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智

幼兒美術活動通過繪畫、泥塑、玩紙、廢舊材料的制作等豐富多彩的類型,以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及興趣需要為出發點,結合生活中的美來豐富、培養兒童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幼兒園美術活動的真諦是什么?也許更多時候不在于作品呈現的最終視覺效果,而是激發與保持幼兒的興趣,以及對幼兒的早期美育啟蒙。
一、安靜之美:紙間藝術
在開展紙藝手工活動《小雛菊》時幼兒需要掌握的技能有折紙、剪紙、卷紙等。我引導幼兒通過感知觀察雛菊、欣賞成品范例、觀看示范重難點環節,掌握小雛菊的制作方法。在欣賞美麗的小雛菊圖片時,孩子積極地討論著花朵美麗的形態;在觀看制作雛菊的示范過程中,孩子們都屏息凝神,目不轉睛地盯著大屏幕里的演示。孩子們看著剪好的紙條通過卷一卷的方式變成了漂亮的花朵,紛紛驚嘆道“好神奇啊”!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趁著大家都對紙花制作很感興趣,我將重點和制作過程與孩子們一起回憶了一遍。在接下來的操作環節中,令我“驚奇”的事情發生了:孩子們在創作過程中非常細心和耐心,剪出的“花瓣”寬度幾乎一致,制作出的紙花也非常漂亮。
其實,很多時候“美”是需要耐心和靜心的。雖然老師只提供了彩色長紙條、雙面膠、剪刀和花枝這些簡單的工具和材料,但在這些簡單的材料里卻蘊藏著許多對于材料的選擇。如:紙以平面為主,可做的改造方法包括揉、剪、卷、折、撕等。紙的質感有軟有硬,不同軟硬程度呈現出的作品效果各不相同。孩子們發現平面的紙能做出立體、具有美感的雛菊,這激發了他們“想做”的愿望。“想做”的心理動機促使孩子們耐心地將數量繁多的“花瓣”一條條仔細地剪出來之后,他們自然就 “能做”。在本次活動中,我以本班幼兒的已有經驗出發,將難點逐層突破,鞏固并增加了幼兒的經驗,提升了他們的創作水平。另外,最出乎我意料是孩子們非常有耐心,遇到困難能靜下心來自己想辦法、動腦筋思考,沒有一味尋求老師的幫助。正是孩子們的耐心和靜心讓美麗的紙藝小雛菊綻放!
二、傳統之美:水墨藝術
在開展“中國的寶貝”這一主題活動時,我選擇了竹子為對象,水墨為材料。我面臨的挑戰是從未帶孩子們畫過水墨畫。這是孩子們第一次自己畫水墨畫,他們的前期經驗停留在欣賞的程度上。在本次活動的前期我做了充分的準備:購買相關材料,搜集有關水墨畫的資料和畫竹子的技巧。
活動中,首先我讓孩子們了解了水墨畫的基本工具:毛筆、宣紙、墨水、毛氈,并告訴他們這些工具的用途及特點。接著讓孩子們畫一畫,去感受水墨渲染的特別之處。有了這些相關經驗的鋪墊,再引出本次活動的主題:用水墨渲染的方式來畫一畫竹子。通過觀察,孩子們了解到竹子的結構有:竹干、竹枝、竹葉,其中竹干是由一節一節的竹節構成的。為了讓孩子們能更好地把握竹子的形態結構,本次活動前我通過反復的實驗總結出繪畫經驗后,再給孩子們做講解:可以用細長的長方形表示竹節,長方形上留白表現立體感。長方形的四個角往外凸出一些,表示竹節。每個長方形連接處留出空隙,表示竹節相接處。再在長方形構成的竹節上添加細長的竹枝和竹葉。在繪畫過程中,引導孩子們留意水與墨在宣紙上呈現的暈染效果。
在體驗和欣賞各種藝術作品時,我們需要尊重差異性,無論是色彩艷麗的各類油畫作品還是傳統的水墨作品都有值得欣賞和借鑒的地方。對于之前沒有過接觸的水墨畫,孩子們愿意懷著好奇心去了解、接觸和嘗試。在這個初次接觸的過程中孩子們也許會出現許多差錯或意外,比如說握筆姿勢不那么標準、留白部分被暈染、整個畫面變成單純地涂黑、衣服也染上了墨漬……但孩子在這一過程中更多地了解了水墨畫,也愿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表現。所有的第一次都值得被珍藏,我把孩子們的一張張畫用卡紙襯底,托裱好,并裝飾在墻上,希望以這樣的方式,激發孩子們的成就感,并建立起他們的文化自信感與自豪感。
三、隨性之美:水拓藝術
水拓畫是一種創作者在特制的水中滴下自己喜歡的顏料,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搭配色彩,并攪動色彩的作畫方式。水拓畫可以呈現一種抽象、偶然的隨性之美。滴顏料水時需要注意控制水面的色彩波紋,盡量不要因為水波紋而讓顏色完全混合在一起。
每個孩子的個性都有差異,創作水拓畫更能放大這一種差異。以其他形式創作出的繪畫作品多少有相似之處,而水拓畫則不一樣,只需要注意在創作前提醒他們不要把水攪渾,每一位小朋友的作品都呈現出自己的獨特性。所以在水拓畫活動中,我將關鍵點放在如何讓孩子們把自己認為最美的顏色以一種特殊的形式展現出來,這是孩子們放飛想象力的好時機。水拓畫還可以讓孩子們體驗混色的快樂(比如:黃色+藍色=綠色)。孩子們的作品展示出來后,老師可以引導孩子們交流創作的想法,以此加深老師和孩子,孩子和孩子之間的進一步了解。孩子們無與倫比的創造力和天馬行空的想象也會給老師帶來啟發和思考。
四、生活之美:改造藝術
說完了紙上與水中的畫作,那在物體上作畫會是怎樣的感受呢?比如在草帽上用顏料進行繪畫,會發生什么呢?于是我設計在活動中讓兩個孩子合作完成繪制、裝飾一頂草帽。首先兩個小伙伴得商量好畫什么,達成一致意見后,再畫下設計圖或者是草圖。如果商量無果,也可以聽聽老師的建議。當孩子們溝通無果的時候,就需要老師用敏銳的觀察力和指導力來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兩個小朋友商量、合作,再共同創作,最后將一頂草帽變成兩個人的作品,齊心協力達成同一個目標,也是一件有難度的事兒。這一過程,不單單培養了孩子的創作能力,也培養了孩子們的溝通能力。
這次活動的總結詞是“意外”。在活動過程中,孩子們意外頻頻發生,有不小心把顏料倒翻在地的、有把顏料弄在衣服上的、有洗筆把水濺在地面上的、有將顏料和其他顏料混合的……總之就是手忙腳亂。但正是因為這些“意外”,充分顯示了孩子們對材料的探索欲和好奇心非常旺盛。雖然把環境或衣服弄得一塌糊涂,但孩子們的愉快是無法取代的,他們給每一頂草帽都取了好聽的名字。
美術創作中常常蘊含著許多創新以及生活的經驗。幼兒的許多經驗都來源于生活,這提示我們,生活中的大量材料可以投入到藝術創作中,藝術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草帽原本只是一件很常見的生活用品,拿它來做美術作品,就好比是一張更有難度的“紙”,創作區域由平面空間延伸到立體空間中,孩子們對三維空間有了初步的體驗。而且在草帽上創作,顏料上色方便,覆蓋再創造簡單易行。草帽的形狀是孩子們較為熟悉的圓形和半球體。通過對球體的聯想,也激發了幼兒的想象力。在孩子們的討論與創作中,思維在不斷地碰撞,經驗在不斷地增長,改造之美油然而生!
總之,這四次關于不同材料的美術活動對老師來說是一種成長和考驗:活動前需要提前籌劃并根據本班孩子的發展水平修改和提煉繪畫的呈現方式,活動后不斷地反思和思考美術活動到底該怎么上可以更“好玩”。
很多時候我們只重視結果,而忽略了去發現孩子們在繪畫過程所體現出的閃光點。其實藝術表現過程是挖掘孩子潛在動力的好時機,孩子們對美的向往和表現的欲望,大多在這個過程中體現。所以,美術教育從來都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大多數情況下老師需要做的是創設一個自由的活動環境。如何讓孩子們通過不同材料,對美有更多的體驗,這是我今后需要繼續思考和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