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亞輝 宋海軍



摘要:傳統圖案運用于場站空間設施設計中可以展現出當地人民的人文價值和審美價值,使大眾有更好的文化體驗感。將傳統圖案通過轉化與重組,與公共藝術設施設計相融合,以當代藝術的語言表達民族文化的內涵。通過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將民族文化傳播到場站大眾接觸文化的輻射范圍,使地域傳統文化展現在大眾面前。將地域傳統文化與地域場站空間相結合,可以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
關鍵詞:內蒙古地區 民族傳統圖案 場站空間 公共設施設計 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J0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1)06-0100-04
引言
傳統圖案是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之所以經久不衰,是因為各個時期都向其中注入新活力。民族傳統圖案與公共設施設計的相互融合,有助于豐富公共設施的文化內涵,有利于傳統文化以新的途徑發揚傳播。
一、場站空間公共設施設計概述
場站空間為城市中重要的交通空間,也是人員流動性較大的交通空間,這類空間往往備受人們關注,公共設施在公共空間中扮演著“家具”的角色,也代表著整個空間乃至整個城市的文化形象。
(一)場站空間簡述
場站空間可分為四種空間形式:其一為機場空間,主指機場的航站樓內部空間,多指旅客出發和到達的樞紐,主要功能劃分有出發候機大廳、取票大廳、安檢區、行李提取處等;其二為鐵路空間,指火車站及高鐵站,主要包括候車廳、進站大廳及過往通道等;前兩種空間可以稱其為城市對外展示的窗口,屬于對外宣傳型空間。其三為城市地鐵空間,主指地鐵出入口空間、站廳空間、站臺空間、換乘空間、商業空間、休息空間等;其四為城市公共汽車站臺空間,主指城市空間內的公共汽車候車站臺。后兩種空間是城市內部交通空間,屬于城市對內展示型空間。
截至2019年末,內蒙古地區共有機場18余個,其中包括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包頭東河機場等;內蒙古地區有3個鐵路局部署管轄,其中包括呼和浩特鐵路局、哈爾濱鐵路局以及沈陽鐵路局;截至2021年5月,呼和浩特市內有兩條地鐵線路,兩個機場樞紐(其中一個正在建設中)。
(二)場站空間公共設施的分類
場站空間的公共設施可分為兩大類:其一是為大眾提供休息的休息類公共設施;其二是為滿足社會需求的服務類公共設施。
1.休息類公共設施:休息類的公共設施一般是為有觀賞、娛樂或停留等行為的人們提供的。在室外場站空間(公交車站)中可能存在的休息類公共設施有椅、凳和遮陽避雨功能的候車亭等;在室內場站空間中(地鐵站、高鐵站、火車站)可能存在的休息類公共設施有桌、椅、凳等。凡是在公共空間處,可以滿足人們坐、倚、靠需求的物體,都可以被當成是座椅的替代品,可以滿足人們呈放物品且高度適當的事物,都可以被當成是桌的替代品。
休息類公共設施在城市空間中是普遍存在的,在打造地域特色空間的過程中,公共設施的藝術化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它承載著傳播城市地域文化的重任,拉近了人、藝術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成為公共空間中協調人與環境關系的重要因素。公共設施藝術除了在材質運用、設計構思及表現形式上有很大的突破以外,其本身所蘊藏的精神內涵,也逐漸被當作一種文化符號融入到大眾生活中。
2.服務類公共設施:服務類公共設施主要包括自動販賣機、垃圾桶、公共廁所、服務商亭、車站站牌以及機場空間中專為行李過多的人而設立的行李推車等,其功能是為公共場合的人們提供衛生、購物及信息方面的便利,在地鐵、高鐵或飛機場等站臺處還有為老人、孕婦、病患、小孩等行動不便的人群設立的無障礙設施。
服務類公共設施的特點在于占地面積小及分布面積廣,這一類公共設施的宗旨在于服務于人,但是同時也需要人們的維護,它們與城市的環境質量有直接聯系,通常被認為是該地區文明程度的標志。在寸金寸土的場站空間內,為滿足大眾需求而設立的服務類公共設施,在滿足大眾的基本功能需求之余,也滿足了出行群眾對生活品質的需求。
(三)場站空間公共設施的設計原則
公共設施的設計原則可從三點出發:第一為功能性與實用性兼具的設計原則;第二為傳承文化原則;第三為符合大眾審美意識的原則。
1.功能性與實用性兼具的設計原則:場站空間的公共設施首先注重設施的功能性與實用性,公共設施從古至今,形態一直在發展變化,但始終不變的是自身的實用價值,故而要先以滿足大眾使用需求為目的。例如在機場空間內,旅客在候機或疲憊的時候會需要休憩的座椅;在行李過多不方便提拉的時候需要行李車;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具有實用功能的公共設施,它們都是在滿足大眾最基本需求保障的基礎上,具有易識別、便操作的特點。
2.傳承文化原則:城市中除了購物商場之外人員流動性最大之處就是場站空間,公共設施本身有著承載和傳播地域文化的特點,在高流量的場站空間中更要突出這一特點,公共設施作為城市空間中的主要表現物,象征著城市的環境特色與人文精神,要想設計出有地域特性的公共藝術設施,定要與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元素有機結合。例如像人們在候車或等待期間所接觸到的公共設施,有向市民展示城市歷史文化,增強城市空間文化氣息的功能。
3.符合大眾審美性意識的原則:公共設施在城市空間及場站空間中是普遍存在的,滿足了基本功能性與實用性的設施,也許不會給大眾帶來更好的視覺體驗,看似無關緊要的一點實則也正在影響著周圍的一切。空間內的公共設施如果能夠與美學完美結合,一是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眾的審美;二是可以提高場站空間的文化與藝術氛圍;三是可以抓住過往群眾的眼球,吸引其與之產生互動,從而提高公共設施的實用性。
二、傳統圖案的應用內容及方法
蒙古族傳統文化因有著獨特的精神與內涵,成為千百年來眾多少數民族文化中的獨特一支,在選擇城市文化元素時,應當選擇最具代表性和辨識度的元素,與當代公共設施設計相互結合,在滿足地域文化傳播條件的同時,實現公共設施的藝術化表達。
(一)內蒙古地區有代表性的傳統圖案及其寓意
無論是傳統圖案還是現代圖案紋樣均可分為四大類:自然紋樣、幾何紋樣、吉祥紋樣、組合紋樣。其中北方游牧民族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圖案紋樣分類也可分為四種:動物圖案、植物圖案、幾何圖案、宗教圖案。
其一為動物圖案。動物圖案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五畜圖案,五畜是由草原上的綿羊、山羊、駱駝、馬、牛這五種動物組成,如圖1-2。“羊”通“祥”被內蒙古地區的人民視為吉祥,又因“羊”有“跪乳”的行為,所以象征著富饒與興旺;“駱駝”適合在沙漠中生存,以沙漠中的植物為食,抗餓耐寒,可稱為“沙漠王者”;“馬”與“牛”被看作“雄”與“雌”,亦有“天”、“地”之意,馬可以在草原上無拘無束地奔跑,象征著吉祥與自由。
其二為植物圖案。蒙古族的植物圖案大多是以花果為原型,主要有桃紋、石榴紋、葫蘆紋、牡丹紋、卷草紋與蓮花紋等,如圖3-8。桃紋、石榴紋與葫蘆紋是以植物的果實為原型繪制的,“桃”在某種特定的場合下也被稱為“壽桃”,有吉祥長壽的寓意;“石榴”的表皮與內部果肉均為紅色,象征著生活與事業紅紅火火,石榴多子,亦有著多子多福的寓意;“葫蘆”的整體造型是由兩個圓組成,又因其通“福”“祿”二字,故有吉祥美滿與長壽的寓意。牡丹紋、卷草紋與蓮花紋均是以植物的葉子及花朵為原型繪制的,“卷草”紋以花草的葉子為元素,草代表著頑強的生命力,象征著繁榮與興旺;“牡丹”是花中之王,是精神的象征又有著富貴榮華的寓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著圣潔與清廉。
其三為幾何圖案。幾何圖案的形成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將線條進行簡單的回折、抽象、變化后形成圖案紋樣,比如圓圈紋、鋸齒紋、回紋與方勝紋等紋樣,如圖9-10;第二種是對常見自然形態中的形象進行抽象模擬,經過多次的提煉與轉化后形成的圖案紋樣,例如水波紋、云紋與如意紋,如圖11-12。回紋是線條進行簡單的回折形成的紋樣,因其折成的形狀形如“回”字,故名回紋,象征著不屈不撓;方勝紋是由兩個菱形重合疊加成的形狀,也是線條簡單的回折、變化后形成的圖案,有吉祥、同心的寓意。云紋是自然形態的抽象轉化而成的,可進一步分化成卷云紋和流云紋,象征著高升和如意;
其四為宗教圖案。宗教圖案主要包括八寶紋、萬壽紋、盤腸紋與寶杵紋等,如圖13-15,體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寄托。八寶紋中的“八寶”是道教八仙手中所持八件器物的抽象變形,故名為“八寶”,寓意著吉祥、長壽;萬壽紋是線條經過旋轉對稱而成,有著連綿不斷、繁衍興旺的寓意;盤腸紋是一條無頭無尾的線首尾相連、循環穿插而成,象征著幸福永無止境、團圓美好之意;寶杵紋的雙頭杵交叉成十字,有護持正法、斬妖除魔的寓意。
民族傳統圖案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圖案,是民間歷史及文化的象征,它是以具體形象為基礎,將抽象的觀念表現出來,使人們可以切身體會到所要傳達的情感,不同的圖案代表不同的寓意,反映出最本質的民間生活。
(二)傳統圖案的現代化轉化
在傳統圖案現代轉化應用的過程中,要根據當代的設計理念和方法,對傳統圖案進行創新和改造,傳統圖案創新應用主要有原型運用、參考與轉化、搭配重組三種應用方法。
1.原型運用:原型運用顧名思義是指將已經繪制或提煉好的圖案元素直接運用在公共藝術設計作品中,這種運用方式可以完整展示出內蒙古地區的民族特色。
將蒙古族五畜的動物圖案直接運用在設計中,蒙古族圖案本身就承載著吉祥與美好,通過公共藝術本身承載文化及傳播文化的功能,使過往旅客了解蒙古族的地域性文化。例如將云紋、盤腸紋、回紋等幾何圖案運用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的方式進行排列組合,直接運用在二維藝術、2.5維藝術、三維藝術或公共設施藝術作品中,將地域傳統文化與地域場站空間的公共設施藝術有效結合。
2.參考與轉化:參考是指參考與借鑒傳統的圖案紋樣并將其重新組合,轉化可分為三種方式,簡單轉化、夸張轉化和抽象轉化,將原有的蒙古族圖案經過上述參考與轉化的方法對圖案元素進行處理,再將轉化而成的新圖案運用于藝術作品中。
簡單轉化是保留圖案的精華部分和基本的輪廓,去除復雜繁瑣細節的同時,保留圖案原有的特色,使圖案更簡潔大方;夸張轉化為了更加強烈的突出藝術效果,將原有圖案中的重要特征更加夸張地表現出來,在保留其基本特征的情況下,進行活化處理;夸張轉化分為兩種形式,可以對圖案的局部進行夸張處理,也可以對整體圖案進行夸張處理;抽象轉化是將原有的圖案進行抽象化的處理,用簡單的線條組合成新的圖案。
3.搭配重組:搭配重組大致有兩種組合方式:其一將原有圖案打亂,突破傳統的組合形式,重新搭配組合;其二是將原有圖案搭配現代的設計理念,與時代特性相結合。
第一種是對每種圖案進行元素提取,再將提取出的元素搭配組合,由此可以在保留本質的同時形成新的圖案;第二種是傳統圖案與現代圖案相結合的方式,在保留住傳統圖案特色的同時,結合現代新穎的設計理念,組合成的圖案既符合現代審美又包含傳統圖案的美好寓意。
三、公共設施設計中傳統圖案的設計策略
在公共設施設計中傳統圖案的表達應用離不開造型的把握、色彩的運用以及材料與工藝的選擇。
(一)造型的把握
造型是視知覺中第一影響要素,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一件完美的設施藝術品首先要在造型上吸人眼球,只有在視覺上有了一定的沖擊力,才會給予人們后續的體驗感。
公共設施設計中對傳統圖案造型的把握要從三方面入手考慮,首先是人體工程學方面的把握,公共設施是服務于人,最終也會為人所用,在進行公共設施設計的過程中不能只看到“設計物”本身,要透過表象看其本質,考慮到后期人們的使用過程,要以人體舒適的尺度為本,做到真正以人為核心,為“人”而設計。圖16是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青城地鐵1號線列車內的拉手,它以玉龍為原型進行設計的,除了整體外形的美化之外,還要從設施的使用需求入手,以人體適合的尺度為切入點,拉手的高度剛好是人體站立使用的最佳高度,每個拉手之間的間隔也是按照人體尺寸適宜的寬度而設定的,拉手的曲線設計也將人體工程學手掌的曲線與玉龍造型的曲線完美結合。
其次是要考慮地域文化元素怎樣才能更好地融入到公共設施設計中,使公共設施在滿足基本功能的同時,突出其審美價值與文化價值的特性。公共設施在空間中是無處不在的,凡是在人們有需求的地方,都能看到公共設施的存在,這也正是選擇公共設施為載體傳播文化的原因。例如我們可以將回紋或盤腸紋等幾何紋樣,通過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的方式,按照人體工程學的尺度,推拉出適合坐憩的高度與厚度,從正面依舊可以看出原圖案形狀,在不破壞自身形態的基礎上賦予了設施功能性,又突出了文化與審美的特性。
最后還應考慮到作品所處的背景環境,公共藝術設施作為個體事物存在于共性環境中時,要根據整體環境的特性來決定公共藝術設施的特性,要與周圍環境相統一,在統一中尋找變化,在變化中尋找均衡,由此把每個獨立的個體聯系成統一的整體。如圖17為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公共藝術化設施《行云流水》,作品位于大興國際機場二層東北指廊,整體造型為不規則流線型設計,線條如行云流水般波蕩起伏。這件作品在保留其藝術形式的基礎上還增加了功能性,在造型上,波蕩起伏的曲線設計打破了原環境中的壓迫感,增加了該區域的靈動性,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在統一中尋找變化,在變化中尋找均衡,座椅高度及靠背高度適宜,符合人體工程學背部及腿部的彎曲曲線,帶給人們極佳的體驗感。
(二)色彩的運用
色彩是視知覺中第二大影響因素,也是公共藝術設施中重要的設計部分,具有強烈的識別性和裝飾性,在色彩的運用方面應該充分考慮到地域條件,不同色彩在不同文化中的理解也會有所不同,例如黃色,在內蒙古地區代表著宗教的顏色;在印度黃色是商人的顏色;黃色在五行中代表的是土的顏色。
地域傳統文化在公共設施中設計運用時,要從三個方面進行考慮,首先,合理的顏色搭配可以給使用者帶來歸屬感,色彩的運用最應注意大環境的搭配,要融入到周圍的環境中,把握好色彩平衡度,要與周圍環境相搭配,與周圍設施相映襯。依舊以大興國際機場的《行云流水》作品為例,如圖17,在進行色彩的設計時,充分考慮到地面環境色以及周圍環境主題色,設施本身顏色與周圍環境色完美結合,黑色紋路搭配白色底色與窗框及天空的搭配相違和,給人以視覺上的舒適感。
其次,應該針對設施的功能來設計設施的顏色,在娛樂環境中的公共藝術設施應該賦予相對鮮明、活潑的顏色,使其成為環境中的點綴,帶動背景環境的“活潑”氛圍;例如在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最繁忙的美術館大型動漫主題公共藝術活動中,大部分公共藝術品都使用了較鮮明、活潑的色彩搭配,如圖18為最繁忙美術館項目中的棒棒糖公共藝術,使用不銹鋼材質搭配豐富的色彩表達,一方面是符合活動主題,與整體環境相協調,另一方面帶動了周圍環境的“活潑”性。
最后,還應該合理運用地域的色彩條件,通過不同的顏色向大眾傳達不同的含義,極大地運用地域色彩傳揚地域性文化。從圖16中可以看出,列車地面以綠色為主體色,列車頂部以天空的藍色與云朵的白色相搭配,使身處其中的人仿佛置身于無邊際的草原,脫離了列車內部的密閉環境;座椅兩側的黑白紋路,代表著奶牛身上的黑白花紋,以最簡單的色彩搭配,展現出地域特色文化。圖19中地鐵二號線體育館特色站的空間頂部以及二點五維公共藝術作品中,以紅、黃、藍、綠作為點綴色,增加了空間的活力。呼和浩特市地鐵二號線諾和木勒站的二點五維公共藝術作品《民族織彩》,因諾和木勒站所處位置在諾和木勒大街上,是呼和浩特市毛紡中心和紡織一條街,所以作品以“編織”為核心展開設計,融入了草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色彩,展現了地域特色與人文特色,在造型上《民族織彩》選擇了盤腸紋為主要設計元素,與地域傳統文化相結合,給予觀賞者視覺上的沖擊,如圖20。
(三)材料與工藝的選擇
材料與工藝是公共設施設計中的硬件條件,所有的功能與造型都是建立在優質工藝與材料的基礎上,好的工藝與材料可以為使用者帶來更好的使用感受。
公共藝術設施本身在平衡著人、藝術文化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在進行材料的選擇時,應將所選材料的環保性置于第一位。現如今,環保設計逐漸走入到大眾的生活中,作為一名設計師,應該積極響應綠色生態的環保設計,在材料的選擇時對原材料進行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公共設施作為公共空間中的常駐嘉賓,可以通過公共設施間接地向大眾傳遞環保理念。如圖21中的公共座椅設施,選擇了防腐木頭的材質,外附一層防水涂料,既滿足了材料的環保性,又提高了環保材料設施的使用率。
其次應該根據室內外環境的差異進行材料選擇。相對于室內的公共設施來說,室外的公共設施要經歷的是春、夏、秋、冬及風、雨、陽光的洗禮,所以在進行室外公共設施的選擇時更要把材料的選擇放在第一位,保證公共設施的實用性,增強公共設施的使用壽命。
最后在選擇材料時應了解所選材料的獨特之處。每種材料都有其特點,例如材料本身的材質、色彩與結構等;個別材料可以提高設施的色彩飽和度,適用于電話亭、自動販賣機一類的服務類公共設施,便于人們尋找;表面細膩的材質摸起來舒服,適合一些較小型的公共設施,如圖22;表面粗糙的材質適合用于體量較大的設施(如:信息指示牌),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行云流水》在材料與工藝上,選擇的是表面細膩的玻璃鋼、不銹鋼材質,觸覺上帶給使用者極佳的體驗感,如圖17。
四、傳統圖案運用于地域場站空間的意義
在地域場站空間中結合地域文化特色,將傳統圖案與場站空間公共設施藝術相結合,定要考慮到民族的文化習俗與精神,不能毫無意義地直接運用,而要將民族文化與現代藝術相結合,將圖案形態轉化為公共藝術設計語言進行傳達,將它最顯著地特點展現在大眾面前,讓群眾真真實實地感受到,才是地域傳統文化最有效的傳播途徑。
總結
綜上,在內蒙古地區的場站空間公共設施中應用傳統圖案沒有一定的規范與原則,大多是將圖案直接運用,并沒有很充分地考慮到歷史文化和習俗等因素。
內蒙古地區是以蒙古族為代表的少數民族自治區,蒙古族文化經歷了長久的歲月而不衰,正是因為各個時代的建設者都在向其中灌注屬于那個時代的新鮮血液,才會使民族傳統文化得到傳承與創新。但是,民族傳統圖案和藝術造型在現代空間中很難看到,想要推動文化的發展,將民族文化流傳出去,必須要把現代的氣息注入到其中,才使民族文化變為更加久遠的傳承。由此看來,想要豐富民族文化的傳承方式,要將民族文化與現代藝術相結合,將它最顯著地特點展現在大眾面前,使過往旅客真實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