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2007年頒布的《物權法》,對地役權的定義、設立、登記效力、權利義務關系、期限、轉讓、以及解除消滅等方面作出了規定,標志著地役權立法在我國正式確立。《民法典》基本沿用了《物權法》中對地役權的規定,僅在細微之處進行了修改。本文結合國內外相關理論和立法實踐,對我國地役權制度立法所面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提出完善建議。
關鍵詞:地役權;民法典;完善措施
地役權制度起源于古羅馬法,伴隨著私人土地所有權的產生和羅馬城的重建,為需役地的便利而產生。地役權對提高不動產效益具有獨特的價值,在用益物權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陸法系大多數國家都先后繼承了這一古老的用益物權制度。我國在建國后未重視這一項制度,使得物權研究長期處于停滯狀態,直到80年代后期的民法學著作中才逐漸涉及。雖然后來規定了地役權制度,但缺乏立法和實踐經驗,其具體條文的設計以及理論的適用存在一定的爭議。
一、地役權制度的概述
我國《民法典》第372條規定:“地役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利用他人的不動產,以提高自己的不動產的效益。前款所稱他人的不動產為供役地,自己的不動產為需役地。”地役權是對不動產土地的權利,是以特定土地利用便利為目的而利用他人的土地,即需役地人為自己土地的方便和利益,而對供役地人設定的權利。該條文第二款說明,地役權的發生須有兩個不同歸屬的土地存在,為他人土地利用提供便利的土地稱為供役地,而享有地役權的土地稱為需役地。
二、我國地役權制度的現行立法及存在的問題
(一)地役權的適用范圍不符合發展要求
從世界范圍來看,各國對于地役權的適用范圍,普遍認為不應局限在傳統的框架之內,應該隨著社會的需要而進行擴展。例如羅馬法中役權制度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役權不適用于任何自己的物”,即地役權不得在自己的物上為自己設立。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在自己不動產上為自己設立役權也成為可能。《瑞士民法典》第377條規定:“所有人得在自己的土地上,為自己的另一宗土地的便利而設定地役權。”除此之外,公共地役權這種新型地役權也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例如法國、意大利等國家將公共地役權納入了公法體系之中,由行政機關來設立;美國則認為公共地役權是一種私權,由當事人根據意愿設立。
我國《民法典》第372條規定:“地役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利用他人的不動產,以提高自己的不動產的效益。”該條文將地役權的適用范圍局限在了為了需役地的利益,使得地役權的適用受到限制。我國現行立法對于自己地役權、公共地役權等新型地役權未作明確規定,仍處于空白狀態。因此應當借鑒其他國家的相關立法,擴大地役權的適用范圍,使其符合現階段的發展要求。
(二)地役權缺失抽象的類型化立法
地役權充分貫徹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其權利內容具有不確定性和廣泛性,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一定的分類,為公眾提供指引。羅馬法對地役權進行了分類,近現代國家在繼受的同時,由于歷史背景、發展狀況以及體制等方面的不同,地役權的分類也不盡相同。我國現行立法僅抽象地界定了地役權的概念,并未對地役權作出抽象性的類型化分類。
由于缺少法律規范的明確規定,社會公眾對地役權的了解知之甚少,使地役權的使用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首先,阻礙了地役權登記制度的發展。有數據表明,我國登記機關登記的地役權案例非常少,在司法中也很少有地役權案件。完善地役權登記制度,需要明確地役權的內容。如果能根據地役權的類型進行劃分,確定地役權的內容,則可以簡化對地役權分類登記的方式,推動地役權登記制度改革。其次,由于地役權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因此應當根據不同的類型予以規定,不能適用統一的模式,以免在其內部造成混亂。
(三)地役權的登記制度有待完善
縱觀世界各國,地役權是否需要登記并予以公示主要有兩種立法例:一種是登記生效主義,即登記是必要要件,未經登記物權不發生變動。當事人設立地役權時應當辦理登記手續,地役權自登記之日起成立。德國、瑞士、我國臺灣地區采用此種方式;另一種是登記對抗主義,即地役權自地役權合同生效時設立,登記僅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例如法國、日本。我國《民法典》第374條規定:“地役權自地役權合同生效時設立。當事人要求登記的,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地役權登記;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這表明我國地役權登記采用的是登記對抗主義。由于地役權的具體內容具有不確定性,以及類型具有多樣性,而登記對抗主義有助于簡化地役權的設立方式,推動地役權制度的發展。從這一角度來看,我國采用登記對抗主義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從地役權是用益物權的角度看,不動產登記是建立物權的重要基礎,地役權登記生效主義更能體現用益物權的本質,這有利于地役權的長久發展,起到保障交易安全的作用。
三、對我國地役權制度的完善建議
(一)擴大地役權的適用范圍
地役權在產生之初,設立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但在多元化的今天,地役權的調整范圍越來越廣,不僅僅是通行地役權、取水地役權等通常類型。所以應當把握住時代發展和實踐需求,設立自己地役權,可以使不動產權利人事先對土地利用、建筑物使用等進行整體規劃,從而提高其交易價值,這對實行土地公有制的我國具有特殊的現實價值。除關注需役地人利益之外,還要關注公共利益,借鑒比較法上的新的特殊類型,對公共地役權、集合地役權、環境保護地役權等新型地役權作出規定。
(二)完善地役權的類型
我國目前對地役權采取概括性的立法,使地役權的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無法發揮該制度的功能。對地役權制度應采取抽象性的類型化立法模式,即概括性規定與具體類型相結合。具體來說就是先概括性地規定地役權的一般規則,再對地役權的類型進行列舉式規定,從而完成地役權的類型化。由于地役權的內容十分繁雜,因此不可能對其進行事無巨細的規定,否則其分類也會變得形同虛設,不利于地役權的適用。因此選定的地役權分類標準不能太過具體和細化,可以只對重要的、典型的、成熟的地役權進行規定,也可以根據發展需要增加特殊地役權,從而達到對地役權進行分類管理的目的。
(三)完善地役權的登記制度
首先,地役權的設立應當采用登記生效主義。我國物權法適用物權法定原則和物權公示原則,關于不動產物權的變動,只有經過法定的登記程序,才能發生實際的效力。因此地役權采用登記生效主義不僅可以保持物權體系中不動產登記制度的一致性,也有利于規范地役權的設立和加強對地役權的管理。其次,要統一地役權的登記機關。我國現行立法對不動產登記機關的規定太過籠統,未給公眾進行地役權登記提供明確的指引。考察各國的相關立法,德國、瑞士、日本等國家將司法機關作為地役權的登記機關,這是因為地役權登記并非是一個行政行為,而是一種對私行為的公示和確認。因此可以將基層法院作為地役權的登記機關,使登記工作更加高效和便捷。
結束語:
地役權是一項古老的用益物權制度,其建立與發展經歷了漫長而又漸進的歷史進程。我國也繼受了這一制度,但目前現行立法在地役權制度的適用范圍、登記規則、抽象類型化立法等方面仍有不足之處。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對地役權制度也提出了新任務和新要求,應當在借鑒各國立法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使相關立法進一步完善,真正發揮出地役權制度優化資源配置、物盡其用的功能。
參考文獻:
[1]房紹坤,嚴聰.民法典物權編應如何規定地役權[J].河南社會科學,2018,26(08):1-8.
[2]何振東.我國地役權制度功能之探析[J].法制博覽,2017(14):212.
[3]陳國軍.論我國役權制度的完善——以民法典編纂為視角[J].政治與法律,2016(12):83-93.
[5]戴孟勇.論地役權登記對地役權變動的影響[J].當代法學,2010,24(02):27-32.
[6]耿卓.我國地役權現代發展的體系解讀[J].中國法學,2013(03):85-97.
作者簡介:
安琪(1998.11—),女,漢族,籍貫:山東德州人,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20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民商法學,研究方向:民商法
(陜西省西安市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