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彬 劉丹 劉麗
摘? 要:文章首先梳理了創新與創業的內在邏輯關系,提出創新是創業的基礎,創業是創新的延續,而企業家是連接創新與創業的主體;其次分析了創新創業教育助推經濟發展的內在機理和外在表現,分析了我國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存在的典型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建立完整的創新生態體系,發展眾創空間建設,開展多形式的創新創業培訓,構筑“高校-政府-企業-社會四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創新創業;企業家;企業家精神;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14-0037-05
Abstract: Firstly, this paper clears the internal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innovation is the basis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the entrepreneurship is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innovation, and the entrepreneurs are the main body connec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econdly, it analyz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and external performanc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boos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alyzes the typical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a'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We should establish a complete innovation ecosystem, develop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ass innovation space, carrying out various form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and building a "university government enterprise socie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s; the spirit of entrepreneurship; economic development
“堅持創新引領發展,培育壯大新動能”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經濟發展新思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確定“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方針,必須堅持新的發展理念,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加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國。[1]2020年10月15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的講話中提出:“創業熱情若在咫尺,創新活力觸屏可及,創業創新是國家贏得未來的基礎和關鍵。”[2]以上一系列政策的實施,從各個方面推動了創新創業工作的開展,尤其是承擔著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職能的高等學校,從通識教育到精英教育,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探索和嘗試,創新創業辦公室、創新創業學院、各級大學生科技園、眾創空間等,不僅培養了當代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還催生了大量的中小微創業企業,如讓藝術品有序傳承的北京大學的李晟、將空氣洗手進行到底的清華大學的李啟章、將科技創新進行到底的東北大學劉洪偉等,至此,創新創業雙引擎全面開啟,有力地助推了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
一、創新與創業基本邏輯內涵及要素關系
創新是以傳統的思維模式提出了異于常規思路的見解,或者借助原有的知識物質,以滿足社會需求為目標,改進或創造的新事物、新方法、新元素、新路徑,并能獲得既定效果的行為。美國哈佛大學政治經濟學家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被譽為“創新理論”的鼻祖。1912年,他發表了《經濟發展理論》一書,提出了“創新”及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轟動了當時的西方經濟學界,創立了新的經濟發展理論,即經濟發展是創新的結果提出的“新要素組合”的創新觀點被學界廣為接受,這五個“新要素”分別是產品方面的創新、技術方面的創新、市場方面的創新、資源配置方面的創新和組織形式方面的創新,其認為創新應該發生在生產過程中,并且具有內生性和可變性。因此,真正的創新必須創造出新的價值。那么,創新的主體應該是誰呢?熊彼特給出的答案是企業家,他認為各種“新組合”進行組合并形成了一定的組織形式,我們將其稱之為“企業”,而企業家恰恰是這一組合過程的主要操控者。這一觀點恰好將創新與創業連接起來,可以將其邏輯關系歸納為:
(一)創新是創業的重要基礎
創新不僅是思維創新,還包括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組織創新、文化創新、營銷創新和管理創新等多個方面,而這些方面的創新恰恰培育了創業的土壤,例如使用思維創新將通信與音樂連接就產生了智能手機,進而催生了蘋果、華為、小米等品牌的發展,同時這些企業又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組織創新等創新手段與方法,實現了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所以,有了創新的創業更有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創業是創新的有效延續
創業一般是指某人或某個團隊發掘并利用了某種信息、某種資源、機會或掌握的技術,借用相應的平臺或載體,將其以一定的方式進行轉化,創造更多的財富、價值,并實現盈利目標的過程。筆者認為根據創新的應用領域不同,創新可以分為“頂天的創新”和“立地的創新”兩種類型,諾貝爾獎獲得者們所研發的技術或理論可以稱之為“頂天的創新”,這些創新是要解決人類發展所面臨的重大或關鍵問題;產品創新、組織創新等屬于“立地的創新”,這類創新的應用領域大多是人們的衣食住行等國計民生的領域,目的是直接地改善居民生活,而創業企業恰恰為這類創新目的的實現提供了有效載體,是創新的延續。
(三)企業家是創新與創業中的核心CPU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創新各類要素向企業聚集”。這是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有效銜接的戰略舉措,而促進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的過程中人才培養是關鍵。[3]大家熟知組成計算機CPU的兩大部件運算器和控制器的功能決定了計算機運算過程的自動化程度,而正如熊彼特所說:“企業家是企業創新創業的主體,是企業發展運行的中央處理器(CPU),并將各種創新要素進行有效組合形成了創業企業。”例如任正非專注于通信技術創新而創造了國際新技術產品——華為,奠定了中國5G技術在國際的領先地位,華為企業核心技術創新成為創業企業的商業范式,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家及其不斷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創業中的企業家是核心技術創新得以實現的主體,其職能使產業鏈供應鏈及各個因素發生質變反應,使企業不斷地從內部變革經濟結構,實現創新與創業的有效銜接,進而推進社會經濟持續有效的健康發展。
二、創新創業教育助推經濟發展的機理與途徑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是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模式,探索新時代中國特色在社會主義創新創業教育勢在必行[4]。
(一)創新企業教育助推經濟發展的產生
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創新過程中,理論與實踐融合是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教育培養的有效銜接,是把創新創業實踐課程融入理論教學環節中人才培養職業化需求。創新創業課程首次開設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邁爾斯·梅斯(Mles L. Mace)教授在哈佛大學商學院開設的創業教育類課程,發展至今經過了七十余年的創新創業教育的歷史,創造了美國硅谷、華爾街等創業產業群,也成就了谷歌、蘋果等創業公司,帶來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
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的起步相對較晚。劉偉等研究中提到,1996年教育部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
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該文件明確提出:高等學校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5]。2002年教育部確定了以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為代表的9所高校為創新創業教育的試點高校,2008年提出了質量工程項目建設,設立了30個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試驗區[6];之后教育部通過評比“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和“創新創業教育50強”等項目繼續推動雙創教育的發展[7]。而伴隨著雙創教育職業化政策不斷完善,創新創業企業的數量不斷增加,據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的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的榜單中,中國獨角獸企業有217家,占比43.4%,數量和估值均居世界第一。
(二)創新創業教育助推經濟發展的外在表現
首先,創新創業教育的普遍開展可以增加創業企業的數量,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者是高校,接受者是大學生,眾多研究表明:如果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開展得好,學生個人對創新創業教育持有積極態度,那么勢必會促進創業行為的發生,進而增加創業企業的數量;其次,創新創業教育可以提升創業成功率,助力經濟發展,創新創業教育有利于激發創業熱情,幫助創業者識別創業機會,合理組建創業團隊,培養其企業家精神,而企業家是企業不斷進步的關鍵,其創新創業能力必然會影響企業的競爭力,從而影響到整個社會經濟的快速與長期發展;再次,創新創業教育為創業企業發展提供實踐平臺,目前各個高校均已構建了從理論到實踐的課程體系,搭建了以眾創空間和大學生科技園為主要載體的創業實踐平臺,使得有創業意向或初步創業想法的同學們可以在學校進行種子期的孵化,有效減小其市場化的風險。
(三)創新創業教育助推經濟發展的內在機理
雙創教育發展至今已經有二十余年的時間了,其對經濟發展的正向影響已經被“溫州現象”等證實,同時也引發了學界對于其內在機理的思考,寧德鵬等采用問卷調查和統計分析等方法系統研究了創業教育對創業行為的影響機理,研究表明創業教育可以通過提升創業能力、激發創業熱情、引導創業意向等實現對創業行為的正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八位一體”的創業教育生態體系[7]。徐振浩等從創業自我效能的理論視角構建模型,分析了MBA創新創業教育對創業意愿的影響機制,研究發現資源整合能力的培養對創業意愿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且需要通過創業自我效能來實現[8]。袁婷婷使用面板數據對制度變遷,企業家精神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了深入分析,結果表明制度變遷對企業家創新創業精神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同時,企業家創新創業精神在制度變遷與經濟發展關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制度變遷能夠通過提高企業家創新創業精神,進而促進經濟的發展[9]。
三、建立多維度創新創業渠道,推動區域經濟發展雙引擎
創新創業精神已成為大眾創新和經濟增長的驅動器,提升大學生創造力和創新創業能力逐漸成為現代高等教育的職責和未來發展趨勢[10]。深圳成為全國創新重鎮,其背后的奧秘在于“6個90%”,即90%創新企業為本土企業,90%的研發人員在企業,90%的研發投入來源于企業,90%的專利產生于企業,90%研發機構建立在企業,90%的重大科技項目由企業承擔。由此可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決定性地影響國家和地區的創新能力,進而推動了經濟的高質量高速發展。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特別是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非常明顯的引擎助推作用。盡管二十年來創新創業教育取得了喜人成果,有效推動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但縱觀我國經濟發展的歷程以及現階段所表現出來的產業結構和經濟形態,創新能力不足,創業氛圍不濃仍然是經濟低位運行的主要原因。因此,實現經濟高質量的快速發展,必須打開創新創業的雙引擎。
(一)建立政府與市場雙重激勵政策,建立創新創業經濟生態體系
企業創新活力具有正外溢性,可以綜合運用市場與政府的普惠性激勵政策手段,在競爭和企業創新中予以支持,激發企業自主造血能力。技術創新活動尤其內在規律,即“創新鏈”,具體包括孵化器——公共研發平臺——風險投資——圍繞創新形成的產業鏈——產權交易——市場中介——法律服務——物流平臺等諸多環節。完整的創新生態體系包括科技創新扶持政策、完整的創新鏈和創新文化等要素。制定行之有效的科技創新政策,構建一個完整的創新生態體系,最大限度地集聚優質研發資源,形成持續創新的能力和成果,這是政府的主要職責所在。不斷打造公平、公正、公開、高效的營商環境,為企業轉型提供一個良好的預期和市場環境,如在稅收、財政和科技扶持等方面出臺減稅或科技基金等政策;通過設立風險基金,優化風險分擔機制,吸引更多的風險投資公司支持科技創新行為,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引導行業成立技術戰略聯盟,鼓勵中小微企業與大企業聯合進行技術開發,鼓勵企業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等進行深入的產學研合作,有效實現科研成果的社會轉化,完善技術產權交易機制和平臺,從而構建創新服務型完整的創新生態經濟體系。
(二)孵化科技眾創空間平臺,打造創新創業經濟內驅力
創客空間原指有共同興趣的人們可以聚會,可以社交,展開合作的工作空間,它為人們提供工具、材料、專業知識,激發創客產生創意,進行創新。目前,創客空間出現了多種表現形式,如眾創空間、孵化器、科技園等。這些機構或組織充分利用各類創新創業要素,采取創新與創業、線上與線下、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的方式,不僅為眾多創客提供了創意的土壤,同時還營造了良好的創業氛圍。所以,眾創空間的投資和扶持搭建構建一批投資促進、培育輔導、媒體延伸、專業服務、創客孵化等不同類型的市場化眾創空間,更有利于促進創新創業群體的衍生發展。
我國眾創空間始建于2014年,近年來數量快速發展,2016年中國共有眾創空間4298家,其中國家級1337家,2018年眾創空間數量增長至6959家,國家級1889家,提供105萬個開放式創業工位,每年服務41萬創業團隊和初創企業,備案導師1300多名,幫助一大批創業企業進行輔導、融資和行業對接,集聚超過1萬名專業投資人、4100家投資機構,幫助3000家創業企業獲得融資[9]。智研咨詢發布的《2020-2026年中國眾創空間產業發展態勢及投資風險評估報告》數據顯示:按省市分布來看,2018年東部地區眾創空間數量最多,為3867家,占全部數量的55.57%,其次為西部地區21.71%,廣東、江蘇以及浙江眾創空間數量排在前三,分別為716家、699家以及622家,占全國總數的10.3%、10.0%、8.9%[10]。這些孵化器或眾創空間充分發揮其低成本和全要素的優勢,不僅為創業團隊提供了創業輔導和實踐平臺,打造創新創業經濟內驅力。眾所周知,創新驅動離不開創新創業教育,基于“自主創新”的創新創業教育是中國經濟未來健康發展的“造血干細胞”[11]。
(三)融合創新創業理論培訓和大賽實踐,培樹創新創業文化精神
“鼓勵創新、崇尚創業、敢冒風險、不懼失敗”是創新創業文化的內涵,也是推進大眾創新創業,推動社會經濟邁向創業型經濟的社會文化基礎。所以,打破固有定式,依托高校和教育機構,廣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和培訓,開展創業項目的培育和選拔,而各種形式的創新創業大賽孵化創業項目培育與選拔的實踐。由教育部與政府、各高校共同主辦的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是迄今為止影響最廣、效果最好的國家級創新創業賽事,大賽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激發大學生的創造力,培養造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力軍;推動賽事成果轉化,促進“互聯網+”新業態形成,服務經濟提質增效升級;以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推動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在“雙創”背景下,大學教育必須融入創新創業元素,實現素質教育,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的有機統一,從職業生涯規劃的視角,培育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使職業教育與“雙創教育”相結合[11],利用學術社團在知識面廣、實踐能力強、科研創新突出等方面的優勢,構建以高校學術型社團為基礎、拓寬就業渠道的大學生創業就業新體系[12],通過開展“創業大講堂”“創業吧”等沙龍活動,激發學生們的雙創意識和熱情,加強創業孵化基地建設,為大學生創建立體化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搭建展示和交流的平臺,培育和弘揚了創新創業文化精神。
(四)推進“四體”深度合作體系,保障創新創業經濟營商環境
創新創業教育是科學技術與社會的互動,是大學、政府、企業、社會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過程,是科技制約與社會建構的辯證統一[13]。從目前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來看,部分發達地區實現了體系化,實現了較好的社會效應,但整體上仍然存在參差不齊的狀況,很多是以高校為主導,社會資源介入有限,進行的也僅是通識性的創新創業教育,再加上政府扶植政策難于落實或不接地氣等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創新創業教育效果的實現。而僅靠高校一己之力難以實現“造血干細胞”的生產,必須融入政府、企業和社會的資源,推進“四體”深度合作,因地制宜扶植和保障創新創業社會經濟營商環境,帶動企業發展和高校科技成果落地。還為其提供了全面的創新創業服務,營造了良好的創新創業社會經濟環境。
四、結束語
創新創業教育已經成為國民素質教育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而青年作為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理應走在創新創業的前列,這也是高校成為創新創業教育主體的主要原因。另外,創新創業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已經被理論界和實務界所證實,由此可見,創新創業教育不僅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任務,也承載著社會經濟發展的引擎功能。
參考文獻:
[1]何立峰.“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M]//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學習輔導百問.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20:121-131.
[2]本刊綜合報道.李克強出席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并發表重要講話——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向縱深發展 持續增強經濟發展韌性和內生動力[J].中國科技產業,2020(11):7.
[3]本書編寫組.怎樣理解企業創新主體地位[M]//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學習輔導百問.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20:41-44.
[4]本書編寫組.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M]//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學習輔導百問.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20:37-41.
[5]劉偉,鄧志超.我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調查與政策建議——基于8所大學的抽樣分析[J].教育科學,2014(16):79-84.
[6]陳希.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于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J].中國高等教育,2010(12):4-6.
[7]寧德鵬,葛寶山.創業教育對創業行為的影響機理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7(10):55-57.
[8]徐振浩,張化堯,倪云蕾.“新商科”建設背景下MBA創新創業教育對創業意愿的影響機制研究——基于創業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6):123-128.
[9]袁婷婷.制度變遷與企業家精神、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科技與管理,2020,22(6):64-69.
[10]智研咨詢集團.2020-2026年中國眾創空間產業發展態勢
及投資風險評估報告[R/OL].中國產業信息網.https://www.chyxx.com/research/201911/804637.html#catalogue.
[11]欒培新,杜秀娟.論創新創業教育的歷史轉型[J].理論界,2018(5):54-58.
[12]劉丹.職業發展視角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18(4):77-81.
[13]周彬,杜桂萍.基于學術型社團視域下的大學生創業就業體系研究[J].理論界,2020(10):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