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睿
久石讓,原名藤澤守,1950年12月6日生于日本長野縣,自小學習古典音樂,后于日本國立音樂大學專修作曲,師從搗岡讓教授學習現代音樂。其創作理念深受菲利普·格拉斯、約翰·亞當斯、約翰·凱奇、三善晃、武滿徹等現代派作曲家的影響。學生時代對簡約主義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后來又潛心鉆研流行音樂。深厚的學院派功底加上對各種不同音樂風格的把握,使得久石讓的作品呈現出多元化的風格特征。在他先進的音樂理念下,其作品既有東方的韻味,又有西方管弦樂豐富的音響,同時不乏時尚的流行音樂元素,可謂把東西方元素兼收并蓄,最終融合成其獨特的“久式風格”。
久石讓是日本久負盛名的電影配樂大師,被譽為日本電影配樂第一人,曾六度榮獲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作曲獎,被譽為著名日籍導演北野武的黃金搭檔;日本動畫傳奇人物宮崎駿的“動畫電影音樂代言人”。他配樂的日本本土影片《入殮師》和動畫電影《千與千尋》先后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等國際大獎。此外,他還為國際上眾多知名導演的影片擔任配樂工作。2004年為美國喜劇默片《將軍列車號》創作配樂并于同年5月在法國戛納電影節上親自指揮演繹了這部作品。近年來,相繼與捷克愛樂、倫敦交響樂團等國際知名樂團合作,推出了動畫電影《幽靈公主》《千與千尋》等高品質的原聲電影音樂專輯。
同時,久石讓也與許多亞洲知名導演合作,姜文導演的《讓子彈飛》《太陽照常升起》;劉鎮偉的《情癲大圣》;許鞍華的《姨媽的后現代生活》;陳凱歌的《西夷之大理》;韓國導演樸光賢的《歡迎來到東莫村》等影片配樂都出自久石讓之手。
如今,動畫電影音樂已成為影視音樂的一個重要的分支。隨著日本和好萊塢的動畫電影不斷創造票房奇跡,摘得奧斯卡金像獎等桂冠,久石讓的動畫電影音樂以其獨特的個人風格風靡全球,并逐漸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符號。
久石讓的動畫電影音樂在流行音樂的外衣下,繼承了古典音樂的傳統,又融入現代音樂與民族音樂元素,最終融合成久石讓獨特的個人風格。創作上成功跨界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達到了藝術性與商業性的平衡。
(一)主題旋律分析
久石讓動畫電影音樂的主題旋律與美式動畫電影音樂的寫法有很大不同。久石讓的音樂作品主題旋律多以長線條為主,與歌曲相似。
1.音高、節奏等要素的“重復”特點
譜例1 《千與千尋》之“One Summers Day”6-13小節
從上例可以明顯地看出久石讓的旋律在音高、節奏等要素中“重復”的特點。此外,這部作品久石讓以幾乎相同的旋法,輔以音程、節奏、音高組織上的細微變化,使這一主題動機成為貫穿全曲的核心動機,由于篇幅所限,恕不贅述。
2.以級進和模進手法為主的特點
譜例2 《天空之城》中"Innocent"12-28小節
上例為《天空之城》的主題音樂旋律,可以明顯看出,這首作品的旋律在橫向進行的音程上主要以級進為主,畫框的部分為模進的原型結構,同時譜例中的畫圈處每小節第一拍的音也是下行級進的關系。這不失為久石讓旋律創作的一大特色。在他的多部作品當中都有體現這一特點。如前例的“One Summers Day”、《魔女宅急便》的“Kikis Delivery Service”等作品中都有所體現。
以上兩個例子為久石讓旋律寫作中最為顯著的特色,傳統作曲技法當中關于旋律寫作的手法久石讓幾乎都會使用到,因此不具有顯著特點。由于篇幅限制在此暫不贅述。
(二)具有主題意義的音型動機
久石讓為了配合動畫電影唯美流動的畫面,常常設計一些短小的音型動機并不斷進行重復。在這個音型動機基礎上,也可以通過重復模進等手段,形成一種“音型化的旋律”。筆者研究發現影片中這些音型動機與動畫結合往往具有一定的主題意義,擔負著某些造型的功能。久石讓通過對這些音型動機的重復往往表現一些流動的畫面和抽象的事物。在他多部動畫電影音樂中經常將一個重要的“音型動機”放在作品的引子部分并用來貫穿全曲。
譜例3 《龍貓》配樂“The Path of the Wind”1-4小節
上例為引子部分,音型動機由四度音程雙音以級進下行和跳進迂回式的旋法構成。第2小節為第一小節的完全重復,3、4小節為1、2小節下行二度自由模進。之后整首配樂采用這個音型動機加以貫穿。音響和諧悅耳,節奏韻律感十足,這個核心的音型動機似乎成了影片的“符號”,以原型或在節奏、音高上細微的變化形式貫穿全曲。四度音程的雙音連續進行頗具東方神韻。配合電子合成音色,循環反復的音型動機來用表現“流動的風”,隱喻生命的循環反復,并形象地配合了影片畫面:“在森林深處,風兒吹過甬道…… ”
譜例4 《天空之城》之“Laputa: The Castle in the Sky”1-4小節
上例為《天空之城》的主題音樂“Laputa: The Castle in the Sky”1-4小節,由電子合成音色演奏的音型動機不斷重復,前后不間斷地演奏了70小節,幾乎貫穿整首配樂。其間只跟隨和聲做個別音高細微的調整。這個音型動機具有一定的主題意義,久石讓用這個音型動機的重復來表現流動的云層。這段配樂配合的影片畫面是“隨著烏云逐漸消散,天空之城拉普達在流動的云層中逐漸揭開其神秘的面紗,展示在云霄之上”。音型動機不間斷的重復與貫穿與畫面結合得恰到好處。此外,筆者通過仔細聆聽《天空之城》的原聲大碟,久石讓采用了“相位”技術,使這個音型的音響效果呈現一種“錯位的美”,動態感十足,具有一定的簡約主義音樂特征。
(一)旋律中的音樂母語——日本民族調式的使用
1.琉球調式
日本的民族音樂種類豐富,有“雅樂”和“俗樂”之分,琉球調式是一種極富日本民族特色的俗樂調式。
譜例5 《千與千尋》中“Kamigamisama”(《神明們》)主題動機。
上例為久石讓以琉球調式音階“Do、Mi、Fa、Sol、Si”譜寫的旋律。整段音樂全部建立在這種調式音階上,并以主題動機和節奏性的不間斷重復貫穿全曲,具有一股濃郁的“沖繩味”。此處配合的影片畫面為:日本民間傳說中“眾神靈”依次出場,配合著日本極具特色的“島腔”人聲唱法,以及太鼓、三味弦、尺八等民族樂器,配樂與畫面配合得天衣無縫,勾勒出一幅極具神秘色彩的古代日本神鬼出沒的畫卷,具有典型的文化符號特征。
2.民謠調式
民謠調式也是日本的俗樂調式之一。
譜例6 《千與千尋》中“The Return”(《回歸的日子》)主題
上例中久石讓以民謠調式音階“La、Do、Re、Mi、Sol”為旋律骨干音譜寫的,主題動機極為形象地刻畫了主人公千尋歷盡千辛萬苦,從古老的東方魔幻世界回歸現實的喜悅心情,曲調活潑熱烈,具有鮮明的大和民族特征。
3.雅樂七聲調式
日本的雅樂七聲調式與中國的雅樂七聲調式音階相同(La、Si、Do、Re、Mi、#Fa、Sol),都是在中國五聲調式中加入了兩個偏音“變徵”和“變宮”。而在用法上日本音樂幾乎只采用雅樂七聲“羽調式”。多見于日本傳統宮廷雅樂中。
譜例7 《幽靈公主》主題音樂“The Legend of Ashitaka”的主題
《幽靈公主》配樂的旋律主題建立在f羽雅樂七聲調式上,并由弦樂隊來演奏,音響上既深沉大氣,又充滿濃郁的東方氣息,韻味十足,體現了影片“敬畏自然”的主題。
(二)教會調式的運用
教會調式又叫做“中古調式”,源于古羅馬。它是中世紀歐洲宗教音樂的調式基礎。例如教堂中圣詠、彌撒曲都是以教會調式創作的。在當今的音樂創作中教會調式重新被啟用,主要因為它是最早、最自然的調式,用它創作的音樂也自然具有一種原始的美感。
譜例8 《風之谷》“Nausicaa of the Valley of the wind”(《風之傳說》)主題9-17小節
《風之谷》序曲的主題旋律建立在C 多利亞調式之上,充滿神秘的宗教音樂氣氛,“空靈悠遠、純凈圣潔”的音響與影片的環保主題、主人公娜烏西卡拯救世界的救世主形象十分貼切。此外片中的多首配樂都采用多利亞調式寫成,如“The Invasion of Kushana”等。
(三)自然小調的運用
除了以上列舉的較有特色的調式之外,久石讓對自然小調有著特殊的喜愛。與和聲小調相比,自然小調還原的導音使音響整體上平和了許多,具有一種溫暖的東方味道。
譜例9 《千與千尋》之“One Summers Day”
上例中樂曲建立在a 自然小調之上,之后短暫離調到c 自然小調之后又回到了a自然小調。自然小調這種相對平和的音響使得調式交替更加自然流暢,既暗合了影片曲折的故事情節,又具有一種含蓄的東方美感。
譜例10 《魔女宅急便》之“Kiki's Delivery Service”小魔女的主題
樂曲的主調是e自然小調,主題旋律是建立在e自然小調與平行調G大調以及同主音e和聲小調三種調式交替中構架的。然而,旋律的骨干音全部建立在自然小調內,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形象地刻畫了小魔女Kiki活潑可愛的女主人公形象。
(四)基于類似東方的五聲調式譜寫的旋律
久石讓經常在自然大小調的基礎上,以五聲調式中的音作為旋律骨干音進行創作,使其音樂具有一種獨特的東方色彩。
譜例11
上例為《龍貓》中《風之甬道》的主題旋律,采用基于類似東方的五聲調式譜寫的旋律。久石讓使用的五聲調式來源于哪國,筆者不得而知,因為影片中沒有中國的人物。這部作品從旋律音的走向來看,主要以五聲調式的音級為骨干音,箭頭所指處為加入的偏音,都是以經過音的性質出現在較弱的節拍上。因此整體旋律具有較濃郁的東方氣質,與影片《龍貓》的東方題材相匹配。
譜例12 《幽靈公主》中的“Ashitaka and San”1-10小節
上例為《幽靈公主》中的“Ashitaka and San”,是一首經典的場景音樂,流傳甚廣。采用類似中國的bD宮調式。箭頭處為加入的偏音,兩者都出現在較弱的節拍位置上,旋律依然以五聲性的骨干音為主,也與《幽靈公主》中古老神秘的東方世界相符合。前例與本例的兩首作品中加入偏音的旋律已成為久石讓獨特的旋律語言,出現在久石讓的多部作品中,具有典型的“音樂符號意義”,讓人一聽便知是久石讓。
動畫電影音樂是代表久石讓創作領域的最高成就。本文通過對久石讓的動畫電影音樂代表作的分析和研究,旨在為讀者呈現這位配樂大師在繼承傳統作曲技法的同時,又與流行音樂、民族民間音樂平衡融合的精湛技術和駕馭能力。筆者認為,作為一位當代的音樂創作者,最重要的是要有創作者的態度和理念,在創作上繼承傳統的同時又能夠包容并蓄、集百家之所長。久石讓的音樂之所以獲得巨大成功,是因為他做到了藝術性與商業性的完美融合。這一點是我們當代創作者值得學習和思考的地方。
張 睿 沈陽城市學院影視傳媒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