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
從20世紀30年代至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在音樂領域中涌現出了如馬思聰、張靜安、夏宗荃、賀綠汀、陳鋼等一大批優秀的音樂人才。與此同時,一大類歌頌共產黨的領導、歌頌偉大領袖毛主席,以及贊美新中國的優秀音樂藝術作品也隨之應運而生。它們涵蓋了各個領域,包括:影視、歌曲、器樂音樂、舞蹈等等。如《思鄉曲》《洪湖水浪打浪》《井岡山上太陽紅》《陽光照耀著塔爾庫什干》《苗嶺的早晨》等,這些深受大眾喜愛、膾炙人口的優秀紅色小提琴作品。這些作品或者取材于中國民族音樂素材,或者來自人民群眾中流傳的歌曲旋律,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時代特征、音樂特色和民族內涵。并且從內容上、音樂上、旋律性、歌唱性方面,都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而本文接下來所探析的內容,是這一時期中具有代表性的經典小提琴作品中鋼琴部分的演繹。
這是我國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馬思聰的代表作之一,創作于中華民族危難時期的1937年。那時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正在侵略著我們祖國大好河山,馬思聰從北平回到廣州后,從一首綏遠民歌的曲調素材中獲得靈感,譜下了這部大型管弦樂曲《綏遠組曲》(現稱《內蒙組曲》),《思鄉曲》是這部組曲的第二樂章。由于馬思聰的管弦樂作品傾向于小提琴的藝術呈現,因此現在多用小提琴獨奏、鋼琴伴奏這樣的形式來演奏。這首《思鄉曲》旋律舒緩可歌、優美感人,當年蘇聯的交響樂隊在介紹中國作品時就專門演奏它,因此也被稱為“第一首真正走上國際舞臺”的中國小提琴曲和管弦樂作品。
《思鄉曲》的主題,采用的是民歌《城墻上跑馬》中的旋律,雖然只有短短的8個小節,卻蘊含著婉轉、凄美且悠揚的情愫。深深地道出了遠在異國他鄉、滿懷思念之情,卻無法回歸故里的游子們的內心感情。
譜例1
樂曲伊始,便是主題的兩次訴說,旋律起于D商調式,主題8個小節四個樂句做遞進式下行,色彩柔和,使旋律充滿懷念和憂傷的情懷。與此同時,鋼琴由E音上的七和弦開始,緩慢地襯托著小提琴,安靜地進行著。兩遍主題過后,則是以此為基礎的主題展開,鋼琴高低聲部的音型復雜,將十六分音符以6連音的形式連續交替進行,表現出了極度不安的情緒。演奏這一段的時候,根據小提琴音域的變化,力度也根據情緒的變化從mf向f遞增,使得這種思鄉情緒不斷地提升和發展。
樂曲的第二部分開始于第49小節。根據同主音大小調關系,調式由D商轉換成了E宮調式。這種方式既涵蓋了歐洲傳統的和聲特征,又體現了我國民族調式的獨特魅力,將和聲的色彩和層次,與民族韻味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在這一部分中,小提琴的旋律是由大量的和聲音程以及附點節奏構成,旋律的傾向性和流動性不言而喻。宮調式明亮的色彩,以及“piu mosso”的速度標記,預示著從前一部分憂郁的情緒中走出后,如雨后晴天般明朗的心情。因此,這里的鋼琴高音聲部采用干凈輕巧的八分音符,加上低音聲部十六分音符的快速連續跑動,不遺余力地推動著這種情緒的遞進迸發,表現出人們仿佛回到家鄉,充滿了對未來生活的向往和美好愿望。
第三部分開始于第76小節。主題旋律經過縮減后直接在高八度歌唱,將聽者的思緒從美好的回憶和夢想中拉回到黑暗殘酷的現實世界中。鋼琴的演奏速度回到第一部分,緩慢地烘托著悲傷的思鄉之情,愈演愈烈。樂曲最后結束在和聲不協和的E音七和弦上,再次點題,表達出凄涼和對家鄉的思念之情,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這同樣也是一首家喻戶曉、萬人傳唱的紅色經典音樂作品。作品創作于1958年,由張敬安、歐陽謙叔等人共同譜曲,是歌劇《洪湖赤衛隊》其中一個場次中的主題曲。作為上世紀我國農村土地改革的中心之一,洪湖誕生了無數的革命傳奇和壯舉,也譜寫了無數不朽的英雄贊歌。這首音樂是從湖北的花鼓戲和地方民間音樂中汲取素材,以寬廣的旋律和明快的曲風,既描述了美麗動人的洪湖之景,又表達了劇中人物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感恩之情。此曲因為旋律優美而被廣泛傳揚,后亦被改編成小提琴演奏的樂曲形式。
譜例2
這首作品開始是由鋼琴進入的兩小節前奏,雖然音型為短小的十六分音符,且樂句并不長,但是結束前仍然要充分地漸慢與呼吸,引出小提琴優美的主旋律。
整首作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歌曲旋律,描繪了洪湖上的波光、漁船、野鴨等組合在一起的美麗景象。鋼琴聲部每小節第一個和弦采用琶音的形式演奏,因此一定要演奏得干凈輕巧,才能形象地表現出湖水表面波光粼粼的畫面。而整小節切分形式的節奏型,仿佛將人帶入小船一劃一劃向前慢慢行進的感覺。
暢想在美麗的景色和豐收的喜悅之情以后,第14小節引入了全曲的第二部分。由前一段的美好生活,不禁令人思考這樣的現狀從何而來,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深深的感激之情溢于每一個音符之上。鋼琴雖然與之前相同仍是切分形式,但音色不再是之前的輕巧之感。整個段落需要緩慢而深的觸鍵,表現出比較厚重并且充滿深情的音響效果。
最激動人心的是整首樂曲的再現部。整個主題旋律雖然同呈示部完全一樣,但是節拍卻由4/4拍變為2/4拍,整體線條被拉得更舒緩、更寬廣了。鋼琴聲部所表現的也不再是第一段漣漪的湖面,而是由大量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組成的琶音上下連續進行,每小節兩拍的主題旋律,就對應鋼琴將近24個音符。演奏的時候,干凈靈活的觸鍵,并且隨著音符上下行做著漸強與漸弱的音響變化,勾勒出一排一排的波浪在向前奔騰不息的畫面。
這是由井岡山地區革命歌曲創作組原創的一首“紅色經典”作品。旋律輕快活潑,朗朗上口。后經夏宗荃改編成器樂曲,被各種民族樂器、西洋樂器廣泛演奏。獨奏、齊奏形式多樣,堪稱“紅色經典”作品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譜例3
這首作品樂曲開始,是由鋼琴演奏的前奏部分,而這首樂曲的巧妙之處,在于這段前奏又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前6小節,由鋼琴右手緩慢自由地奏出旋律,加上左手一連串不規則的6連音、7連音的琶音,描述出清晨井岡山的太陽緩緩升起的一片美麗景象。從第7小節開始,速度開始加快,同時旋律也從長線條的附點四分音符變成連續跑動的十六分音符。在一片熱情充滿活力的動機中,引出了我們樂曲的主題旋律。
整首樂曲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從第11小節開始,主題在這里分別用單音和雙音兩種形式敘述了兩次,體現了逐漸上揚的音樂情緒。小提琴的旋律由斷奏的短小動機組成,因此鋼琴部分雖然是由渾厚的低音八度和三和弦組成,但是仍然要彈奏得十分輕巧有彈性。尤其避諱那種沉重的低音和聲效果,甚至可以選用半斷奏的方式來彈奏,來表現出歡快明亮的氣氛。
接下來從第61小節,便進入了樂曲的第二部分。不同于前一部分的是,這段旋律轉變為抒情的長線條樂句,節拍也由充滿動感的2/4拍轉變為抒情的3/8拍。旋律優美動聽,充滿歌唱性,充分表現出了井岡山人們對黨領導下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歌頌。對應這種情緒的表達,鋼琴部分的演奏也需要調整,連續的雙音音程不再需要輕巧干凈的觸鍵,反而需要保持連貫性和歌唱性。下鍵速度要有緩沖,避免發出過于直白的音色。同時節奏重音也要明確并且不突兀地表現出來,體現出三拍子節奏的律動性。
兩部分主題音樂結束后,樂曲進入了尾聲,再次沿用了前奏第二部分的動機形式,快速且動力感十足。同時將之前采用的兩種節拍形式交替進行,將音樂的氣氛推向最后的高潮。
“紅色經典”音樂作品是我國獨有的文化藝術現象,它包含了我們太多的歷史和回憶,也蘊涵了我們最寶貴的民族精神財富。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曾經說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正是這些充滿了民族精神的“紅色經典”作品,才使得中國的音樂作品成了世界音樂文化中的瑰寶,閃耀著更璀璨的光芒。而演奏時通過鋼琴的襯托、陪伴、推動甚至競奏,更是將音樂表現得更加富有色彩、意境和畫面感,使之在藝術層面上更上一個高度。
參考文獻:
[1]陳習:《20世紀中國小提琴音樂中的民族因素——關于風格類型、素材運用和反映生活等方面的研究》,《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2]夏夏:《歌曲〈洪湖水,浪打浪〉創作前后》,《傳承》2010年第22期。
[3]王晶:《淺析小提琴曲〈思鄉曲〉曲式結構與演奏》,《當代音樂》,2017年第12期。
朱 虹 沈陽音樂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