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看題會有疑惑感,什么意思?筆者只是從管理學的科學性定名出發說些感想。因如今的科學管理或管理科學的名稱與解釋如同互聯網域名注冊一樣,一旦落地,別無它注。也就是說,現查此二名詞幾乎都是泰勒科學管理和布萊克特等管理科學的解釋。筆者無意對其褒貶評價,只是認為時代變了,學科的基礎理論也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即基于新時代,有必要從科學性出發重新定義管理科學和內涵,提倡管理科學基礎理論的深入研究。
人類自有社會活動開始就有管理實踐,而管理實踐之核心即分工、協作和效率。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管理實踐的深入,如何合理分工、加強協作、提高效率,始終是研究管理實踐的方法和理念,于是產生了管理學。管理學是從管理實踐中提煉的經驗,凝練的方法和升華的理念和原理,從而指導管理實踐,以獲取更好的工作效率。然而,管理學從古代到近代直至當今,其科學性定義與內涵似乎還有待進一步斟酌。
中國古代社會,古人對管理實踐的認識很實際且樸素,即四要素:人、財、物、事(起因經過結果),從要完成的一件工作事務著眼,均衡投入的人、財、物等資源,以取得最大的效益。從理念上講:弘揚儒家思想為核心的經營管理理念,對人的要素十分重視,強調人本,倡導管理的人文精神。如中國古代管理學有三重構造(“術”、“知”、“魂”),其中,思想、理念、文化是綱,乃“魂”,為本,即“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其基礎是“執道循理,進德修業”。研究者往往將古代成功的商人稱為“儒商”或將現代成功企業家稱為“新儒商”。管理的認識論基本歸屬人文社會科學。因此,當今中國社會科學基金有對管理研究的資助。
近代以后,西方的管理學傳入中國。從泰勒的科學管理到伯法·布萊克特、貝爾曼以及康托洛維奇等人的管理科學,前后承續。兩者主要是運用數理等技術方法提升工作效率。前者以提高工作效率為目的,通過動作研究、時間研究制定科學合理的標準定額、操作方法、標準化和標準化工具,對員工進行培訓,實行刺激性的計件工資報酬制度,把計劃職能與執行職能分開,運行職能式組織結構;后者(管理科學理論)是前者“科學管理”理論的繼續和發展。它以運籌學、系統工程、電子技術等科學技術手段,從操作方法、作業水平的研究向科學組織的研究發展。同時,吸取了現代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新成果,形成的一種現代組織管理學,其特點是利用有關的科學工具,為管理決策尋得一個有效的數量解,著重于定量研究。無論是科學管理還是管理科學,從管理的方法論而言,基本歸屬于自然科學。因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有管理學科的分組和資助。所以,筆者對西方傳統的“科學管理”和“管理科學”打上了“?”,何以?
首先從管理實踐言,當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技術驅動的管理變革如火如荼,西方傳統的管理理論與管理模式是否適應?如海爾的張瑞敏在創建“人單合一”模式時,明確質疑西方傳統管理理論與管理模式:①古典管理理論已不適用;②古典管理理論衍生出的管理模式也不適合時代;③西方傳統管理模式的宗旨、指導思想是錯誤的;④西方傳統管理范式表現出的結果是傳統品牌也不適應時代。
其次,筆者認為:無論是管理實踐還是管理學,均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兩大支柱。任何偏離兩大支柱的管理理論只能歸屬于管理學中的某一“學派”,很難冠之于“科學”,否則有失偏頗,有誤導管理學之科學性嫌疑。海爾1984年開始創業,每7年有一個新的戰略階段,但“人的價值最大化”是貫穿始終的宗旨,一直沒變。同理,企業的發展戰略一旦確定,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是企業的各級干部,因其關乎戰略實施過程中的領導力和執行力。這些是人文學科范疇。從管理的認識論和實踐論上說,既不能重理輕文,也不能重文輕理。管理的實踐和研究需要定量的數理范式和技術支持,更需要人文精神。可以說,中國五千年文化是當代70余年建設成就的基礎;中國特色的社會制度是70余年建設成就的保障。管理研究者在講好中國管理故事的同時,也要拓展管理學的基礎理論。當然,西方近代的“科學管理”和“管理科學”是歷史的遺存,從管理的科學性言,雖不完整,但歷史存留無法更改。故言管理、管理學的科學性,也可冠于“新”字,稱之為“新管理科學”,并給予相應的定義和內涵及其研究范式等,這是當代管理學基礎理論研究的使然。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