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泇懿
豫西地區歷史上有正月制作燈盞兒的習俗。光緒《宜陽縣志》載:“俗用米磨粉加豆芽菜煮粥,曰‘打茶。又添豆面做燈盞,蒸熟,燃同油燭……至二十三日,合家食元宵節所遺米粉豆面,打茶蒸燈。兒童歌云:‘正月二十三,打茶熘燈盞,老幼食之保平安。”汝州同樣也深受這一民間文化的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送“燈盞兒”習俗。燈盞兒對汝州民眾的生活、情感以及信仰等方面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燈盞兒的源流與制作
燈盞兒,汝州有些地方因音念“轉”了,也稱為“燈罩”。相傳,它起源于唐朝貞觀年間:那時的一戶張姓人家,夫人臨盆時遇上難產。從酉時忙到了亥時,慌亂之中打破了油燈,急得丈夫滿頭大汗。此時婆婆突然想起自己和好未用的面,于是就拿起來捏了個窩窩兒,又在面窩窩兒里倒點油,隨手折一根小棍兒,在棍頭上纏一些布絲,插在里面做燈芯,并將其點亮代替原有的油燈。有了油燈照明,在接生婆的努力下,孩子終于順利落地,母子平安。一傳十,十傳百,方圓百里的百姓都知曉了此事。后來剛嫁女兒的人家,為了讓女兒生產時母子平安,紛紛在孩子沒出生前,做面窩窩插上燈芯送到女兒家,這就是最早的燈盞兒。此舉慢慢地演化成了一種習俗,逐漸演變為全民性的活動。
汝州燈盞兒有著黃河流域面塑的鮮明特點。它多是用小米面、玉米面和小麥面摻在一起做成的,有著各式各樣的形狀。盛放燈油的地方,多為圓柱形。需要在頂上做個油窩,添上食用油,插上燈芯,以便點燃。燈盞兒制作工序復雜,往往在正式捏制的前一天就要開始準備。據當地手藝人講:“做燈盞兒的前一天就要發面,這樣做出來的燈盞兒才會軟硬適中,顏色金黃并且質地細膩。從和面、揉面到造型再到上籠蒸,可是一步也不能少的。”做燈盞兒是個技術活,不但要求表面細膩光滑不能漏油,還要造型可愛,形象逼真。制作燈盞兒一般要花費兩到三年的時間練習,才能捏出像樣的造型。若想要達到惟妙惟肖的地步,則需要更長時間的摸索和鍛煉。在這期間,燈盞兒手藝人常常會總結出自己的經驗和竅門。對此,一位有二十多年燈盞兒制作經驗的手藝人就給我們分享了一個竅門:“十二對燈盞兒,蒸的時候,一碗水就夠了。在蒸的時候,還要往水里撒一些食用堿,這樣蒸出來的燈盞兒比較瓷實好看。”此外,她還提到,燈盞兒制作是個精細活,要想捏出各種精美的造型,往往要花費很多時間。每到元宵節時,她都要奔波于村中有女兒出嫁的人們家里,幫忙做燈盞兒。三個人一天大概可以捏兩到三套燈盞兒。
其造型多樣,多姿多彩。傳承至今,有獅子、龍、鳳、狗、辣椒、石榴、聚寶盆、蓮花、魚、蘋果、壽桃、鴛鴦等十多種常見造型。對于燈盞兒的樣式,手藝人解釋說:“一套燈盞兒有十二對。這十二對中,獅子、狗、龍和鳳是必不可少的。其他造型還有聚寶盆、桃子、石榴、辣椒以及蓮花等。”燈盞兒的樣式繁多,除了必須有的幾樣,其余的沒有什么特別的規定。制作過程中,手藝人有時也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捏出新的造型來。
燈盞兒的用途及寓意
汝州民間流傳著一句俗語:“元宵節里送燈盞,來年添子添福壽。大門獅子二門狗,梧桐樹下鳳凰走。”元宵節前后,新嫁女兒的人家會格外地忙碌。正月十五和十六這兩天,要緊趕慢趕地捏燈盞兒。十七日這天,要趕在傍晚之前給剛出嫁的女兒(還沒有添小孩兒的)家送去燈盞兒,是謂“送燈盞兒”,也稱“添倉”。所謂“添倉”,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說給女兒婆家的倉庫里添置一些東西。至于為什么要添倉,當地人這樣說:“把姑娘嫁過去,人家那邊添了人,咱這邊自然需要給人家添些東西,請人家多多關照咱家姑娘,也給人家添些財氣。油有富有的意思,添燈寓意添財。”送燈盞兒也表示給女兒送去節日的祝福與關懷。另外,因“燈”與“丁”諧音,所以送燈盞又有另一層含義,即“添丁”,祝福女兒早生貴子,人丁興旺。也就是“添倉添人丁,送燈送吉祥”。
送燈與點燈,是極有講究的。一般來說,送燈只需送三年。閨女出嫁的頭一年送十二對燈盞兒。第二年未生子的則送十四對。若是出嫁三年還未添子,那么就要送十六對燈盞兒。姑娘的婆家在白天收到娘家送來的燈盞兒后,待到入夜時,將準備好的燈盞兒添上油,將燈芯點燃,放在自家的大門外、神龕前、堂屋里,以討一個吉利的好彩頭。獅子,威武祥瑞,鎮宅辟邪,放大門兩側。狗,看家護院,放在院中。龍,可以放在堂屋祖宗牌位前,有望子成龍之意。鳳凰,放在院子當中的樹下面,寓意“栽下梧桐樹,引得金鳳凰”。至于蓮花盆、聚寶盆、石榴則放置在神龕前。等到晚上燈盞兒里的油燃盡時,村里的孩子們就會悄悄把一個個燈盞兒“偷走”,俗稱“偷燈盞兒”。這時,主人家非但不生氣,反而期望偷走的越多越好。因為“今年偷個燈頭兒,明年生個孫猴兒”,寓意多子多孫,幸福美滿。
燈盞兒的傳承和保護
汝州燈盞兒主要是通過做燈、送燈的形式,托物寄情,表達美好的祝愿。它不僅是汝州人祈愿的一種形式,也是汝州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一代又一代汝州人美好的童年記憶。筆者在訪談時,當地的一位老人回憶其童年“偷燈盞兒”的場景時說道:“以前困難缺少糧食吃的時候,將人家點過的燈盞兒拿回家,看夠了也舍不得扔。把燈芯拔下來,放在鍋里,用水煮著吃。”而后,又感慨道:“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也不用吃燈盞兒充饑了。因為不需要食用,現在的燈盞兒一般會被染成紅色、綠色,看起來也更加喜慶。”當談到燈盞兒的發展現狀時,燈盞兒傳承人張愛霞擔憂地說:“時代不同了,燈盞兒現在越來越不時興了。年輕人會做燈盞兒的也很少,就怕老祖宗留下來的手藝有一天會失傳。希望有年輕人來學一學,將這份手藝傳承下去。”
燈盞兒是汝州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一種具有地域特色的藝術形式,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價值,是研究汝州民俗歷史不可缺少的實物資料。保護好燈盞兒這一民俗文化對于繼承和發揚汝州地區的傳統文化,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雖然燈盞兒目前仍在汝州民間流傳,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其傳播范圍正在漸漸縮小,會制作燈盞兒的人數也在逐年減少。若不及時采取措施進行保護傳承,其很有可能會走向消亡。在這樣的情況下,采取保護措施十分必要。汝州市文化部門也頗為重視這一傳統民俗,積極采取措施進行搶救性保護,就其傳承歷史及手工藝法等方面進行記錄存檔,并通過非遺節等活動向民眾宣傳燈盞兒文化。2020年,“捏燈盞兒”已被公布為汝州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筆者在田野調查過程中仍感受到傳統與現代的脫節是燈盞兒文化傳承中一個相當嚴峻的問題。或許運用現代手段,將傳統民俗融入現代生活之中,才是燈盞兒永葆生命力的必由之路。
正月十七送燈盞兒,送去的是家人的真誠祝福,表達的是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愿,體現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燈盞兒亮油油,家家到處有。”一個小小的燈盞兒所傳達出的是對地方文化的共同認同,是汝州人民共同的情感表達。希望未來,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之下,燈盞兒這一民俗文化能得以繼續流傳發揚,為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