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寶康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在總體目標中明確指出,要使學生“學會用思維的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世界,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 。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課堂不再是單純的教師灌輸,學生被動接受這樣的知識傳授,而是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己的探索中掌握知識,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觀。因此,我們數學老師要教會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問題,用數學的方式去思考問題,用數學的語言去解釋問題,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問題,從而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一旦學生對數學產生了興趣,那就一定能學好數學。
一、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我們晏嬰小學的辦學理念就是:把學生培養成“身心健康,文明守禮,興趣廣泛,富有智慧”的陽光少年,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對學生而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學生對某一學科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他便會主動地去思考、研究、探索,形成一種積極的學習態度,從而學習的效率也就會提高,掌握的知識也就扎實、牢固。小學數學是一門比較枯燥乏味的學科,很多學生不喜歡學習數學,那么在這種前提和新課改的背景下我們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呢?我的做法是平時多找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想法,多參與學生的一些集體活動,讓學生對老師產生親和力,先讓學生喜歡數學老師,然后再讓他們喜歡數學這門課。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往往會碰到一些后進生,對他們的教育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手段,要循循善誘,不能動輒訓斥,這樣會傷到他們的自尊心,那樣的話他們就更不愿意學習數學了,要經常采取一些表揚、鼓勵的手段鼓勵學生,比如我們采取的方式就是給學生發放智慧幣和加分幣,對于那些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只要有進步,哪怕是一點的進步,我們都會給予加分幣作為對他進步的肯定,這樣,后進生們就會從怕(或不喜歡)數學課到愛上數學課,對這門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長久以往,后進生也就變成了優生。
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
新課標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在新課改下我們必須有新的教育觀念。首先,我們要理解信任學生,要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說話做事大大方方,顯示出自信。其次,我認為要經常用語言與學生交流,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能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新課標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互動就沒有教學。在新課改下,尤其重視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分享彼此的觀點和發現,從而達成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共同發展。
三、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小學數學雖然內容比較簡單,可以說沒有嚴格的推理論證,但卻離不開判斷推理,這就為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正處在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把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作為一項數學教學目的,既符合數學學科的特點,又符合小學生的特點。在課堂上,我常常跟學生說,數學課多動腦筋,多思考,多發現問題,你就能學好數學。
四、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給學生打好基礎,為今后進一步學習作好準備,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能夠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社會創造價值。要使學生將來更好地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在小學階段,尤為重要的就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在教青島版教材一年級下冊《100以內的連減》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一上課,我拿著語文和數學作業本走進教室,舉行一個簡單的表揚儀式,先讓數學作業得“A”的32名同學到講臺前站成一排,每人發一個加分幣,然后讓語文作業得“A”的34名同學到講臺前站在第二排,每人也發一枚加分幣,并讓全班同學向他們鼓掌表示祝賀。然后,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還有多少名同學的作業沒有得“A”?你是怎么知道的?應該怎樣計算呢?這個內容實際上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只要把課本上的知識換成學生熟悉的情境,學生就能想出解決的辦法,從總數中先去掉32,再去掉34,這就是連減。幾乎所有的學生能夠做到自己列算式,自己解決,這樣不但讓學生直觀地理解了連減的意義,掌握了連減的計算方法,而且還表揚了作業優秀的同學,激勵其他同學向他們學習,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
新課改在重視學生興趣培養、主動學習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關注學生的應用意識,讓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貫徹“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素質教育。作為一名數學老師,我會與新課改同行,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努力學習,在教學工作中體會新課改、學習新課改、實踐新課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