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珂
以服務“三農”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科技特派員制度,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農村工作機制的有益探索。21年來,科技特派員為“三農”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站在“三農”工作的新起點上,科技特派員制度必定會煥發出更強大的生命力,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續寫更輝煌的新篇章。
關鍵詞:科技特派員;鄉村振興;科技興農;科技富農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之后,“三農”工作被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萍继嘏蓡T制度是以服務“三農”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而聚能人于田間地頭的一次偉大創新,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農村工作機制的有益探索。
1999年2月,福建省南平市選派首批225名科技人員,深入215個村開展科技服務。2002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對這項工作進行專題調研,后又在《求是》雜志刊發《努力創新農村工作機制——福建省南平市向農村選派干部的調查與思考》,指出這一做法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農村工作機制的有益探索,值得認真總結”。2019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為科技特派員制度的深入推行提供了根本遵循。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又指出,要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讓廣大科技特派員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
21年來,從福建南平到遍及全國,從200多人到數十萬人,科技特派員從無到有,力量從弱到強,在農業農村生產一線,為科技興農富農作出了突出貢獻。隨著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成為“三農”工作重心,科技特派員將承擔更加重要的使命,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科技興農
帶動農民脫貧增收致富,促使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廣大科技特派員手里的“法寶”只有一個,那就是科技。他們植根農村、貼近農民,通過領辦、協辦、興辦各類資源的科技項目,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賺。
“1畝葡萄等于10畝田,在家種葡萄也能賺錢,感謝科技特派員這個好機制?!闭f起種葡萄給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福建省南平市考亭村村民朱坤華滿心歡喜,“年輕時在社會上闖蕩,錢沒賺著,時間荒廢了不少。后來,謝福鑫老師作為科技特派員來到我們村,他鼓勵我種葡萄,不但免費贈送葡萄苗,還教授果穗套袋等種植技術。如今,種植和經營這30畝葡萄園,我們家一年能收入幾十萬元?!?/p>
1999年,科技特派員制度從南平市起步,后來逐步在全國推開。21年來,數十萬名科技特派員活躍在農業農村生產一線,目前已領辦創辦1.5萬家企業或合作社,平均每年轉化示范3萬余項先進適用技術,為科技興農富農作出了突出貢獻。
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說:“科技特派員制度從地方實踐上升成為國家層面制度性安排,展現出強勁的生命力,在服務‘三農,特別是在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取得顯著成效?!?/p>
瑪目都村是四川的一個高原特困村。當地原本種植的主要是土豆、玉米,為了早日摘掉貧困帽,村里成立了合作社,組織農民種植中藥。但苦于缺乏技術,農民積極性不高,成效不明顯。
2015年,四川農業大學教授田孟良作為科技特派員來到瑪目都村時,發現村里土地稀缺,果樹種植占用了不少土地。田孟良向村里建議,推廣林下經濟,實行果藥復合種植,發展高原中藏藥材人工栽培。
一切從頭開始。選擇品種、整理土地、搭建遮陽網、田間管理……每一個技術環節,田孟良都給農戶們細心講解。遇到不容易說清的問題,他挽起褲腳、操起鋤頭就下地示范。在田孟良的精心指導下,如今的瑪目都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高原中藏藥材人工栽培及野生撫育示范基地。
在浙江武義,種香菇曾經是個出了名的苦營生。菌棒的生產是食用菌產業中的關鍵環節。武義的菇農過去一般采用“煮棒”的土法來滅菌,即使幾天幾夜不合眼緊盯著,也不能保證料棒滅菌徹底。當地的種菇大戶謝獻武就曾因此吃了大虧。因為原料質量把關不嚴,成批的菌棒報廢,當年一下子損失了三四十萬元。
2008年,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副所長蔡為明研究員帶領的“食用菌團隊科技特派員”入駐武義,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解決菌棒生產的這個技術難題。
蔡為明和團隊參與創辦了武義創新食用菌有限公司,由企業提供資金、技術和服務,通過研發新建專業化的生產線集中生產菌棒,把統一制好的菌棒直接交給菇農進行出菇管理,讓菇農種菇既輕松又有保障。目前,武義縣已經建起了20多條專業化菌棒生產線,年產菌棒3800多萬棒,技術惠及全縣90%以上的菇農,僅武義縣一地,這項技術的推廣應用就累計節支增收超億元,種菇也不再是件苦差事了。
讓科研在鄉間扎根結果
輸入技術很重要,留住技術更關鍵。為了把技術真正留在農村,科技特派員制度培養了一大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鄉土人才。耕耘江蘇農村幾十年,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趙亞夫深有體會地說:“農民是農業和農村的核心,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才能夠讓科技成果更好地轉化為農業生產力。”
為了將眾多科研成果更好地傳授給農民,這些年里,趙亞夫組織科研人員編寫了各種科普讀物,免費發給農民閱讀。同時舉辦農民培訓班,給當地農民講授科技知識。據統計,趙亞夫為農民編寫的科普讀物至今已超過百萬字,平均每年上課超過百堂,培訓農民達30萬人次,近百項現代農業科研成果在農民手中派上大用場。
在重慶涪陵區,從事涪陵黑豬選育的科技特派員朱丹,8年間對16000人次進行養豬技術培訓,在現場培養養豬技術“二傳手”上千人?!巴翆<摇薄岸魇帧奔仁抢r民與科技的橋梁和紐帶,也是當地群眾學習、應用新技術的好榜樣,有了一個“明白人”,就會有更多的“明白人”。
傳授技術讓農民提升了技能,而將資本、管理等生產要素向農村聚集,則助推農業全產業鏈增值和向品牌化、高端化發展。這些年來,科技特派員圍繞當地產業和農業需求,與農民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利益共同體,推動農村科技創新創業走向縱深。
扎根山區多年,科技特派員王友國利用科研成果大力促進了重慶酉陽的油茶產業發展。2015年退休后,為了繼續做強做大油茶產業,他說服家人,放棄安逸生活,領辦了遇到技術瓶頸的重慶五福盈林業發展有限公司。
在7年的科技創業中,王友國探索了以酉陽縣天館鄉1萬畝油茶為示范的“145”利潤分紅模式,即集體經濟占10%、企業占40%、農民用土地入股占50%。僅2019年,就有1000余名貧困人口通過利益聯結模式人均實現務工和分紅收入1萬元。
通過科技特派員的不懈努力,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和現代農業生產理念在農村扎下根來,許多農村從“靠天吃飯”到“科技興農”,為農民增收、鄉村致富、農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科技興農的目的是促增收,讓農民腰包鼓起來。滲水地膜旱作高產技術是一項多學科、高集成的創新成果,不僅實現了良種良法配套,還形成了農機與農藝的有效結合,鋪膜播種一次完成,作業效率大幅提高,但在技術推廣的過程中需要專業的指導、示范。
2017年,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姚建民及其團隊開始在陜西佳縣4個鄉鎮示范種植滲水地膜谷子1000畝,共有119戶農民參與種植,戶均種植8.4畝,經測畝產達到500公斤以上,實現產量翻番,除去種植成本每畝增收1000元,農戶平均增收8000元。
21年來,廣大科技特派員培育出一大批帶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的鄉村產業,打造出一個個響當當的地方特色品牌。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率領的團隊制定了柞水黑木耳菌包生產等4項技術規程,為陜西柞水縣選育出4個黑木耳、1個玉木耳宜栽品種,通過大面積推廣,輻射帶動全縣9個鎮辦、42個村發展木耳產業,實現產值近3億元,3000多戶貧困戶依靠木耳產業穩定脫貧。
新起點新要求
21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下,科技部等相關部門持續推動,各地高校院所大力支持,這條適應農民需求、富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科技創新創業之路越走越寬廣,煥發出日益強大的生命力。廣大農技人員走出實驗室、深入田間地頭,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一項項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開花結果,原本不賺錢的小茶苗、小蘋果、小木耳成為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大產業,彰顯了農業科技的魅力??萍继嘏蓡T制度推行21年來,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隊伍不斷壯大,成為黨的“三農”政策的宣傳隊、農業科技的傳播者、科技創新創業的領頭羊、鄉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使廣大農民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實踐證明,科技特派員這一源于基層探索的制度創新,填補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技服務空白,打通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滿足了廣大農民兄弟的迫切需求。科技特派員制度也為廣大農技人員服務“三農”、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指明了正確方向,開辟了有效途徑,搭建了廣闊舞臺。
新時期有新要求。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科技特派員將承擔更加重要的使命,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徐南平表示:“下一步,科技部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要求,在認真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繼續豐富完善新時代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內涵和實踐,營造良好制度和社會環境,激發廣大科技特派員服務熱情和創新創業活力,加強隊伍建設,提高組織效能,把科技特派員打造成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排頭兵和鄉村振興的先遣隊?!?/p>
脫貧致富離不開科技要素,深入實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更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強力支撐。無論是持續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還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不管是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還是打好種業翻身仗、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都需要科技特派員再接再厲、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新階段賦予新使命,新任務提出新要求。只要不斷加大支持力度、壯大人才隊伍、完善組織形式、創新幫扶模式、提升服務成效、探索長效機制,科技特派員制度定會煥發出更為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