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靖榆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世界經濟市場的中心逐漸由貿易市場轉向金融市場。伴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也不斷加快,金融行業已逐漸成為我國市場經濟的核心組成部分。同時,金融行業也是國民經濟的推動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在金融行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金融商品交易越來越多元化,我國對金融監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從金融監管的基本情況出發,介紹我國金融監管的主體、對象與內容,在此基礎上分析我國金融混業監管的現狀,從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相關理論提出優化策略,以期最大程度上發揮金融監管職能,創建、穩定的金融商品交易市場。
關鍵詞:金融業;混業;金融監管
中圖分類號:F83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10-0054-03
縱觀世界上各個國家經濟水平與金融市場發展的軌跡,可以得出一個直接的結論,金融市場的發展很大程度上能夠影響國家經濟水平的發展。近年來,經濟發展面臨著金融危機威脅,我國的金融商品市場發展也不容樂觀,貨幣放水、監管放松、金融自由化讓我國的金融商品市場結構更加脆弱,而去杠桿、補短板等國家宏觀調控措施也并未發揮顯著的成效,金融商品市場的規模仍然在快速擴張。
一、我國金融監管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金融監管的現狀
我國金融監管體系經過近代歷史的發展經歷過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主要是在我國的計劃經濟時代,由于經濟模式的特殊性,在這個階段基本不存在金融市場也就無所謂金融監管。第二個階段是在改革開放之后,由中國人民銀行進行集中型的監管。現階段,我國采用的是中間型監管模式,一方面由國家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設立專門的國家或者政府監管部門,同時也強調行業的自律型監管即由多個單位共同進行監管,主要包含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銀保監會等自律機構對金融商品交易市場進行監管。
我國目前采用的也是中間型監管模式,一方面,由國家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地方政府出臺相應的政策性文件,由工商行政對金融商品交易市場進行監管;另一方面,存在一些金融自律機構,如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等對金融商品交易進行監管,具體的監管模式如圖1所示。
(二)我國金融監管中存在的問題
1.法律體系不統一。工商行政部門對金融商品交易市場的監管是我國金融監管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商行政部門針對金融市場的監管只是其監管工作中的一部分,由于歷史原因,工商行政部門針對金融市場的監管比較滯后,同樣,我國的金融監管的法律、規章制度也存在不健全、不統一的問題。從金融法律體系的內容和立法的層面上看,金融法律內容粗放,并且缺乏詳細的執法細則,這樣就造成了金融監管部門的權限上享有加大的自由裁量。一方面,監管部門按照對法律條文的解讀進行執法,解讀的層次與深度可能針對不同的狀況,不同的案例會不一樣,因此也不能保障根據法律進行執法的客觀性。另外,在金融法律體系中也缺乏相關的執行細則,這也就給監管部門很大的自主性,監管部門可以在金融法律體系內進行發揮,相對應地所受的約束較少。從金融法律體系中所體現的監管重心來看,我國的金融法律體系中偏重在對事前的監管,相對其他發達國家,對金融活動的整個過程涉及較少。綜上所述,法律體系的不完善不統一對工商行政部門的監管活動能夠全面展開有重要的影響。
2.執法權威不足。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在當前信息化的社會下,信息的傳播越來越快,信息的透明度也越來越高,而人民群眾的民主法治意識、權利意識也在不斷地增強。工商行政部門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也不斷受到質疑和挑戰,因此,在工商行政部門的執法中應充分尊重被監管對象,保障其民主權利,并讓公眾參與到監管中來,讓民主和公眾成為監管的中堅力量。
3.監管效果難以持久。在當前日新月異的社會經濟發展中,工商行政部門對金融商品交易市場的監管執法也遇到新的難題,監管的效果往往難以持久。
第一,工商行政部門對金融商品交易市場的監管執法落后于市場的發展。金融商品交易市場網上業務的發展,使得工商行政部門的監管對象難以確定,網上業務的便捷也讓交易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不受約束,讓工商行政部門的監管難以掌控,難以適應,因此也很難達到監管的效果。
第二,金融商品交易市場網上業務的便捷性大大增加了資金的流動性,資金流動帶來大量的金融風險,并且風險的形式也變成前所未有的形式并頻繁地發生變化。工商行政部門的監管很難適應這樣快速的變化,并且往往在解決了一個風險之后又出現了新的金融風險變種,因此監管的效果很難持久。
第三,金融商品交易市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網絡業務的發展,讓工商行政部門的監管范圍逐漸加大和加深,并且逐漸虛擬化,而傳統的工商行政部門的監管和執法往往聚焦在針對實體經營的監管之中。擴大的監管范圍和監管深度無形中削弱了工商行政部門的監管力度,也削弱了工商行政部門監管的效果。
第四,目前的金融商品交易市場上進行的業務越來越多趨向于無紙化,并且被監管對象的電子終端大多都設有密碼保護,使得交易的憑證無法進行查詢。并且電子憑據往往能夠進行更改并且不留痕跡,增加了工商行政部門的監管執法工作難度,被監管數據的準確性也受到質疑,不能反映真實的經營狀況,這也讓監管的效果充滿不確定性。
二、我國金融監管的優化策略
(一)完善監管法律法規
在探討提升我國工商行政部門針對金融商品交易市場的監管時,一個比較重要的前提是完善相應的監管法律法規,完善的法律法規是工商行政部門監管執法的前提,針對目前日新月異的金融商品交易市場。
1.我國的立法要跟得上市場發展的腳步。目前的金融商品交易市場中,新的業務、新的交易手段層出不窮,造成我們監管困難的事實,而相應的監管法律法規往往是等到違法違紀現象已經發生或者產品已經更新換代才開始立法,讓不少人鉆了空子,給投資人的資本造成損失。因此,在立法上需要加快腳步,緊跟市場的發展,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
2.在法律法規的內容上,要更加全面,不僅需要法律法規,還需要增加相應的司法解釋和執法細則,給法律法規的執行企業和監管部門制定統一的標準,這樣就能防止在法律的制定之初因為理解不同或者沒有統一的標準而讓人鉆空子的機會。因此,監管的法律法規需要增加全面性,針對我國金融監管的全過程都需要逐漸增加相應的法律法規,從金融市場的準入門檻、金融市場中相應違法違紀行為的規定,以及破產清算的規則等等,金融的法律法規應當增加全面性,讓工商行政部門的監管執法有法可依。
(二)構建多層次監管網絡
目前我國金融商品交易市場在集中型的監管模式下,充分支持鼓勵自律型的監管模式,因此未來在工商行政監管執法工作中,針對金融商品交易市場,需要構建多層次的監管網絡。
構建多層次的監管網絡可以從監管體系上著手,集中型的監管與自律型的監管相結合,根據不同的區域進行不同程度的監管。構建多層次的監管網絡可以從金融商品交易市場的細分進行著手金融商品交易市場門類繁多,針對不同的市場有不同的監管側重點,因此也可以根據不同的市場門類設立不同的監管側重點、實行不同的監管方式。構建多層次的監管網絡可以從監管對象的業務實施過程著手,根據監管對象不同交易行為階段進行監管,從準入門檻一直到清算破產一條龍的監管,專事專辦,提升監管的效率。構建多層次的監管網絡,最主要的是從國家層面明確監管的總章程,賦權給各個直屬監管機構,各個直屬監管機構根據當地實際狀況從這幾個角度著手進行分析,確定最合適的金融商品交易市場的監管網絡,綜合利用,提升監管的效率與效果。
(三)支持自律型協會監管
目前,世界各國的金融監管體系基本都趨向于中間型的監管模式,即集中型監管和自律型監管模式相結合的方式。這是因為不論集中型監管還是自律型監管在單獨運作時都有其固有的缺點。我國在現行集中型監管模為主導的基礎上,也充分鼓勵自律型的監管。在工商行政部門的監管執法中,也需要充分注意鼓勵自律型的協會監管。在我國的金融商品交易市場中,主要的自律型監管機構有證券交易所,證券業協會等行業機構,行業自律型的監管是一種重要的自主管理形式。
1.行業協會在參與監管的過程中具備一定的自主權,并能參與到行業法規的起草中去,提出與行業目前發展相符合的專業性建議,能夠促進行業法規的完善性和實用性,更加符合行業發展的規律。
2.行業協會的自律性監管能夠相對政府工商行政部門的監管,能夠更加敏銳地注意到行業中的變化,在進行監管時更具有專業性和時效性。因此,通過行業協會設立的一些內部規范能夠更加細致地規范行業運行,建立更加符合行業運行的規則,并且對行業中運行較好的和較差的都有一定的激勵作用。同時,通過行業協會,將行業中運行良好的機構,企業集結在一起,形成良性循環的發展,對規范整個行業的運作激勵行業的良性發展都有積極的作用。另外,從工商行政部門的監管角度來看,行業協會的自律型監管是一個重要的輔助力量,能夠幫助工商行政部門的監管執法工作,并隨時提供必要的專業性協助。
總之,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我國金融監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體上依舊存在一些不足,如法律體系不統一、執法權威不足、監管效果難以持久。為了能夠解決這些問題,應結合相關理論基礎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如完善監管法律法規、構建多層次監管網絡、支持自律型協會監管等。
參考文獻:
[1]? 肖汪魁.混業經營對我國金融監管體系的挑戰及對策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0,(7):29-30.
[2]? 祁妙.混業經營趨勢下我國金融監管模式的選擇與創新探討[J].財經界:學術版,2019,(23):12.
[3]? 蒲劭穎,蘭日旭.混業經營背景下我國金融監管模式選擇探析[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9,(9):5-9+13.
[責任編輯 辰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