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洪宇
[摘 要] 為了培養學生的高尚品德,教師除了要重視開展系統的德育,還要注重班級文化建設,積極創建班級物質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集體文化等,促使學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圍中健康地成長。
[關鍵詞] 班級文化;德育;小學
班級文化是班級內部形成的思想和行為準則的整合,它是一個班級的靈魂,也是班級持續發展的動力。一般來說,班級文化包含物質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多個方面,做好班級文化建設,能夠為德育提供一個良好的隱性環境,促使學生在優質的班級氛圍中健康地成長。
一、創建班級物質文化,發揮隱性教育作用
班級物質文化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與學生活動的場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高品位物質文化的建設,預示著干凈、整潔,有內涵的教室環境,能夠讓學生的身心更加舒暢,從而更好地開展學習活動。同時,班級物質文化也可以發揮隱性教育的作用,使學生從物質環境中獲得德育養分,促使自身道德素養的提升。因此,在德育指導的背景下創建班級物質文化,教師除了要創設優美的環境外,也要將德育元素置于物質文化之中,從而讓教室中的每一個元素都“開口講話”。
在培育學生愛國的情感中,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裝扮教室,打造具有針對性的物質文化氛圍。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教室內張貼與愛國主義有關的標語、名人名言,從話語中自然流露出愛國的情懷,以及愛國的具體表現。其次,學生可以在教室的一角開辟“學習園地”,將一些愛國情懷的雜志、圖書等置于學習園地中,便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閱讀,從而透過閱讀的方式強化自身的愛國意識。同時,學生還可以制作盆栽,使用便利貼或小卡片制作成盆栽的枝葉,在卡片上,學生可以寫上自己對“愛國主義”的理解,以及自己所做的愛國的小事,以便在不斷“養大”盆栽的過程中,將“愛國”的情感刻入自己的心底,真正地形成愛國的高尚品質。
創建班級中的物質文化,將德育放在最顯眼的地方,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時時刻刻地提醒自己,讓自己成為愛國的人,擁有愛國的高尚品質。同時,美化后的教室也可以愉悅學生的心情,讓學生自覺地從物質文化中獲得德育養分。
二、創建班級行為文化,讓德育落到實處
文化是一種抽象元素,如何讓文化“落地”,一直是教師思考的重要問題。而班級行為文化的建設,能夠為文化的落地提供良好平臺。在展開德育活動時,教師可以根據德育指導的目的,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真正地基于自己的行為表現出高尚品格。
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品德,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打造“尊老愛幼”的班級行為文化中,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到當地的敬老院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懂得如何關愛老人,如何給予老人幫助。具體來說,首先,在學生進入敬老院之前,教師先為學生講述活動的意義和目的,使學生更加清楚活動的價值。其次,教師對學生介紹一些注意事項,讓學生在幫助老爺爺、老奶奶的過程中,也可以保護自己的安全。最后,當學生在養老院開展實踐活動時,教師要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密切觀察,在發現學生的行為存在偏差時,教師要及時地糾正學生,使學生認識正確的做法和行為。
教師以品德培養為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實踐活動,能夠推進班級中行為文化的建設,讓每個學生都可以從自身的行動出發,構筑班級的文化氛圍,以便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教師要監督學生的行為規范和禮儀文明發展水平,使學生真正地將高尚品格落到實處。
三、創建班級精神文化,培養高尚的道德素養
班級精神文化為學生提供精神食糧,滋養學生的靈魂。在小學階段創建尊師、勤學、守紀、誠信的班級精神文化,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道德素養。因此,班主任可以將培育良好班風放在關鍵位置,并以班訓、口號為載體,以主題活動為媒介,向學生滲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為規范,促使學生在增強自己的思想認識中,發展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從而達到德育指導的目的。
為了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良好品德,教師可以組織“誠信對我說”的主題班會活動,促進班級中“誠信”班風的營造,打造良好的班級精神文化。在活動中,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提出“什么是誠信?”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談談自己對誠信的理解。其次,教師組織學生講述“講誠信”的小故事,以便學生在分享故事中強化對誠信的理解。再次,學生可以說一些有關誠信的名言警句,如有的學生說出“誠信是立人之本”,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句話寫進班訓中,進一步營造班級中的誠信氛圍。最后,教師可以延伸“班級里的發現”的活動,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誠信行為,充分調動學生在誠信精神文化建設中的參與性,促使學生在約束自身言行中,也可以做到誠實守信。
教師打造誠信的班級精神文化,能夠將誠信滲透到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使學生主動地提高自身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的參與感,讓學生在不斷強化自身的思想認識中,逐步發展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從而主動地做講誠信的好學生。
四、創建班級制度文化,增強自我約束的主動性
班級的管理需要一定的制度作為支撐。為了更好地打造班級的制度文化,教師應當改變制度制訂的方式,引導學生成為制度的制訂者,使學生主動地意識到各項規章制度的合理性,從而更加積極地遵守班級規章制度。
教師可以利用班會,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引導學生自主設定班級的制度。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生活,提出自己的感受,如有的學生提出“在每次上課前,總有同學晚回來,不僅影響聽課的質量,也會打斷教師的講課進度”;有的學生提出“總有些學生不將垃圾扔到垃圾桶內,使教室的地上亂糟糟的”;還有的學生提出“在課間的時候,我想要看一會兒課外書,但是有些同學的聲音太大了,使我不能安心地看書”等。隨后,圍繞學生提出的內容,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針對我們的日常生活,你認為需要哪些制度來約束我們的行為呢?”,促使學生主動地設定“按時上課,不遲到、不早退”“不隨地亂扔垃圾,將垃圾放在指定位置”“課間不大聲喧嘩”等條例,完善班級的制度。這樣,由學生自己設定的制度,能夠增強學生約束自身行為的主動性,促進班級制度文化的建設。
教師多聽學生的意見,參考學生的想法,并引導學生提出管理班級的措施,能夠增強學生服從班級制度的主動性,使學生真正地站在課堂中“主人”的位置,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從而有效發揮班級制度文化建設的價值,增強對學生各方面的約束。
五、創建班級集體文化,強化學生團隊意識
班級是集體生活的場所,班級中集體文化的建設,能夠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強化學生團結意識。而班級活動是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形式,也是教師向學生滲透知識的方式,所以,在創建班級集體文化時,教師也要為學生搭建豐富多彩的活動,促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到集體存在的價值,積極地加強與同伴的凝聚力。此外,透過各種活動,學生也能夠懂得個人與班集體之間的關系,以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從而在服從集體和集體利益中,不斷強化自身的道德素養。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文藝表演活動,使學生在準備節目和表演節目的過程中,能夠強化集體意識。首先,學生可以先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特長,選擇表演的節目形式。之后,選擇同一節目的學生自動成為一個小組,并在組內商討排練的內容和人員的分工等。當小組內的成員出現利益沖突時,組員要合理地解決這一問題,促使排練能夠順利地進行。在學生準備完畢后,教師再為學生搭建表演的舞臺,使學生在呈現節目的過程中收獲成就感和滿足感,真切地體會到團結合作帶來的價值,從而在未來的生活中可以繼續保持良好的合作意識。
班級活動的有效創建,創建了讓學生擁有發展凝聚力的平臺,促使學生認識到應當如何正確處理個人和集體之間的關系,以便學生在良好的集體文化中強化集體意識,提高與同學之間的凝聚力,從而讓班集體更加團結,讓班級有“家”的感覺。
總而言之,班級文化建設在發展學生的品德素養中占據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當繼續發揮好帶頭作用,強化學生在班級文化中的參與性,以便在打造良好的班級文化中,促使學生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黃伯運.班級文化在小學德育教育中影響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6):143.
[2]沈麗.如何有效發揮班級文化作用增強學生德育教育[J].世紀橋,2019(11):77-79.
(責任編輯: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