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關系著國家糧食安全與戰略安全。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對打好種業翻身仗做了頂層設計和系統部署。
我國種業起步晚、發展時間短,以至于在有些品種、有些領域和有些環節,跟國外的差距較大。近年來,我國種子研發能力逐步增強,市場占有率也穩步提升。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種業科技和產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當前,我國糧食種子方面,自主選育的品種種植面積占到95%以上,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6%以上,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畜禽、水產的核心種源自給率分別達到了75%和85%。但仍有部分農作物依賴“洋種子”,在一些品種、環節和領域還有不少短板和弱項。例如,由于我國在種質資源收集、鑒定評價方面起步較晚,相應的儲備和鑒定工作相對滯后,導致優異種質資源缺乏;基礎性、公益性研究主要依賴科研院所,產學研深度融合有待進一步落實;種子行業集中度低、企業規模小,種企科技投入能力低,研發創新能力有限;關鍵育種技術創新不足,存在一定的技術瓶頸;基因編輯等新技術應用不夠;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等等。
要打好種業翻身仗,按中央一號文件的部署,要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對育種基礎性研究,以及重點育種項目給予長期穩定支持;加快實施農業生物育種重大科技項目;深入實施農作物和畜禽良種聯合攻關;實施新一輪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和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加強育種領域知識產權保護;支持種業龍頭企業建立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促進育繁推一體化發展。
打好種業翻身仗,既要立足國情,又要借鑒國外經驗。農業農村部已確定,把種業作為“十四五”農業科技攻關及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點任務來抓,保持水稻、小麥等品種的競爭優勢,縮小玉米、大豆、生豬、奶牛等品種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國家支持種業的決心和政策已經明確,要打造成熟的育種體系,還需要科研人員更多的創新精神和責任感,企業家更多的雄心壯志和使命感,多方共同發力,努力尋求種業“卡脖子”的破局之道,就定能共同打贏種業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