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入境旅游的GDP貢獻越大經濟增長帶動效應越強嗎?

2021-06-15 23:56:08劉倩倩姚戰琪周功梅

劉倩倩 姚戰琪 周功梅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開放,入境旅游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通過促進關聯產業發展帶動宏觀經濟增長。入境旅游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具有時變性:一方面,入境旅游自身的發展質量及其同相關產業的關聯性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關,隨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入境旅游的經濟增長帶動效應趨于增強;另一方面,入境旅游屬于資源依賴型(出口)產業,隨著其在國民經濟中地位和比重的持續提高,可能面臨“資源詛咒”困境,尤其是對經濟增長帶動效應更強的制造業的擠出不利于整體經濟增長,進而使其經濟增長帶動效應趨于減弱。采用1995—2017年107個國家和地區的面板數據,以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國際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為門檻變量的門檻效應分析表明: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入境旅游的經濟增長帶動效應逐漸增強;無論是高收入國家和地區,還是中等收入及低收入國家和地區,入境旅游對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均隨著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漸減弱。因此,應促進入境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推動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通過積極開發新型旅游資源、持續促進技術創新等路徑有效提升入境旅游的經濟增長帶動效應;同時,要注意維護旅游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整體平衡關系,避免入境旅游過度發展對經濟增長帶來不利影響。

關鍵詞:入境旅游;經濟增長帶動效應;旅游專業化;資源詛咒;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中圖分類號:F591;F26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131(2021)02-0040-14

一、引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面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主動適應和積極應對,也為社會經濟理論研究和改革實踐提出了重大課題和發展方向,尤其是在聯接國內大循環與國際大循環的領域和環節如何提升發展質量,以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相互促進,亟待深入研究和積極探索。比如入境旅游,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源依賴型出口產業,在推動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與一般出口產業一樣,入境旅游的發展在為境外居民提供產品和服務,滿足國際市場需求并賺取外匯收入的同時,還會帶動關聯產業的發展,促進宏觀經濟增長;另一方面,與其他資源依賴型出口產業一樣,入境旅游的發展也可能陷入“資源詛咒”陷阱,不利于技術進步和整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有損宏觀經濟效率。值得注意的是,與一般資源依賴型出口產業的發展會導致資源(如礦產資源及其產品)流出不一樣的是,入境旅游并沒有使旅游資源流向境外,反而可能增加旅游資源數量和提高旅游資源質量,不但具有可持續性,而且可以促進國內旅游以及關聯產業的發展。因此,實現入境旅游的高質量發展,對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形成具有積極意義。

根據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United Nation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UNWTO)發布的International Tourism Highlights(2019 Edition),2018年國際旅游收入達1.7萬億美元,占全球服務出口的29%、所有商品和服務出口的7%。可見,國際旅游已成為各國多樣化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賺取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日益凸顯。伴隨著國際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關于入境旅游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其中,入境旅游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是學術界持續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研究者們旨在探究入境旅游發展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帶動國民經濟增長[1],諸多研究發現入境旅游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因果關系[2-7],絕大多數實證檢驗結果也表明入境旅游是帶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8]。

入境旅游能夠帶動經濟增長成為共識,然而,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入境旅游對GDP的貢獻提高是否會增強其經濟增長帶動效應?對此,相關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學界通常用“旅游專業化”來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對旅游業的依賴程度,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一般用入境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入境旅游人數占本地總人口數的比重等指標來衡量[7]。較多文獻研究了旅游專業化程度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但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一是旅游專業化發展有助于經濟增長[9-10];二是旅游專業化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不存在顯著關系[11];三是旅游專業化發展并不一定總能促進經濟增長,其與經濟增長之間具有非線性關系[12-13]。同時,也有研究指出,旅游專業化程度還會影響到旅游業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的效果[14],進而推動了關于專業化程度是否會影響入境旅游的經濟增長帶動效應的研究。Pigliaru等(2007)運用虛擬變量回歸方法對143個國家和地區1980—2003年數據的分析發現,入境旅游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存在門檻效應,只有在旅游專業化程度高于10%的國家入境旅游才會顯著促進經濟增長[10]。而Po等(2008)基于88個國家和地區1995—2005年的數據研究表明:當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低于4.048 8%或高于4.733 7%時,入境旅游收入每增加1%能夠分別帶動GDP增長0.115 4%和0.124 3%;但當旅游專業化程度介于4.048 8%和4.733 7%之間時,入境旅游發展對經濟增長沒有顯著影響[15]

該文獻為研究入境旅游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非線性關系提供了方法借鑒,但其研究結果因所用數據的局限性而受到質疑。。

綜上所述,目前對于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尚且存在爭議,而對入境旅游在國民經濟中地位或占比提高會對其經濟增長帶動效應產生怎樣的影響缺乏深入研究,相關實證分析結果也無定論。武春友和謝風媛(2010)采用1997—2007年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數據進行的研究發現,入境旅游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門檻效應,但其是基于國內區域層面的研究,且在其研究樣本期間我國的入境旅游發展水平整體較低[16]。有鑒于此,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本文進一步從理論上探究入境旅游帶動經濟增長的機制以及入境旅游在國民經濟中占比提高可能使其宏觀經濟增長帶動效應產生怎樣變化,并采用1995—2017年107個國家和地區的跨國面板數據,以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國際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為門檻變量,運用面板門檻模型對入境旅游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以期尋求入境旅游發展與經濟增長非線性關系的國際經驗,進而為通過入境旅游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形成提供經驗借鑒和政策啟示。

二、理論機制與實證方法

1.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說

對于旅游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旅游經濟學文獻進行了廣泛研究,并形成了“旅游帶動經濟增長(Tourism-led economic growth,TLEG)”“經濟驅動旅游發展(Economic-driven tourism growth,EDTG)”和“旅游與經濟互惠增長(Reciprocal causal growth hypothesis,ECGH) ”3種假說。細化到入境旅游領域,“入境旅游帶動經濟增長”假說由Balaguer等(2002)提出[17],并一直居于主流地位[8],諸多學者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經驗研究也驗證了入境旅游能夠帶動經濟增長的觀點。例如, Nowak等(2007)對西班牙的研究[18]、Tang等(2015)對馬來西亞的研究[3]、Narayan等(2010)對4個太平洋島國的研究[19]、Shahzad等(2017)對10個頂級目的地國家的研究[20]、Bilen等(2017)對12個地中海國家的研究[5]、Ohlan(2017)對印度的研究[21]以及Sokhanvar等(2018)對新興市場的研究[7]等。

要探究隨著入境旅游對GDP貢獻的提高,入境旅游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是否會發生變化以及發生怎樣的變化,首先需要明確入境旅游帶動經濟增長的機制。從理論上講,“入境旅游帶動經濟增長假說”是基于“出口帶動增長理論”發展而來的[22]。“出口帶動增長理論”認為,出口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渠道促進經濟增長:一是擴大外部和內部競爭進而提高生產要素分配效率,二是擴大再生產進而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三是增加投資進而促進產出增長。入境旅游作為一種非標準出口,其帶動經濟增長的機制主要在于4個方面:其一,發展入境旅游可以賺取外匯收入并用于生產資料進口,從而直接或間接地促進旅游業和其他產業的擴大化再生產[18];其二,發展入境旅游可以促進國內企業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使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23-24];其三,發展入境旅游會增加實物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通過投資競爭效應提高旅游業及相關產業的生產效率[25-26];其四,發展入境旅游可以在旅游業內外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從而增加居民收入并活躍消費[27]。

可見,作為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入境旅游發展對宏觀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不但取決于其產業自身以及關聯產業的發展狀況,還受到產業結構和產業間關系的影響。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入境旅游發展水平以及產業結構各不相同。一般來講,相對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經濟體,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經濟體的旅游業發展水平和效率也較高[28],而且其旅游產業鏈的延伸寬度和深度更大,旅游系統所涉及的因素更多元,更有能力為旅游者提供綜合服務,旅游業的乘數效應更大[29]。此外,從入境旅游資源本身來看,除“自然屬性”之外的“人文屬性”也是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演變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和地區旅游資源的“人文屬性”更多地表現為“現代化”(如城市建設、奢侈品等),其開發和發展可以更好地帶動更多的現代產業發展;而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和地區旅游資源的“人文屬性”更多地表現為“傳統性”(如原始生態、手工品等),其開發對現代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相對較小。因此,入境旅游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和地區較強。就特定國家和地區而言,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不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需求層次的升級使其旅游業發展水平和效率提高,而且社會分工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也使其產業間的聯動效應增強,進而促使入境旅游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也增強。

雖然在通常情況下,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入境旅游對宏觀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越強,但并不意味著入境旅游對GDP的貢獻越大(或者說在國民經濟的地位或占比越高),其對宏觀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也越強。這需要從入境旅游的產業屬性和發展特性來看:入境旅游的發展主要依賴于對獨特旅游資源的開發,既包括地貌、氣候、水文和生物等自然資源,也包括歷史文化、民俗風情、人文景觀和體育娛樂等人文資源[30]。因此,從本質上講,入境旅游屬于資源依賴型(出口)產業,進而可能與傳統資源依賴型產業(如石油、礦產等)一樣,面臨“資源詛咒”問題。

具體而言:在入境旅游發展的初始階段,由于擁有豐富或獨特的旅游資源,在歷史因素或者偶然因素的催化作用以及旅游營銷的促進作用下,入境旅游得以快速發展。與此同時,在旅游投資報酬遞增的正反饋作用下,政府部門、企業和居民等利益相關者開始圍繞旅游業進行大量的資本和勞動投入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從而使入境旅游發展對宏觀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凸顯。而隨著入境旅游產業的發展和逐漸成熟,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旅游服務和產品供給的增長空間不斷壓縮

比如:交通、住宿、餐飲基礎設施完善后,相關投入將大幅減少;特定景區在一定時間所能接待的境外游客也是有限的,相比其他出口產品,傳統入境旅游的市場拓展空間更為有限。,如果沒有開發新的旅游資源和發展新的旅游業態,入境旅游的發展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則會趨于降低。此時,盡管入境旅游產業本身的發展可能使其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增加,但其對宏觀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可能會降低。

隨著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的進一步提升,入境旅游的發展可能會對其宏觀經濟增長產生負反饋作用,最終通過外部和內部傳導機制抑制入境旅游的經濟增長帶動效應[31]。從外部傳導機制來看:入境旅游的發展可能帶來“荷蘭病”,引致去工業化和國際貿易競爭力的削弱。入境旅游的持續繁榮使得資本、勞動力和土地等生產要素從制造業部門轉移到旅游業部門,不利于制造業部門的資本積累[32],并導致工資上漲進而提高制造業部門的勞動成本和產品價格[33]。此外,旅游商品和服務的大量出口還會帶來外匯收入增加和匯率上升,導致生產要素成本增加,進而削弱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使出口結構進一步偏重旅游業[34]。特別的,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旅游業在經濟發展中占據主導地位,就會形成依賴于旅游業的經濟發展模式[35],并可能陷入“資源詛咒”陷阱。因此,發展入境旅游引致的去工業化會擠出對宏觀經濟增長帶動效應更強的制造業,進而可能降低整體經濟的增長率。從內部傳導機制來看:發展入境旅游可能阻礙社會整體的技術進步。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而旅游業作為服務業的一部分,具有弱專利性[29],尤其是初級旅游資源和產品的開發主要依靠資本投入而非技術創新[31]。總體來講,旅游業的技術創新程度低于制造業,如果旅游業在經濟結構中的占比過高,不利于社會整體的技術創新,進而導致宏觀經濟增長的提升空間狹窄[36]。

因此,從入境旅游業的形成和發展階段來看:在發展初期,雖然其對GDP的貢獻不高,但作為新興產業,對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和關聯產業的促進作用影響顯著,因而對宏觀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較強;隨著入境旅游業的成長和成熟,雖然其自身的快速發展使其對GDP的貢獻不斷提高,但配套設施的完善和市場拓展空間的縮小也使其對關聯產業的促進作用顯著降低,進而其對宏觀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可能減弱;入境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使其對GDP的貢獻進一步提高,但對具有更強經濟增長帶動效應的制造業等其他產業的擠出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入境旅游業發展成熟后,入境旅游業產出對GDP的貢獻提高,則必然有其他產業對GDP的貢獻減少(擠出效應),如果對GDP貢獻減少的其他產業的經濟增長帶動效應強于入境旅游業,則這種擠出不利于宏觀經濟增長。有損整體經濟增長效率,進而導致入境旅游發展的宏觀經濟增長帶動效應進一步降低,甚至會陷入“資源詛咒”陷阱。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認為:發展入境旅游有助于目的地旅游消費市場和社會就業規模的擴大、資本積累和國民財富的增長以及基礎設施的完善和關聯產業的發展,從而有效帶動當地宏觀經濟增長;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入境旅游業的發展水平和效率越高,對關聯產業的促進也越大,因而對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越強;由于生產要素轉移及自身技術創新不足等因素的影響,隨著入境旅游對GDP貢獻的提高,入境旅游業對關聯產業促進作用的降低和對制造業等經濟增長帶動效應更強產業的擠出會導致入境旅游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減弱。據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說:發展入境旅游會顯著帶動宏觀經濟增長,且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入境旅游發展的經濟增長帶動效應越強(H1);入境旅游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具有非線性關系,在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較低(對GDP貢獻較低)時入境旅游發展帶動經濟增長的邊際效應較大,隨著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的提升,入境旅游發展帶動經濟增長的邊際效應逐漸降低(H2)。

2.模型構建與變量選擇

為驗證入境旅游發展與宏觀經濟增長之間是否存在非線性關系,本文采用Hansen(1999)提出的面板門檻模型(Panel Threshold Model)進行實證檢驗[37]。同時,為了控制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異質性以及時間變化的影響,選擇包含個體和時點固定效應的面板門檻模型。門檻效應檢驗的基本思想是:若門檻變量qit存在門檻值γ,那么,在qit≤γ和qit>γ時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邊際效應存在差異。門檻值可能只有1個,也可能有多個,進而有單一、雙重及多重門檻模型。根據本文的研究目的,以“經濟發展水平”為被解釋變量,以“入境旅游收入”為核心解釋變量,以“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為門檻變量,構建如下面板門檻模型(三重以上門檻模型以此類推)。

3.數據來源與統計分析

在本文實證分析中,被解釋變量“經濟發展水平”的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指數數據庫(WDI,https://data.worldbank.org/),核心解釋變量“入境旅游收入”的數據來源于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官網(UNWTO,https://www.e-unwto.org/),控制變量的原始數據均來源于格羅寧根增長和發展中心的佩恩世界表(PWT 9.1,https://www.rug.nl/)。由于部分國家和地區的數據缺失,經剔除整理后,本文最終選取1995—2017年107個國家和地區的面板數據作為研究樣本。根據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樣本國家和地區包含46個高收入國家和地區、53個中等收入國家和地區以及8個低收入國家和地區(見表1),相關變量測度方法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三、實證分析結果

1.門檻效應檢驗

在運用面板門檻模型分析門檻效應之前,首先要檢驗門檻的存在性,并判斷門檻的數量。本文運用stata14.0軟件,采用Bootstrap自抽樣方法(重復抽樣400次),分別在單一門檻、雙重門檻、三重門檻的設定下對模型進行估計,得到F統計量和接受原假設的概率值(p值)。檢驗結果顯示(見表3),單一門檻和雙重門檻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而三重門檻不顯著。因此,宜選擇雙重門檻模型進行分析。

在確定門檻數量之后,需要對門檻值進行估計,并檢驗門檻估計值與真實值是否一致。檢驗結果表明,在雙重門檻模型中,門檻變量“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的門檻值分別為1.035 6和4.539 1,其95%水平的置信區間分別為[1.031 4,1.042 5]和[4.411 2,4.581 1],門檻估計值有效。據此,可以將樣本劃分為低專業化水平(“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1.035 6)、中專業化水平(1.035 6<“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4.539 1)和高專業化水平(“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4.539 1)3個區間進行估計,估計結果見表4中的模型Ⅰ。

本文同時采用傳統的個體時點雙固定效應面板模型對樣本數據進行檢驗,估計結果見表4中的模型Ⅱ。比較模型Ⅰ和模型Ⅱ的估計結果可知:“入境旅游收入”的系數均在1%的統計水平下顯著為正,但模型Ⅰ的系數要大于模型Ⅱ,假說H1的前半部分得到驗證;“實物資本”和“技術進步”的系數均在1%的統計水平上顯著為正,但模型Ⅱ的系數要大于模型Ⅰ;除了模型Ⅱ中“政府支出”的系數在10%的統計水平上顯著外,“人力資本”和“政府支出”的系數均不顯著。可見,兩個模型中各變量估計系數的符號和顯著性基本一致。而從模型的決定系數R2來看,面板門檻模型的擬合度明顯優于傳統的線性模型,表明入境旅游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具有非線性關系,采用面板門檻模型進行分析更為適宜。

從模型Ⅰ的估計結果來看,入境旅游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具有明顯的門檻效應,即隨著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入境旅游發展對經濟增長的邊際帶動效應遞減。具體來講,在三個不同的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區間,“入境旅游收入”與“經濟發展水平”均顯著正相關,但邊際影響逐漸減弱(“入境旅游收入”的估計系數從0.306 5降至0.290 7再降至0.280 4%)。可見,隨著入境旅游的發展,雖然其對GDP的貢獻提高,但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逐漸降低,具有邊際影響遞減趨勢,假說H2得到驗證。

2.穩健性檢驗

(1)采用滯后一期數據的檢驗。考慮到“入境旅游收入”和控制變量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可能具有時滯效應,將“入境旅游收入”和控制變量的數據替換為其相應的滯后一期數據進行重新估計,估計結果與模型Ⅰ一致(見表4的模型Ⅲ):入境旅游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具有以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為門檻變量的雙重門檻效應,門檻值分別為1.041 6和6.506 9;各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區間“入境旅游收入”的估計系數均在1%的統計水平上顯著為正,但隨著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的提高,系數絕對值逐漸減小,表明本文的分析結果是穩健的。

(2)采用滾動平滑數據的檢驗。考慮到本文采用的是樣本國家和地區的宏觀經濟年度數據,且跨度時期較長,借鑒楊友才(2014)的方法[39],采用3年滾動平滑數據進行穩健性檢驗。具體地,首先將1995年、1996年和1997年的數據進行平均,然后將1996年、1997年和1998年的數據進行平均,以此類推,最終得到2 247個觀測值,再對處理后的數據進行檢驗,估計結果也與模型Ⅰ一致(見表4的模型Ⅳ):依然存在雙重門檻效應,兩個門檻值分別為1.057 4和4.847 8,與模型Ⅰ的估計結果相差無幾,再次表明本文的研究結果具有較好的穩健性。

3.內生性處理

核心解釋變量的內生性問題是模型估計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本文的研究也不例外。在本研究中,內生性可能源于兩個方面:一是遺漏變量引起的內生性。由于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存在一些不可觀測的異質性因素,因此可能存在遺漏變量問題,為此本文采用個體時點雙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以消除不可觀測因素所帶來的影響。二是反向因果關系導致的內生性。相關研究表明,經濟增長也能夠推動入境旅游發展,因此“入境旅游收入”與“經濟發展水平”兩個變量之間可能存在反向因果關系。為了消除這種聯立性偏誤,參照李爽(2017)的做法[40],選用系統廣義矩估計方法(SYS-GMM)重新進行模型估計,該方法能在不引入新的解釋變量的情況下有效解決內生性問題。SYS-GMM估計結果如表5所示:Hansen過度識別檢驗的p值均大于0.100,說明工具變量不存在過度識別問題;AR(1)和AR(2)值表明,差分后的擾動項只存在一階序列相關而無二階序列相關,滿足GMM估計中序列無自相關的假設,估計有效。從回歸結果來看,SYS-GMM的估計結果也與模型Ⅰ基本一致,入境旅游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隨著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的提高而趨于減弱。

4.異質性分析

已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下,入境旅游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存在差異,但具體結論并不一致:一種觀點認為,入境旅游發展對低收入國家的影響要大于高收入國家[41-43];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入境旅游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僅發生在高收入國家,而對低收入國家的影響并不一定存在[44]。為進一步分析在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下,入境旅游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及兩者之間的非線性關系是否存在異質性,本文根據世界發展指標數據庫(WDI)的劃分標準,將樣本國家和地區劃分為“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3個子樣本,分別進行面板門檻模型檢驗。

檢驗結果顯示(見表6):“高收入”和“中等收入”樣本具有雙重門檻效應,“高收入”樣本的“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門檻值分別為1.398 8和6.504 2,“中等收入”樣本的“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門檻值分別為1.041 6和3.415 3;“低收入”樣本具有單一門檻效應,其“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門檻值為4.408 8。因此,采用雙重門檻模型對“高收入”和“中等收入”樣本進行回歸分析,對“低收入”樣本則采用單一門檻模型進行檢驗。

回歸結果表明(見表6):“入境旅游收入”的系數均在1%的統計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入境旅游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普遍存在,假說H1的前半部分進一步得到驗證;3組樣本中,入境旅游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在“高收入”樣本中最強,“中等收入”樣本次之,“低收入”樣本最弱,表明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入境旅游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不斷增大,假說H1的后半部分得到驗證。再從系數的變動趨勢來看,隨著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的提升,各組樣本入境旅游發展對經濟增長的邊際帶動效應均表現出遞減趨勢,表明無論經濟發展水平是高還是低,入境旅游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都是非線性的,當經濟體對入境旅游的依賴程度達到一定水平時,資源轉移效應和自身技術創新不足等問題可能會削弱入境旅游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假設H2得到進一步驗證。

5.對中國的進一步分析

前文從一般意義上分析了入境旅游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非線性關系,那么中國的實際是否符合國際經驗中得出的一般規律?對此,本文借鑒郭步超和王博(2014)的處理方法[45],將中國的數據從研究樣本中剔除,對“中等收入”樣本進行重新估計,并構造LR統計量進行Chow檢驗,以判斷“入境旅游收入”的回歸系數是否發生了顯著變化。如果重新估計后的結果與原模型的結果沒有發生顯著變化,則說明中國的數據不是樣本中的異常值,中國的實際符合國際普遍規律。從重新估計的結果來看(見表6):“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的門檻數量未發生變化,“入境旅游收入”的回歸系數在顯著性和變化趨勢上也未發生變化;Chow檢驗的結果表明,LR統計量為22.31(p=0.766 6),無法拒絕“估計系數不存在顯著差異”的原假設,表明剔除中國的數據后“入境旅游收入”的估計系數與原模型不具有統計意義上的顯著差異。因此,中國的入境旅游發展對經濟增長的非線性影響符合國際普遍規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入境旅游市場快速擴張,入境旅游收入的絕對規模不斷增長,但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并不高

1978—2017年中國入境旅游收入數據參見各年度的《中國旅游統計年鑒》。按本文的測算,中國的“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指標,在1978—1993年處于0.120 4~0.800 4之間,在1994—2007年處于1.042 5~1.471 5之間,在2008—2017年處于0.319 7~0.887 1之間。中國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的回落主要是由于整體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即其他產業的發展速度高于入境旅游業。。根據國際經驗研究中得到的普遍規律,中等收入國家或地區的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門檻值分別為1.041 6和3.415 3,若以此為標準,中國的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在1978—1993年處于第一區間,在1994—2007年處于第二區間,在2008—2017年間又回落至第一區間。可見,中國的入境旅游業還處于成長期,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較強并具有較大的上升空間。同時,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的《2019年旅游業競爭力報告》,中國旅游業的國際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獨特的自然資源和人文稟賦、較低的旅游服務價格和充足的航空運力等方面,反映出中國的入境旅游業尚處于要素資源驅動的初級發展階段,其比較優勢主要來自豐富的自然和人文稟賦以及較低的產品和服務價格。從目前的整體情況來看,要素紅利使得入境旅游發展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較強,但隨著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的提升,入境旅游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可能減弱。

四、結論與啟示

發展入境旅游可以有效帶動宏觀經濟增長已成為共識,但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入境旅游對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也有所不同,使兩者之間的關系具有非線性特征,尤其是資源依賴型出口的產業屬性使入境旅游業的發展可能面臨“資源詛咒”困境。本文采用1995—2017年107個國家和地區的面板數據,以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為門檻變量,運用面板門檻模型檢驗入境旅游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非線性關系,得到以下結論:第一,入境旅游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促進效應普遍存在,且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該促進效應越強;第二,入境旅游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基于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的門檻效應也普遍存在,隨著入境旅游收入對GDP的貢獻提高,入境旅游發展對經濟增長的邊際促進效應趨于減弱;第三,中國入境旅游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符合國際經驗的普遍規律,目前中國的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不高,入境旅游業尚處于要素資源驅動的初級發展階段,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較強并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入境旅游發展對宏觀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值得信賴,而且不同于一般資源依賴型產業,旅游資源的開發具可持續性,旅游業本身也具有產業關聯性強、綜合效益高等特點,各國和各地區都可以將發展入境旅游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有效路徑。盡管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中國近期的旅游業發展立足于以國內旅游為主的國內大循環,但從長遠來看,國際經濟聯通和人員往來仍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旅游業也應持之以恒地構建國內旅游和入境旅游相互促進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當各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應積極恢復入境旅游市場,大力推進國際旅游業健康發展。當前,國內旅游企業及相關部門應當借此契機苦修內功,以質量提升為入境旅游的疫后恢復夯實基礎。例如:通過各類自媒體進行廣泛宣傳,從而讓潛在的入境游客更深入地了解中國;以“安全”和“健康”為關鍵詞來豐富中國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營造多元化的旅游經營生態,提升旅游企業發展韌性和抵抗外部風險的能力。

發展入境旅游可以有效帶動宏觀經濟增長,進而可以推動國內大循環與國際大循環的相互促進。雖然當前中國的入境旅游發展還處于對經濟增長帶動效應較強的階段,入境旅游業發展對制造業等其他產業的擠出效應還未顯現,但如果不轉變依賴資源要素投入的粗放式發展方式,隨著入境旅游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入境旅游業的發展將會面臨“資源詛咒”困境,并會通過制造業擠出效應等對長期經濟增長產生負反饋作用。因此,在通過發展入境旅游推動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既要促進旅游業內在質量的提升,還要考慮旅游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整體平衡關系。要客觀、全面、理性地看待入境旅游發展對經濟增長的正負反饋作用,有效發揮收入效應的積極影響,盡量減輕和避免擠出效應帶來的消極影響。

第一,政府部門在制定地區發展規劃時,應該警惕發展旅游業可能對制造業等產生的抑制作用,要對生產要素配置進行宏觀調控,并建立旅游業對其他產業的反哺機制。一方面,要對生產要素流動進行宏觀調控,避免旅游業一枝獨秀或過度繁榮,培育多元支柱產業體系;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旅游業對其他產業的反哺功能,將發展旅游業積累的財富用于支持創新性強的產業發展。第二,旅游業要轉型升級,尋找新的發展動力和發展業態,從依賴資源開發和要素投入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向依靠創新創意驅動的集約化發展方式轉變,以自我高質量發展提升對宏觀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一方面,要積極開發新的“現代化”的旅游資源,比如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如扶貧攻堅)的旅游資源[46];另一方面,要努力提升技術創新水平,例如以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數字化、5G、虛擬現實等新技術驅動和賦能旅游業,激勵旅游企業將人力、物力投入到科技創新中。第三,要持續推動旅游業與文化、健康、體育、交通、科技、新媒體、教育、金融和養老等多產業的深度協同與融合,不斷延伸旅游產業鏈條,豐富旅游新產品和新業態,從而充分發揮旅游業對其他產業的關聯帶動作用和乘數效應,使入境旅游的發展惠及更多產業部門。

本文探討了入境旅游發展帶動經濟增長的理論機制以及兩者之間的非線性關系,并采用1995—2017年107個國家和地區的面板數據進行了實證檢驗。由于研究樣本多、數據較新且時間跨度較長,本文得到的國際經驗具有較高的可信性和穩健性,并拓展了“旅游帶動經濟增長假說”的研究體系,也突破了多數國內研究僅以中國整體或省級區域數據為實證樣本的局限性。然而,本文尚未對其作用路徑進行深入分析,未來有必要進一步檢驗入境旅游發展與技術進步等經濟增長關鍵驅動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作用路徑,以深化入境旅游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同時,本文僅基于收入水平進行了異質性研究,進一步的研究可從產業結構、旅游發展基礎、對外開放程度、經濟穩定性等方面進行更細致的分組討論。另外,城市是入境旅游者的主要停留空間,也是入境旅游持續發展的實踐主體,因而也有必要從城市層面來考察入境旅游對城市經濟增長的影響及其演變趨勢。

參考文獻:

[1]DOGRU T,BULUT U. Is tourism an engine for economic recovery: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J]. Tourism Management,2018,67:425-434.

[2] 劉春濟,馮學鋼.入境旅游發展與我國經濟增長的關系[J].經濟管理,2014(2): 125-135.

[3] TANG C F,TAN E C. Does tourism effectively stimulate Malaysia's economic growth [J]. Tourism Management,2015,46:158-163.

[4] WU P,LIU S,HSIAO J M,et al. Nonlinear and time-varying growth-tourism causalit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6,59:45-59.

[5] BILEN M,YILANCI V,ERYUZLU H.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A panel Granger causality analysis in the frequency domain[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17,20(1): 27-32.

[6] 隋建利,劉碧瑩.中國旅游發展與宏觀經濟增長的非線性時變因果關系——基于非線性馬爾科夫區制轉移因果模型[J].經濟管理,2017(8):24-41.

[7] SOKHANVAR A,IFTCIOGLU S,JAVID E. Another look at tourism:Economic development nexus[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8,26:97-106.

[8] BRIDA J G,CORTES-JIMENEZ I,PULINA M. Has the tourism-led growth hypothesis been validated: A literature review[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16,19(5):394-430.

[9] LANZA A,PIGLIARU F,COCCOSSIS H,et al. Specialization in tourism:The case of a small open economy[M]. 1995.

[10]PIGLIARU F,BRAU R,LANZA A. How fast are small tourist countries growing? The 1980—2003 evidence[J]. 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07.

[11]FIGINI P,VICI L. Tourism and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J]. Tourism Economics,2010,16(4):789-805.

[12]CHANG C L,KHAMKAEW T,MCALEER M. A panel threshold model of tourism specia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and Applied Statistics,2010,3(2):159-186.

[13]ADAMOU A, CLERIDES S. Prospects and limits of tourism-led growth: The international evidence[J]. Review of Economic Analysis,2010,2(3): 287-303.

[14]HATEMI-J A,GUNDUZ L. Is the tourism-led growth hypothesis valid for turkey[J].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2005,12(8):499-504.

[15]PO W,HUANG B.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A nonlinear approach[J].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 Its Applications,2008,387(22):5535-5542.

[16]武春友,謝風媛.入境旅游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非線性關系——基于門限面板數據模型的實證研究[J]. 商業經濟與管理,2010(2):76-83.

[17]BALAGUER J,CANTAVELLA-JORDA M. Tourism as a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factor:The Spanish case[J]. Applied economics,2002,34(7):877-884.

[18]NOWAK J,SAHLI M,COTES-JIMENEZ I,et al. Tourism,capital good im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 for Spain[J]. Tourism Economics,2007,13(4):515-536.

[19]NARAYAN P K,NARAYAN S,PRASAD A,et al. Tourism and economic growth:A panel data analysis for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J]. Tourism Economics,2010,16(1):169-183.

[20]SHAHZAD S J H,SHAHBAZ M,FERRER R,et al. Tourism-led growth hypothesis in the top ten tourist destinations:New evidence using the quantile-on-quantile approach[J]. Tourism Management,2017,60: 223-232.

[21]OHLAN 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India[J]. Future Business Journal,2017,3(1):9-22.

[22]BALASSA B.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 further evidence[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78 5(2):181-189.

[23]CROES R R. A paradigm shift to a new strategy for small island economies:Embracing demand side economics for value enhancement and long term economic stability[J].Tourism management,2006,3(27):453-465.

[24]WENG C,WANG K. Scale and scope economie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 hotels in Taiwan[J]. Tourism Management,2006,27(1):25-33.

[25]KUMAR R R,Kumar R. Exploring the nexus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tourism and growth in Fiji[J]. Tourism Economics,2012,18(2):359-371.

[26]DI LIBERTO A. High skills, high growth: is tourism an exception[J].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Economic Development, 2013, 5(22): 749-785.

[27]CERNAT L,GOURDON J. Paths to success:Benchmarking cross-country sustainable tourism[J]. Tourism Management,2012,33(5):1044-1056.

[28]趙磊.中國旅游市場發展非線性增長效應實證研究[J].經濟管理,2011(5):110-122.

[29]趙磊,毛潤澤.旅游發展、門檻效應與經濟增長——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12): 69-83.

[30]鄧濤濤,劉璧如,馬木蘭.旅游產業依賴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基于“資源詛咒”假說的檢驗[J].旅游科學,2019(1):1-17.

[31]曹翔,郭立萍.中國旅游業發展導致了資源詛咒效應嗎[J].旅游學刊,2017(5):14-25.

[32]楊懿.旅游地“荷蘭病”效應發生機制的系統動力學分析[J].湖湘論壇,2019(3):102-111.

[33]鐘偉.旅游業擴張對旅游城市經濟影響的均衡分析:一個理論模型[J].現代城市研究,2016(8):106-111+132.

[34]CHAO C C,HAZARI B R,LAFFARGUE J P,et al. Tourism,dutch disease and welfare in an open dynamic economy[J]. The Japanese Economic Review,2006,57(4):501-515.

[35]李文靜,張朝枝.基于路徑依賴視角的旅游資源詛咒演化模型[J].資源科學,2019(9):1724-1733.

[36]何昭麗,張振龍,孫慧.中國旅游專業化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151-160.

[37]HANSEN B E.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estimation,testing,and inference[J].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99.

[38]林志帆,龍曉旋.金融結構與發展中國家的技術進步——基于新結構經濟學視角的實證研究[J]. 經濟學動態,2015(12): 57-68.

[39]楊友才.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基于我國金融發展門檻變量的分析[J].金融研究,2014(2): 59-71.

[40]李爽.專利制度是否提高了中國工業企業的技術創新積極性——基于專利保護強度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門檻效應”[J].財貿研究,2017(4):13-24+42.

[41]LEE C,CHANG C.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A closer look at panels[J]. Tourism Management,2008,29(1):180-192.

[42]FAYISSA B,NSIAH C. Tourism and economic growth in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Further empirical evidence[J]. Tourism Economic,2011,17(6):1365-1373.

[43]DRITSAKIS 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even Mediterranean countries:A panel data approach[J]. Tourism Economics,2012,18(4):801-816.

[44]HOLZNER M. Touris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beach disease[J]. Tourism Management,2011,32(4):922-933.

[45]郭步超,王博. 政府債務與經濟增長:基于資本回報率的門檻效應分析[J].世界經濟,2014(9):95-118.

[46]楊樨.以脫貧致富實踐為旅游資源的定制化扶貧旅游芻論——兼議“消費者下鄉”的人力資本效應和資源整合效應[J].西部論壇,2020(4):84-9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openness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bound touris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has driven macro-economic growth by promoting the relat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driving effect of inbound tourism on economic growth has time-varying effect, on the one hand, the development quality of inbound tourism itself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related industries are correlated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ts driving effect on economic growth is stronger. On the other hand, inbound tourism belongs to resource-type dependent (export) industry, with its improving of the status and proportion in national economy, it faces resource curse difficulty, especially its crowding out effect o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with stronger driving effect is not conducive to overall economic growth and further its driving effect on economic growth tends to weaken. Based on panel data from 107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the world from 1995 to 2017, the study takes the degree of inbound tourism specialization (the proportion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revenue to GDP) as the threshold variable and uses the threshold panel model to conduct an empirical tes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bound tourism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study finds that, with the improving of income level, the driving effect of inbound tourism on economic growth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whether in high income countries and regions or in middle income countries and regions or low income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e driving effect of inbound tourism on economic growth overall gradually weakens with the promotion of the specialization degree of inbound tourism. Thus, we should use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bound tourism to push forward the formation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ouble-circulation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actively use the paths such as new-style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o on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driving effect of inbound tourism on economic growth, meanwhile, maintain the balanc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industry and other industries and avoid the unfavorable impact of excessive inbound tourism development on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 ?inbound tourism; driving effect on economic growth; tourism specialization; resource curse; double-circulation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CLC number:F591;F260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674-8131(2021)02-0040-14

(編輯:段文娟)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热精品久久| 亚洲一区黄色| 国产精品太粉嫩高中在线观看|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日本免费高清一区| 亚洲第一区在线| 亚洲第一色视频| 亚洲伊人天堂|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欧美精品啪啪| 国产欧美另类|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国产av色站网站| 热99精品视频|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香蕉网久久| 日韩毛片免费视频|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国产黄色爱视频| 九九热精品在线视频| 日韩性网站| 2022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久操线在视频在线观看| 成年av福利永久免费观看|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一级高清毛片免费a级高清毛片|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午夜色综合|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91香蕉国产亚洲一二三区| 91极品美女高潮叫床在线观看| www欧美在线观看| 久久特级毛片| 中文字幕色站| 亚洲欧美另类专区| 国产福利一区在线| 日韩天堂视频| 五月婷婷激情四射| 欧美综合中文字幕久久|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91在线中文| 热伊人99re久久精品最新地|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无码AV动漫| 亚洲综合九九|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青青久视频|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 | 欧美激情福利|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青青青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国产a网站| 欧美精品另类|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人人艹人人爽| 熟女日韩精品2区| 亚洲第七页|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