上海市普陀區人民醫院血液科的一名普通的護士,但就是這么個普通人卻做了一件不普通的事,她的事跡一經媒體報道,瞬間在上海市民的心頭留下了于井子這位年輕姑娘的名字。
誰能想到,十幾年后的今天,于井子的名字依然在人們的心里鮮活而生動。她身上的“光環”并不因為時間的推移而失色,反而更加耀眼。這些年來,光榮地當選為黨的十八大代表的于井子先后獲得過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上海市勞動模范、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新長征突擊手、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醫德標兵、全國最美志愿者等諸多稱號……用現代人的一句時髦話來說,真正是拿獎拿到手酸。
在所有的榮譽中,于井子相當看重“全國最美志愿者”的稱號。當年,在她踏進普陀區人民醫院成為一名護士,她就開始了無償獻血的征程,8年里7次獻血。就在大家為她豎起大拇指時,于井子卻立志做一名用愛心服務病人的志愿者。
血緣,上海和福州的
生命接力棒
一定有人要問,2002年于井子究竟做了什么不同尋常的事呢?
這一年,于井子從家里訂的《新民晚報》上看到了一則中華骨髓庫在招募志愿者的消息,不知為什么,這條消息她看了一遍又一遍,眼光遲遲沒有挪開。那時,骨髓移植還是個新名詞,它讓普通百姓感到陌生。不少人對義務獻血尚且有顧慮,更不用談“抽骨髓”了。可是,這個消息卻讓于井子無法平靜,那一晚她翻來覆去難以入眠,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白血病人救命的骨髓移植——
于井子想到前些天的清晨,她按慣例去查房。當她走到一位白血病人的床前時感覺到了異樣。是哪里不對頭?于井子掀開病人的被子,這一看讓她倒吸了一口冷氣:一股血腥味瞬間彌漫開來。只見病人手里還握著一把削水果的小刀,雙目緊閉,手腕上有一道裂口,傷口中流淌出來的血早已浸透了雪白的床單,滲透進褥子里去了。
此時,殷紅的血和慘白的面孔形成了強烈的對照。
陪護病人的家屬急得直跺腳,近在咫尺卻一點也不知道是午夜或是半夜,親人竟然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用一把鈍刀使盡渾身力氣在手腕上來回地割……
于井子又想起她護理的15歲白血病男孩,大家都說他長大后定是個英俊的小伙子,她也特別愛聽男孩叫她阿姨時的溫暖。可是,男孩現在卻躺在床上奄奄一息。親人不忍,醫生不忍,護士不忍,但誰都清楚,因為缺乏骨髓干細胞的配對者,一條年輕的生命即將消亡……
《新民晚報》上的這則消息讓于井子覺得救人不再是一句空話。這一夜于她而言特別漫長,因為于井子已下定了決心,等到第二天上午她將瞞著家人,瞞著單位同事和領導到中華骨髓庫去報名。決心既定,她睡得很踏實,她甚至夢到了男孩康復了,甜甜地又叫了她一聲“阿姨”。
自打報名后,一晃幾個月過去了,于井子也把這事給淡忘了。那天,正在上班的她突然接到紅十字會打來的電話,通知于井子配對成功的消息。
捐獻骨髓需要捐贈者全家人的簽字同意。對別人或許不是問題的問題,對于井子卻不容易辦到。她的父母是當年遠赴新疆阿克蘇的上海知青,于井子從小跟著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捐骨髓這件年輕人都不太能理解的事情怎么能告訴老人呢?想到這里,于井子對工作人員說:“不要緊,我代表自己簽字。我是醫務工作人員,了解捐骨髓的過程,請放心,我可以自己做主,絕不反悔。”
不過,捐贈骨髓需要去醫院住上一周,每天得進行皮下注射以及檢測身體。一周七天,本想做好事不留名的于井子再想瞞也瞞不住了,同事和領導都為自己醫院里有這么一位無私無畏的志愿者而喝彩。于井子事后才知,她捐獻的100毫升骨髓干細胞立刻打飛的送往并輸入到福州一位白血病病人的體內。更讓她開心的是經過一個月的觀察,那邊醫院傳來好消息:移植成功。
于井子捐獻骨髓的事經過媒體報道不脛而走,她在那些文字中得知自己是上海第二例配對成功的捐贈者;多年后,最讓她驚喜的是那位接受者居然和她是同行,也是一名護士。
愛心,讓在嚴冬中苦熬的
患者看到了春的希望
2003年,于井子的人生旅途有了令她回味一輩子的經歷:5月12日國際護士節這一天,于井子火線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面對鮮艷的黨旗,于井子心潮澎湃。
她和同事們馬上要奔赴“抗非”第一線了。普陀區一家被廢棄的養老院,將成為定點收治“非典”或“疑似非典”病人的醫院。在這個被稱作“小湯山”的封閉隔離區,所有的籌備工作都需要他們這批人來完成。大到用生命在捍衛崗位,小到醫務人員怎么分工,病床怎么放,消毒藥水怎么灑……前路漫漫,顯然無法估量等待他們的將是什么困難和危險。
九天九夜的考驗,于井子他們頂住了壓力和風險,他們的內心更堅強。與此同時,于井子對自己的本職工作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她認識到護理工作光有熱情和干勁不夠,還需要從細節著手。這個細節不是別的,就是一顆真誠的心。以心換心,何愁醫患之間不能相互溝通和理解?
從“小湯山”回來后的9月12日,普陀區人民醫院以于井子名字命名的“于井子護理小組”宣告成立,首批18人。在成立會上,已被任命為護士長的于井子對小組成員說了這樣一番話:護理工作是一個協作和配合的過程,絕不是靠個人之力就能做好的。我們將倡導人性化的護理,對病人進行生理和心理的雙重護理,這就需要我們每個人奉獻愛心……
那些天,于井子留意到病房里的老伯心神不寧,連飯也不肯吃。誰都知道患有心血管病的病人靜養是第一位的,老伯究竟為什么這么反常?于井子的關切讓老伯找到了一個傾訴的渠道,原來是老夫妻倆吵架了,老伴一氣之下不來探視他了,老伯這才鬧起了情緒……
按理說,護理人員整天忙忙碌碌,哪里還管得了病人的家務事?但于井子攬下了這個分外事,她對大家說,解鈴還須系鈴人,如果不做通老太的思想工作,那老伯的心病就無法解決,心病加身病,對病人康復不利。
在護理人員苦口婆心勸說之下,結果么,當然是二老和好如初了。
病人病體,渾身不舒服,難免火氣旺、脾氣大。這不,一名患結核性腸炎的70多歲的病人,一到要灌腸時就特別暴躁,不知罵走了多少護士,誰都不愿意走近他。
不愿意并不等于可以放棄他。可護士也是人,誰愿意一面盡心為你服務,一面得忍受惡言穢語?于井子對大家說:我去吧!雖然他并非于井子的護理對象。
果然,聽說又要灌腸了,他又發脾氣了。于井子像哄孩子似的安慰他,微笑著一遍遍解釋灌腸的效果。本來10分鐘就可以解決的事,在這場拉鋸戰中拖了半個多小時。哪料正是病人的不配合,他的糞便就噴濺在于井子身上。就在那一刻,病人愣住了,于井子也愣住了。
只見于井子沒有一聲抱怨,她輕輕地把管子挪開,細細地為病人擦洗掉污物,等收拾干凈了她才離開……自打那以后,這個病人的態度變了,再也聽不到他的罵聲了。
有人問于井子:你哪來的耐心?
于井子回答說:生病的人就如同在嚴冬中苦挨,我們就是他們的迎春花,要讓他們看到春的希望。
在不斷的實踐中,于井子和她的護理小組創建了“八心”護理法,讓患者就醫、住院有在“家”的感覺。“八心”不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付諸行動。在如此超負荷的護理工作狀態中,有的人或許能堅持一周、一月、一年,然而,她們堅持著,她們的領頭人于井子更是堅持了整整24年,還在繼續。
“于井子博愛慈善專項基金”是生命的綠色通道
自2003年9月12日“于井子護理小組”成立之后,這束火種越燃越旺。時代在發展,志愿者服務的理念也在不斷地與時俱進。2011年初“于井子志愿者工作室”正式掛牌成立,于井子更忙了。一年中,她起碼要帶領醫務工作者進社區80多次,336次是實績,更是志愿者8年來為社區居民以及困難群體解決醫療保健問題的真實寫照。可喜的是這支志愿者隊伍漸漸壯大了,從當年的18棵“小苗”到今天的1700多人,除了專業醫務人員,還有退休員工、白領、學生等各個行業的愛心人士加入。
志愿者精神還在延續。就在《慈善法》頒布的2016年,以于井子名字命名的“于井子博愛慈善專項基金”在普陀區人民醫院正式成立。于井子作為基金會的形象大使,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籌措慈善資金,幫助就醫時的困難患者。
如果不是因為胸口悶得實在喘不過氣來,大劉是決不舍得跑到醫院去看病的。心內科醫生對他一番檢查后神色嚴峻地說:想要保命必須立刻安裝心臟支架。說完便開具了住院單。
住院意味著要手術,手術意味著要花錢,大劉不想住院。
醫生奇怪了,與生命賽跑的事,這人怎么磨磨蹭蹭?大劉面露難色,輕聲說:我沒錢手術,家人也都不在身邊……
人命關天,醫生當即打電話給醫務科,提議能否破例為這位困難患者開啟“綠色通道”?“于井子博愛慈善專項基金”在關鍵時刻解了大劉的燃眉之急,更挽救了他的生命。從安徽老家趕來的大劉兒子面對普陀醫院的救命恩人時,百感交集。他說這一萬多元的治療費在老家是個天文數字,如果讓他去借,哪里是三五天就能借到的?等借到錢父親早沒命了。
自從普陀醫院開啟了“于井子博愛慈善專項基金”的“綠色通道”后,這些愛心使者便竭盡所能,創造一切條件幫助、救治困難人群。
那一天,醫院里來了個身高不到1米5的外地男子。醫生好不容易才在他含混不清的敘述中聽明白大致內容。原來,來的是弟弟,他是為哥哥來咨詢醫生的。咨詢什么呢?弟弟說哥哥的腦袋瓜里長了瘤子,他們全家東拼西湊借了幾千元,想請上海醫生救救哥哥。
交談中,醫生敏銳地意識到弟弟雖然在說哥哥的病情,但他自己似乎也病得不輕。醫生為他檢查后大吃一驚,果不其然,弟弟和哥哥腦子里都長有膠質瘤。這種病輕則影響身體發育,重則性命堪憂。
這是一個窮困潦倒的家庭,患病的兄弟二人加上雙目失明的母親唯一的家當是一間搖搖欲墜的土房……了解情況后,“于井子博愛慈善專項基金”的成員沒有一絲猶豫,面對如此困難的患者,這雙援手他們必須伸。
得知白衣天使們將幫助他們兄弟二人醫治時,弟弟流淚了。他連連自問:我們碰到菩薩了嗎?額頭撞上天花板了嗎?
如今,哥哥已手術成功出院了,接下來,弟弟也將由專家組操刀摘除腦瘤。兄弟二人是不幸的,疾病纏身幾十年,但他們又是幸運的,“于井子博愛慈善專項基金”使他們解除痛苦。前方有什么,他們看到了,是新生,是希望。
于井子是平凡的,平凡到如果走在大街上立刻就被淹沒在人群之中;于井子又是不平凡的,“于井子”三個字就是一面旗幟,她和她的志愿者團隊將更加壯大,浩浩蕩蕩、無私無償地奉獻于人,服務于人。
這就是于井子精神,在平凡中塑造自我,在平凡中詮釋崇高。
(插圖/陳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