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卉
我國農作物病蟲害常年多發、重發、頻發,嚴重威脅農業生產安全,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農藥依然是防控農作物病蟲害、減少產量損失、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重要手段。但同時,農藥的不當使用又會造成化學資源的浪費,并影響食品安全和人們身體健康,也不利于生態農業的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的質量提升,因此要推進農藥減量化,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安全貢獻力量。
關鍵詞:農藥殘留;面源污染;農產品安全;農藥減量化
農藥在農業生產中被廣泛應用于預防、消滅或者控制危害農業、林業的病、蟲、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來保障、促進植物和農作物的成長。我國農藥行業起步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經過近70年的發展,產業體系不斷健全,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在穩定農業生產與發展、保障糧食安全等領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國已逐步形成了包括科研開發、原藥生產、制劑加工、原材料及中間體配套的完整農藥產業體系。據中國農藥工業協會數據,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農藥生產企業約1800家,農藥產量151.6萬噸,占世界農藥總產量的半壁江山。其中,規模以上(年營業收入在2000萬元以上) 企業719家,主營業務收入2146.4億元。
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加速推進,正由化學農業向綠色、生態農業方向發展,對農業生產中農藥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必須認真做好安全用藥、科學用藥、減量用藥,為綠色發展、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農藥殘留限量科學化
我國農作物病蟲害常年多發、重發、頻發,嚴重威脅農業生產安全。農藥作為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在有效防控病蟲災害、保障糧食安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一方面,我國人多地少水缺乏、農作物復種指數高、耕地利用強度大,病蟲草害多發、重發、頻發。據農業農村部數據,常年發生有害生物有1600多種,嚴重危害的近100種,需要防治面積70多億畝次,特別是防治蝗蟲、草地貪夜蛾、稻飛虱、小麥赤霉病、馬鈴薯晚疫病等重大遷飛性、流行性病蟲害的手段主要還是依賴農藥?,F代生物育種包括轉基因技術雖然可以相互協同,優勢互補,也依然不能完全替代農藥作用。另一方面,我國農藥的發展對保障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測算,不用農藥平均每年可造成糧食損失30%—40%。目前,我國糧食生產連續6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農藥功不可沒。
與此同時,農藥如果使用不當不僅影響農作物生長,過量的農藥殘留通過食物鏈傳播還會危及人們的身體健康。隨著社會環境保護和食品安全意識的不斷增強,農藥生產和使用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得到廣泛關注。近年來,國際上對于高毒、高風險農藥的管理日趨嚴格,我國積極響應全球對于高毒、高風險農藥的禁用、限用管理措施,農業農村部等相關主管部門歷年來陸續發布了多項關于禁止和限制使用農藥的公告,加快淘汰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這一舉措既是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客觀要求,又利于促進農藥產品結構升級換代,為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新型農藥的推廣使用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保障了農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將高毒農藥禁用范圍逐步擴大到所有食用農產品?!笆濉逼陂g,隨著“零增長”戰略的不斷推進,我國農藥產品結構持續優化。據中國農藥工業協會數據,截至目前,在有效狀態的農藥登記產品總數為41585個。從農藥類別看,殺蟲劑占比42.2%、除草劑占比26.4%、殺菌劑占比26.4%、植物生長調節劑占比2.7%。從農藥毒性看,高毒劇毒農藥占農藥登記產品的1%,中毒農藥占14.4%,低毒微毒農藥占84.6%。
近日,農業農村部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新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該標準規定了564種農藥在376種(類)食品中10092項最大殘留限量,完成了國務院批準的《加快完善我國農藥殘留標準體系的工作方案》中農藥殘留標準達到1萬項的目標任務。新版標準將于2021年9月3日起正式實施。
新版標準主要有四大特點:
一是涵蓋農藥品種和限量數量大幅增加。與2019版相比,新版標準中農藥品種增加81個,增幅為16.7%;農藥殘留限量增加2985項,增幅為42%;食品種(類)新增20個;農藥品種和限量數量達到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相關標準的近2倍,全面覆蓋我國批準使用的農藥品種和主要植物源性農產品。這將為農產品生產者加強質量控制、監管部門更準確發現食品安全隱患提供有力的技術依據。
二是體現了“四個最嚴”的要求,突出對高風險農藥品種、鮮食農產品和進口農產品的監管。根據農藥殘留檢測方法能夠檢測的最低濃度水平(定量限),新版標準規定了甲胺磷等29種禁用農藥792項限量標準、氧樂果等20種限用農藥345項限量標準;針對社會關注度高的蔬菜、水果等鮮食農產品,制修訂了蔬菜、水果等鮮食農產品的5766項殘留限量,占目前限量總數的57.1%,為強化鮮食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供了有力支撐;為加強進口農產品監管,制定了87種未在我國登記使用農藥的1742項殘留限量,為做好進口農產品監管提供技術依據。
三是標準制定更加科學嚴謹并與國際接軌。新版標準是基于我國農藥登記殘留試驗、市場監測、居民膳食消費、農藥毒理學等數據制定,遵照CAC通行做法開展風險評估,廣泛征求了專家、社會公眾、相關部門和機構等利益相關方的意見,并接受了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的評議。采用的風險評估原則、方法、數據等要求與CAC和發達國家接軌。
四是農藥殘留限量配套檢測方法標準加快完善。本次三部門還同步發布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植物源性食品中331種農藥及其代謝物殘留量的測定 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法》等4項農藥殘留檢測方法標準,有效解決了部分農藥殘留標準“有限量、無方法”問題。
目前,全國農產品質檢機構總數超過3000個,實現農產品檢測地市全覆蓋和縣級基本覆蓋。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標準處處長朱澤聞表示,這幾年,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中農藥殘留合格率均在97%以上,農產品質量安全總體保持在較高水平。據了解,2020年,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了4次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風險監測),監測結果顯示,蔬菜、水果、茶葉、畜禽產品、水產品抽檢合格率分別為97.6%、98.0%、98.1%、98.8%、95.9%。
據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市場分析預警團隊蔬菜首席分析師張晶介紹,目前,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已在全國試行,將生產主體管理、農藥殘留自檢、產品帶證上市、問題產品溯源等措施集成起來,推動蔬菜生產綠色發展。
科學安全使用農藥
農藥科學安全使用是保障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安全的重要措施。2015年以來,農業農村部在全國組織開展農藥“零增長”行動,經過五年的努力,農藥減量增效取得明顯的成績。據測算,截至2020年年底,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1.9%,比2015年提高8.9%;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41.5%,比2015年提高18.5%;農藥利用率達到40.6%,比2015年提高4%;全國農藥使用量連續五年實現負增長。
農藥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農藥的使用,一端連著農業生產,一端連著農村生態和居民生活,歷來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中國農藥工業協會會長孫叔寶表示認為,農藥使用是農藥產業各環節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施藥人用藥水平的高低,科學合理地用藥與否,在農藥使用的最終結果上都會千差萬別。
目前,我國農藥使用仍面臨一系列問題。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推廣研究員邵振潤表示,首先,我國病蟲害發生面積大,防治任務重;其次,農民科技水平低,施藥大多未經培訓,容易造成中毒和殘留;第三,藥械不適應要求,農藥利用率低;第四,農藥經營落后,缺乏經營主體,個體營銷、企業營銷參差不齊;第五,小企業和復配品種多,行業自律不夠,亂添加、亂改標簽嚴重;第六是法規建設滯后,監管處罰力度不夠。
農藥使用不科學不僅影響農作物生長、造成資源浪費,還威脅到人們的身體健康。抓好安全科學用藥是發展現代農業、有效控制重大病蟲危害,確保糧食安全的需要;是解決面源污染、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科學安全合理地使用農藥,是在保證對人、畜、環境安全的前提下,以最少的農藥用量達到最好的防治效果,從而得到最大的經濟效益??茖W安全合理地使用農藥,是提高農藥利用率和病蟲草害防治效果、降低農藥負面影響的有效途徑。有關專家建議,科學安全用藥要堅持對癥施藥、適時適量用藥、選擇適宜的施藥方法、交替用藥、輪換用藥和合理混配用藥,以及嚴格掌握安全生產間隔期等用藥原則。
對癥施藥要求有關藥劑使用要嚴格參照權威介紹與藥品詳細說明書。生產上應重視以農業、生物防治、物理與機械方法防治為主的防治原則,減少農藥防治的次數,優先選擇植物源、礦物源藥劑等綜合防治。
適時適量用藥要求抓住防治病蟲害的關鍵時期。不同作物或一種作物中的不同品種對農藥的敏感性有差異,如果把某種農藥施用在敏感的作物或品種上就會出現藥害。在選定防治藥劑后,還要根據作物的生長期和病蟲害發生程度,掌握最佳的防治時期,并嚴格按照農藥包裝上注明的使用濃度進行科學配制,才能充分發揮農藥的潛能。此外,在農業生產中,農民往往忽視施藥時間,在中午太陽光強烈時葉面噴藥,高溫能夠促進農藥的揮發,易導致農藥中毒和中暑的綜合癥,造成生命危險。
要選擇適宜的施藥方法,農藥的劑型有多種,其使用方法也不盡相同。生產上必須根據病蟲的危害特點和分布情況,以及農藥產品標簽或說明書規定選擇適當的施藥方法,否則就難以控制病蟲的危害。如防治土傳病菌、萌動的雜草種子、地下害蟲,應采取藥劑處理土壤、開溝撒施等方法效果較好;而防治在植株上危害的病蟲,就應選用噴霧法或噴粉法;防治種傳性病害,采用藥劑浸種或拌種法處理效果較好。顆粒劑農藥是根據農藝要求制成的,有利于發揮藥效,防止人畜中毒,故不宜作噴霧使用。
交替輪換或復配用藥是延緩病蟲產生抗藥性、提高防治效果的有效途徑。農藥合理混配可提高功效及使用范圍,兼治多種害蟲,減少用藥量,提高藥效,降低毒性,減緩害蟲對藥劑的抗藥性等。但應注意,不恰當地混配農藥,容易造成農作物藥害,影響產量和品質,增加成本投入。
安全間隔期是指農產品在最后一次使用農藥到收獲上市之間的最短時間。在此期間,多數農藥的有毒物質會因光合作用等因素逐漸降解,農藥殘留達到安全標準,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安全間隔期的長短應以農藥種類、濃度、施藥方式、氣候條件和作物品種等而定,不同品種的農藥有不同的安全間隔期。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僅滿足于解決溫飽問題,并開始對自身賴以生存的環境質量越來越關注,對食品的安全越來越重視,對食品的要求已從“數量型”轉化為“質量型”。植物源農藥、微生物農藥、與環境相容的新型農藥或將成為我國農藥發展的主趨勢,新型藥械、施藥技術和施藥方法將得到大力發展,發展趨勢將朝著“精準、高效、低污染”和“綜合防治、可持續防治”的方向發展。各級政府、行業組織,企業紛紛組織活動,讓農民能夠接受免費的施藥技術培訓,使農民懂得科學施藥技術。科學安全使用農藥,不僅要做好對農民用藥習慣的培訓,還要對農藥產品進行良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涉及產品研發、生產、使用等多個環節。未來,農藥使用還將綜合考慮產品的毒性、作物的殘留、環境、生物多樣性等多種因素。
科學實施農藥減量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農藥減量化”。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到2025年“農藥使用量持續減少”的目標,并對農藥減量增效作出了具體部署。3月30日,農業農村部召開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視頻會,明確要求要努力實現“蟲口奪糧”保豐收和農藥減量增效的有機統一。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二級巡視員寧鳴輝表示,農藥減量化的含義,不能單純理解為使用量的減少,而是要更多從科學化的角度理解。農業生產要科學認識農藥減量化的含義,讓農藥使用結構持續優化,統防統治、綠色防控深入民心,全面禁止高毒農藥使用,從而達到穩產保供、減施增效、環境友好的效果。針對如何做好科學安全用藥工作,持續推進農藥減量化,寧鳴輝提出了以下三點建議。
一要統一思想,切實提高對農藥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重要性的認識。從全球農藥使用多年的實踐來看,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測算,農藥使用可挽回全世界農作物總產量30%—40%的損失。農藥的使用為人類發展和進步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目前,我國每年使用農藥防治病蟲害挽回損失超過2000億斤,為連年奪取糧食豐收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為滿足我國人口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的要求,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任務艱巨,防病治蟲保豐收仍將是重點任務,必須作出應有的貢獻。應該說,農藥使用在過去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將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還將為我國的農業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重大貢獻。
二要綜合施策,把科學安全用藥納入到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的技術體系中來。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實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使用化學農藥是其中一項最直接快速、有效經濟的防治方法。目前,過量使用農藥的問題主要是過度依賴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害造成的,為此,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建立和實施科學的防治策略和方法上。首先要著力提升監測預警能力,監測預警要和防治技術體系相結合,逐步實現精準用藥;其次要把化學農藥防治技術和生態調控、理化誘控、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相統一,形成完整的綠色防控技術體系;再次,要把病蟲害防治工作與作物栽培、營養和田間管理等其他一系列的措施統一起來,形成整體解決方案,只有這樣,技術措施才有生命力,才可持續。
三要集成示范,切實發揮科學安全用藥引領作用?!白鼋o農民看,帶著農民干”,是農技推廣的重要經驗。要把科學施藥的技術做出示范田、樣板田,讓農民看得見,學得會,推得開,以起到技術示范和培訓的作用。要帶動小農戶開展科學安全用藥工作。一是要把全程解決方案落實落地,全程解決方案包括植保技術和其他栽培技術相結合,需要企業之間、企業和經銷商、企業和服務公司共同合作,打造適合不同區域的安全綠色技術模式,真正將好的技術方案落實落地;二要緊緊依靠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農企合作,農業部門要組織生產企業、經銷商和社會化服務組織共同打造示范基地、示范典型,通過專業化服務把好的技術實施好,帶動小農戶共同進步;三要保護農藥品種資源,農藥品種并非取之不竭,不合理使用、過度使用而過早地產生抗性等問題,就是對農藥品種資源的浪費。目前登記、生產的農藥品種都是寶貴的資源,要科學安全地使用,維持農藥品種的生命力。要充分達成共識,共同努力保護資源,盡量可持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