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亮 蘇春梅
[摘 要] 老子說:“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管理學生也一樣。孩子的依賴心理讓家長和教師為之頭疼,如何讓孩子成為擁有獨立人格的人是人們研究的課題。班級的“無為而治”管理以及開展的各項活動,讓每個學生拋開依賴,走向獨立,讓每個學生成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關鍵詞] 無為而治;管理模式
一、小學生依賴現象的現狀分析
目前,許多小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存在嚴重的依賴現象。許多小學生在家中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公主”般的生活,在生活上完全依賴父母,在學習上一切依賴老師。據調查,有的學生在家中做作業需要大人陪在身邊,如果大人不陪就不做,遇到不會的題,從來不去思考,只知問父母。甚至有個別的學生竟然讓父母代做作業。這些孩子,在學校同樣有嚴重依賴老師的現象。許多學生在上課的時候不認真聽講,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不去思考,學習中碰到難題,只會問老師,不會動腦子自己想辦法。有的學生遇到不會寫的字,也不去查字典,只會問老師。老師講什么就學什么,不預習,課外讀物從來不看。
二、多措并舉,活動中“自主管理”嘗試
(一)制度建設,提供保障
1.抓好開頭。制度建設宜早不宜晚,在新生入校之際、班級成立之初是制度建設的好時機。針對班級學生情況,教師通過一周左右觀察,讓學生發現有哪些方面需要列入制度,并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議。
2.師生協商。班級制度的制定不能是教師的一面之詞,也不能放任學生自己制定,要把學生的合理化建議和學校的制度結合起來,在不違背學校規章制度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意愿和班級實際情況,引導學生制定班級管理制度。
3.持之以恒。一旦制定了科學的制度,就要貫徹執行,持之以恒,不能朝令夕改,要讓學生都能遵守制度,在制度的規定范圍內做事,一切評比、評價有章可循。
4.透明管理。班級制度面向全體學生,在制度的執行過程中要透明,保證制度的公平,不以老師的喜好和某個同學的喜好而改變原則。
(二)多措并舉,保證制度實施
1.重示范,有創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班主任的示范,是無聲勝有聲的“無為”教育。通過教師的示范,學生能不知不覺中達到“自治”。學生的行為規范在教師的言傳身教下會受到感染,老師的行為為學生提供了示范和標桿的作用。因此,老師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另外,班級的管理要有創新,班主任要有充分的理論基礎,要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并在班級管理中有創新管理的意識。這樣,管理才能有源源不斷的新“能源”,班級管理才能推陳出新。
2.重賞識,輕處罰。班主任在工作中容易把側重點放在追究責任上,這樣以“罰”為主要手段的班級管理已經不適用于時代的發展了,以嚴厲的處罰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的管理模式已經不能適用于現代化的班級管理。現在的班級管理,管理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的一代,家庭的教育已經與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現在多數的家長都是有知識的家長,家庭教育觀念也發生了改變,已經從原來的棍棒教育轉變為賞識教育、鼓勵教育。如果教師的班級管理還沿用原來的老夫子的那一套,肯定不能滿足現行的班級管理要求。當然,教育中的懲戒教育并不能完全鄙棄,必要的懲戒還是要有的,但要掌握好“度”,不能讓學生出現逆反心理。懲戒的目的在于讓學生認識到錯誤,并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而不是為了懲戒而懲戒。
(三)民主管理,建設良好的管理氛圍
在班級中如果想讓每一個孩子都聽指揮,首先必須營造民主的管理氛圍,比如衛生包干到人,受魏書生先生的班級管理影響,在我們的班級,我們同樣為每個孩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開學初,我為班級每一個孩子設計好崗位,每個人只負責一小部分。但至于干什么,由自己選擇,愿意干什么,擅長什么就干什么,但是既然選擇了就要干好,每天都干,作為常規,我們管自己的衛生區叫作“責任田”,每天來到學校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責任田”打掃好,如果干好自己的,還能幫助有困難的同學的,會在班會上受到表揚。這樣既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又能培養他們助人為樂的精神,在幫助別人的同時體會到別人工作的不容易,從而更加地珍惜干凈整潔的校園環境。同樣,其他的事情也是這樣,班級所做的所有決定都是這樣。
班級管理,不僅要“管”更要“理”,要讓學生在民主管理中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班級的小主人,每個人都有義務和責任維護班級管理,引導學生自主管理,讓班級管理充滿人情味。通過這樣的管理方式,可以更有效地了解、鍛煉每一個學生,讓班級工作自動化、合理化,讓學生都能以主人翁的態度自治自管,真正達到“無為而治”。
(四)利用活動促進學生自主管理
依托學校的活動文化月,每月開展相應活動,增強集體的凝聚力,形成積極的班風,促進學生的和諧健康發展。讓孩子在活動中感受互相協作、自主管理的樂趣,讓孩子快樂成長。禮儀節,學校開展開學第一課活動,爭做禮德少年。春風行動,3月5日雷鋒日,我們開展人人爭做小雷鋒,感恩他人寄語,3月8日開展感恩母親五個一活動,3月12日感恩自然,開展環保宣言活動,認領學校花木。四月舉行讀書節,我們開展緬懷先烈紅領巾讀書征文活動。五月舉行體育節、科技節,我們鼓勵孩子們奔向操場和實驗室。六月舉行兒童節藝術節,七月夏令營,我們走進抗日山、夾谷山防空洞。八月擁軍節,我們走進雷達站軍營。九月孝敬節,我們開展人人爭當孝敬之星活動。十月國防節,我們舉辦國防知識競賽。十一月感恩節,我們開展感恩征文活動。十二月健康節我們舉辦冬季三項比賽。在這些活動中,通過學生間的合作互動、自主管理,讓學生在“談笑風生”中思想上受到教育,有所感悟和啟發。
(五)加強家校聯合教育,共同提高孩子素質
1.注重養成教育。家校聯動后,家長能夠及時了解班級的規定和動態,班級的常規是什么樣,家長要求孩子在家也要像在學校一樣。注重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孩子和父母手拉手共同養成良好的習慣,在每一個好習慣的養成過程中,家長都要給予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導。
2.注重挫折教育。孩子的成長會面對無數的挫折,家長并不能給孩子解決一切問題,有的困難可以交給孩子自己去解決,相信孩子會做得很好,當然中間也少不了家長的指導,從扶到放,一步一步,家長會發現孩子的依賴心理逐漸減少。
3.注重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勞動是快樂的,但對于不會做的孩子確實痛苦的,只要家長能一點點教會孩子,其實孩子是很愿意自己做的,讓孩子去體會勞動的快樂,感恩父母的不易。
(六)及時評價反饋,給予梳理引導
“無為而治”重在引導,“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每個人都把自己看作班集體的一分子,都以班級為家。每學期末由全體班級成員對班委進行評價考評,教師做好領導和監督,從參與班級管理情況、遵守班級管理制度情況、為班級服務情況等方面進行考評,考評結果在班級公示,無異議再擇優上崗,并評選出一些優秀班干部進行表彰獎勵。同時,對班級中各負其責的學生進行評價,總結一個學期中的做得優秀的方面和有待改進的方面。通過獎勵和評價,增強學生主人翁的意識,讓學生獲得成功感,體現班級管理的科學性和自主性。
在班級管理中用“無為”換取學生的“有為”,所謂“無為而治”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大有作為,它能使學生擁有良好的團隊意識,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有效促進“主體”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建偉.無為而治:班級教育管理的理念和策略[J].教學與管理,2003(19).
(責任編輯: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