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
天津市實驗小學
陶藝是工藝美術中的一種。它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反映了社會生活以及人們審美觀念、價值、追求等。我國的陶藝歷史悠久,在小學美育中,結合陶藝文化,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以及民族精神,利用陶藝的實踐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好奇心強,愛玩的階段,而傳統的小學美育,在教學理念,教學方式上還比較單一,在教學中忽略了學生主體,不能結合學生的實際進行教學,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缺乏對學生各方面能力以及美術素養的培養,使得小學美育教學質量偏低。在小學美育課堂中,雖然也有各種彩色卡紙、顏料、木頭、鐵絲、彩繩、布料等材料,但是在學生單獨創作時,想要完成一幅好的作品,還是有一定的難度。而陶藝的基本材料就是泥巴,它具有可塑性強、取材容易、安全、容易操作等優勢,不但能滿足學生愛玩的天性,也能讓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滿足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還能通過陶藝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美育課堂中進行滲透教學,豐富教學內容,有利于教學方式的創新。從思想上促進學生各種觀念的形成,讓學生通過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促進愛國精神、民族精神等優良品質的培養。
陶藝制作的主要成分就是泥巴。而小學生由于年齡特點具有愛玩泥巴,好動的特質,這一特質非常有利于教學的開展。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泥巴的可塑性,讓學生感受泥巴的特性,并學會運用陶藝的成型方法,去發揮想象力、創新力,做出自己喜歡的作品,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了解陶藝文化去感受我國傳統文化、民俗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例如陶藝教學課程的第一課“感受泥土”教學中,教師可以先通過讓學生對各種各樣的陶藝作品欣賞,再表達出自己的觀點。然后給每一位學生分泥,讓學生自由地去玩泥巴,去感受泥巴很柔軟但是卻能很好的成型的特性。在學生輕松、愉快地玩泥巴的同時,教師需要向學生介紹陶藝的制作過程、了解基本知識以及制陶工具的認識。在學生充分了解后,讓學生進行陶藝創作,結合自己的興趣、喜好、想象,自主的、自由地進行創作。通過自己創作的陶藝作品的出爐,滿足學生的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陶藝的制作過程需要學生高度集中注意力,想要制作出好的陶藝作品,學生手上需要精細的制作,大腦也需要不斷的運轉,做到手腦并用。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美術實踐能力、感知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陶藝基本裝飾方法”這個教學內容時。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裝飾方法,在了解陶藝材質的肌理,絞胎肌理、印壓肌理、貼花、雕刻裝飾、繪畫裝飾、彩繪裝飾等方法后,做到熟練運用美術知識,觸類旁通,利用它無限的創作空間,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比如“漂亮的盤子”制陶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課前提前準備的各種風格、樣式的盤子,讓學生先進行觀察。再結合教學中教師教授的方法,大膽地進行創新。有的在盤子上畫了個人物頭像、有的畫了一副風景圖、有的雕出了一只小動物等。每一個陶藝作品,都是學生獨特手法,個性藝術創造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體現。
陶藝是一門能有效培養學生欣賞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創意想象力和集體合作能力的課程,能讓學生學會尊重國內外優秀陶藝文化,掌握陶藝技法并進行陶藝創作的有趣的課程[1]。因此,教師在美育教學中也要不斷進行優化,創新教學方式。在對教材理論知識和基礎陶藝技法教學的同時,豐富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
首先可以在陶藝制作課程中,選擇生活中各種材料來輔助教學。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去感受并運用審美觀念去看待生活中的事物,發現生活的美好。例如在“我的小水杯”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自己周圍各種水杯進行觀察,在操作時,再發揮自己的想象,比如用彎曲的樹枝來做水杯的把手,各種小石子做杯子的裝飾等,讓陶藝作品在各種生活中的材料輔助制作下,展示不同的藝術效果。
其次,教師可以在陶藝教學中充分利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在同一件陶藝作品中,融合多位學生的創意,充分體現陶藝的無限創作空間,有助于激發學生的美術創作能力。例如在《一塊蛋糕》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綜合能力、興趣等把學生分成4人一組,或者6人一組。先讓小組討論交流,設計出整個蛋糕的樣式,圖案等。再想象蛋糕被切成了與小組人數相等的塊數,小組內每一個成員分工制作,最后再組合成為完成的蛋糕。這樣的小組合作教學方式,不但提升了學生的美術知識的實踐能力,也鍛煉了學生人際關系交流能力。
在小學美育過程中,陶藝教學也可以利用創設情境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更直觀、更生動地感受到陶藝文化的魅力,促進我國陶藝文化的傳承。例如在“夸張的臉”教學時,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以圖片或者視頻的方式進行輔助教學,向學生展示我國古代出土的秦俑、漢俑,以及各種的面具,讓學生進入到古代人們的陶藝創作過程的情境中,深切體會創作者的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讓學生了解我國歷史發展過程中陶藝的重要意義,以及各個時期不同文化環境下陶藝的工藝特點,激發學生的民族精神,愛國精神。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通過讓學生從現實情境中去激發自己的創作靈感,比如周圍同學、家長、朋友的臉部特征、細微表情,或者自己印象中特別深刻的臉部形象等去進行“夸張的臉”進行創作。讓學生以藝術審美的眼光去觀察發現生活中的事物,并能通過思維轉為實際操作,不但能提升學生的創作能力,也能提升學生的思維與實踐能力。
陶藝不僅僅是我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在國外也有很多優秀的陶藝作品,并且有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經把陶藝融入到了美育教學中。而我國的小學美育中陶藝課程,受教材大綱的影響,學生了解到的陶藝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師在小學美育過程中,也可以積極的利用現代發達的網絡科技中豐富的信息資源,讓學生去收集一些符合教學內容的國內外各種陶藝圖片,視頻,短片等資料,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通過多媒體讓學生對豐富的陶藝作品的欣賞,了解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文化觀、藝術觀、審美觀。不但有效地擴大了學生的眼界,拓展了學生的審美范圍,激發學生的靈感,促進學生美術綜合能力的提升,還培養了學生的信息收集整合能力,大大地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
陶藝營造出的藝術氛圍,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感受到了陶藝的美感,發展了學生的觀察力,創造力等,促進了學生審美水平地提高[2]。在小學美育中注重傳承陶藝文化,發揮陶藝在美育中的作用,從而有效提升小學美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