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
摘 要:《資本論》是馬克思的經典著作,不僅為老一代共產黨人提供了理論滋養,也塑造了他們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并將其運用于指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具體實踐。陳云既是中國共產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也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陳云研讀學習《資本論》的方法為:第一,聚焦文本,下功夫學習《資本論》原著;第二,結合馬克思其他著作和解讀《資本論》的相關著作學習《資本論》;第三,多次研讀,勤于學習,做好讀書筆記;最后,聯系實際讀《資本論》。
關鍵詞:陳云;《資本論》;綜合平衡;計劃;市場
中圖分類號:A8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10-0001-03
《資本論》是馬克思的經典著作,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成和發展史中具有重大意義,《資本論》自問世以來,對世界歷史發展進程產生了巨大影響。《資本論》中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至今仍閃耀著真理的光芒,是無產階級推翻舊世界、創建新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被譽為工人階級的圣經。《資本論》是老一代共產黨人接觸馬克思主義的源泉,《資本論》不僅為老一代共產黨人提供了理論滋養,也塑造了他們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并將其運用于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踐。陳云作為中國共產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也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梳理陳云讀《資本論》的經過、方法與啟示,對今天我們黨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堅定理想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與借鑒意義。
一
延安時期,我們黨把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中央專門成立了翻譯機構——馬列學院編譯部,負責編譯出版馬列經典著作,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過程中,中央組織部部長陳云帶頭成立學習小組,先后學習多部馬列經典著作如《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同時,張聞天領導學習《資本論》小組,一年多時間把《資本論》第一卷的二十五章全部學完。
如何學習《資本論》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陳云在1939年12月撰寫的《學習是共產黨員的責任》一文指出,首先,要老老實實做小學生。要將現有的經典著作一本一本地讀,既不懈怠,也不著急,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可以每周閱讀三四十頁,每字每句都要理解,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要反復思考,向人請教。學習馬列經典著作,應該一本書接著一本書讀懂弄通,這種循序漸進的讀書辦法非常重要。我們許多干部,在學習馬列經典著作的時候,淺嘗輒止,浮光掠影,一知半解,而又不想一句一句讀懂弄通。這樣,必然半途而廢,不能堅持到底。閱讀學習馬列經典著作,一開始就要讀懂弄通,不要一知半解。這種讀書方法,是達到對全書融會貫通的方法。對于剛開始學習馬列著作的同志,要采取精讀的辦法,一本書多讀幾次,逐漸加深理解。其次,學習理論一定要聯系實際。要認真總結自己的經驗,把它提到理論的高度來指導工作,但是聯系實際的前提,是先把書上的東西讀懂。讀懂就是消化。掌握了馬列主義的原理和思想方法,自然就會用理論去指導實際工作。再次,閱讀經典著作要做讀書筆記。這種方法有兩個益處,第一是讓你多讀幾次,理解原著,并抓住重點;第二是使你心無旁騖,專心致志,深入思考,把握精髓,事半功倍。最后,讀書應該有個讀書小組,大家一起學習討論,互相啟發,互相督促,互相提高。閱讀經典著作要與自己的懶惰習慣做斗爭,要制訂切實可行的讀書計劃,按照計劃去學習,去閱讀并堅持不懈。
二
在學習經典著作時,如何正確認識與處理理論與實際的關系?1944年12月1日,時任西北財經辦事處副主任的陳云,在中央西北局高級干部會議上做的《關于財經問題的報告》中做了闡釋:理論與實際的關系,永遠是業務第一,政治第二;實際第一,書本第二。他說,我們要把客觀實際放在首位,書本的東西是前人經驗的總結,是歷史的經驗概括,是外國的實際情況概括,是上海的實際情況概括,我們要總結自己的歷史,總結自己的實際。在講到當時延安金融問題時,陳云說道:頭一條,是從延安出發還是從上海出發,或者從倫敦出發。倫敦是英國的首都,為什么從那里出發?在世界上有過一個馬克思著了《資本論》,講了許多英國問題!我們是從《資本論》出發呢,還是從政治經濟學出發?第二條,從上海出發就要和外面的銀行一樣,各地都搞辦事處!搞什么彩票!頭彩多少萬!二彩多少萬!這都是從上海出發!我們這里土里土氣,這樣搞不對頭。我們不要那些洋的!要那些土氣的!要向土的學習!向自己的歷史學習!向自己的經驗學習!我們要從土的出發!從延安出發!不從倫敦出發!不從上海出發!
陳云強調學習理論一定要聯系實際。我們學習馬列經典著作是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原理和精髓,學習他們認識與分析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而不是背誦書本上的詞句。他認為,要想掌握真正的理論,只有在實際工作中才能逐漸深刻地領會,這正像我們讀書一樣,某一本書自己確實已經讀過幾遍,但是隔了幾年,因為工作需要,再去讀它一次,就好像是沒有讀過的新書,就覺得過去實在沒有讀懂。這個道理不是別的,就是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系。認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只有經過實踐,認識才能發展,認識是否正確,要在實踐中檢驗。正確的認識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
三
陳云對《資本論》非常熟悉,對其中的細節在講話與做報告時都可以信手拈來。這里可以試舉一例。1955年3月21日,陳云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做《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報告》時指出:“單就鋼鐵工業來說,我國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內開始建設的限額以上和限額以下的單位,在第一個五年內就可以增加煉鐵能力280萬噸,煉鋼能力增加253萬噸,加上原有鋼鐵企業的生產能力的發揮,使我國生鐵的產量由1952年的190萬噸增加到1957年的467萬噸,即增長1.44倍,鋼的產量由1952年的135萬噸增加到1957年的412萬噸,即增長2.06倍。這樣的發展速度,在工業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是沒有的,也是不可能有的。”陳云引用的材料是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第七篇第二十三章《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的內容,馬克思在“資本主義積累一般規律的例證”中,以1846—1866年的英格蘭人口與財富的增長為例,由于“在所有國家中,英格蘭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因為它在世界市場上占據首位,因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只有在這里才得到了充分的發展”[1]。
1969年10月20日,陳云同王震乘一節公務車前往江西南昌,并攜帶馬列經典著作及《資本論》《魯迅全集》等書,打算到江西后繼續學習。陳云到江西后,被安排在江西化工石油機械廠“蹲點”。這樣,他每天上午去化工廠,下午和晚上在住所看書。據鄧力群在《陳云同志是實事求是的典范》一文中回憶:“陳云同志把三卷《資本論》讀了三遍。”[2]據1970年12月14日陳云復陳偉華的信記載,他關于學習問題向女兒提出建議,認為“《共產黨宣言》是必須看的,然后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和《資本論》,以及《馬克思傳》《恩格斯傳》和《列寧傳》”等[3]。
計劃和市場的關系,是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核心問題。作為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開創者和領導者之一,陳云在1979年3月撰寫了一份關于《計劃與市場問題》的講話提綱,在文章中陳云指出:第一,有計劃按比例是計劃工作的基本規則,這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的思想。《資本論》是一部批判分析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著作,《資本論》發現資本主義生產處于無政府狀態,生產力的發展必然與生產關系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資本論》通過對剩余價值這個資本主義核心問題的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的歷史趨勢,資本主義制度只是與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特殊歷史性的制度,它必將隨著生產社會化的進一步發展而趨于滅亡。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科學剖析資本主義的同時,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第二,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建立的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實行的是計劃經濟。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新中國的經濟,是按照馬克思所說的“有計劃按比例”運行的。當時蘇聯和中國這樣做是完全正確的,但是不足之處在于:沒有根據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經驗和生產力發展的實際狀況,對馬克思提出的社會主義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的原理加以發展,這就導致蘇聯與中國的經濟社會出現主要缺點:只有“有計劃按比例”這一條,沒有市場調節這一條。第三,社會主義國家必須有兩種經濟:計劃經濟部分和市場調節部分,計劃經濟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市場調節部分是從屬的次要的,而又是必需的。第四,忽視市場調節的后果,是對價值規律的忽視,思想上沒有“利潤”概念。第五,我國社會經濟的主要特點是12億人口,8億是農民,農村人口占80%,而且人口多,耕地少。“農輕重”的排列,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第六,在今后經濟調整和體制改革中,計劃與市場這兩種經濟比例的調整將是主要的。陳云關于計劃與市場關系的思想受到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對當時正在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1979年3月14日,陳云、李先念兩人聯名致信中共中央,在信中他們提出用兩三年時間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的任務:一是前進的步子要穩,不要再折騰,必須避免反復和出現大的“馬鞍形”;二是從長期來看,國民經濟能做到按比例發展就是最快的速度;三是現在的國民經濟沒有綜合平衡,比例失調的情況相當嚴重;四是要有兩三年的調整時期,才能把各方面的比例失調情況大體上調整過來。中央根據陳云、李先念的建議,確定了調整國民經濟的方針,為實現四個現代化奠定了更加穩固的基礎,同時決定成立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由陳云、李先念負責,統一管理全國的經濟工作和調整工作。美國學者評價陳云,“因為首倡利用市場補充計劃而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史冊上,他的這些觀點是中國所有改革的起點。”
陳云研讀學習《資本論》,可以說是伴隨他一生的。在延安時讀,在南昌時讀,并具有如下特點:第一,聚焦文本,下功夫學習《資本論》原著。第二,聯系馬克思其他著作和解讀《資本論》的相關著作學習,馬克思前期的著作主要包括《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等,都從某種程度和意義上呈現《資本論》的相關思想。第三,多次研讀,勤于學習,做好讀書筆記。像《資本論》這樣內容豐富、內涵又很深厚的著作不可能一次讀完,要做好讀書筆記,以備再次閱讀,溫故而知新。最后,讀《資本論》要聯系實際。陳云強調“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這是他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認識和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是他認為達到實事求是的方法。陳云根據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的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基本原理,提出了國民經濟按比例發展和綜合平衡思想,提出了認識與處理計劃和市場相互關系的思想,這些觀點對我國經濟建設和經濟改革起了重要的指導與推動作用。陳云讀《資本論》是他學習馬克思主義的代表性例證,通過他讀《資本論》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到他學習馬列經典著作的態度與方法,對今天我們黨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堅定理想信念,有重要的指導與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11.
[2]? 《陳云與新中國經濟建設》編輯組.陳云與新中國經濟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2.
[3]? 陳云文集:第3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408.
[責任編輯 毛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