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 孫蔚亮 梁 俐 朱華衛
(廣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腫瘤內科 廣西南寧 530000)
診斷學是醫學本科教學中從基礎醫學通向臨床醫學的一門橋梁學科,授課內容涉及臨床診療的方方面面,涵蓋的內容廣泛,學習的難度及跨度大。其中,心電圖是學生反映學習難度最大的內容之一,理論知識多,發生機制復雜,理解難度大。心律失常有十幾種不同類型,心肌梗死需要分期分部位,診斷標準復雜,學生容易張冠李戴,導致學習熱情被磨滅,產生厭學情緒。
目前,絕大多數醫學院校的診斷學心電圖見習課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師授課模式LBL開展教學。LBL是以講課為中心的一種“灌輸式”教學,教學效率低下。對于枯燥乏味的心電圖知識,如何讓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值得診斷學教師努力去探索和思考。
本課題擬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探索通過微信平臺實施翻轉課堂與CBL (Case-Based Learning,案例教學法)教學模式相結合,運用到診斷學心電圖見習課中,評估這一混合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法,選取廣西醫科大學2016級5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習《診斷學》的3個班的156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2個班共104名學生為試驗組(女生58名,男生46名),年齡21~23歲,平均(21.77±0.48)歲;以另1個班52名學生為對照組(女生29名,男生23名),年齡21~23歲,平均(21.35±0.57)歲)。兩組學生在年齡、性別、入學成績、學習能力、授課時間、授課進度、教材上均無差異。
采用人民衛生初版社出版的第9版《診斷學》為教材,內容為第5篇第1章心電圖部分。
課前對教師進行微信、翻轉課堂、CBL教學方法和技巧的培訓,并進行集體備課。課程均由相同職稱、經驗豐富的教師任教。
1.對照組。采用傳統的LBL教學模式,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及教材,使用多媒體PPT課件進行講授,并指導學生閱讀不同類型的心電圖。
2.試驗組。教師將每個班的學生分成四個組,每組13人,每個小組分別進行授課。每組建立一個微信群,見習課前,教師在微信群上發布微課、小視頻及學習資料供學生學習。以心律失常為例,按照教學大綱,需要本科生掌握的心律失常的類型共13種,將13種心律失常編成13個學習任務,發布到微信群上,供每個小組的學生自由認領學習任務,進行重點學習。見習課上,教師不再講授不同心律失常的心電圖特點,只在多媒體上給出一些病例,包括患者的癥狀、持續時間,并給出患者的心電圖,由學生閱讀心電圖,搶答做出心電圖診斷,如診斷為:二度I型房室傳導阻滯,就由認領了二度I型房室傳導阻滯這個學習任務的學生到講臺上給大家講解這個類型的心律失常的心電圖特征,診斷標準以及與其他類型的房室傳導阻滯的鑒別要點,最后再由教師進行點評和補充。課后,教師可通過微信群布置作業,測試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并進行答疑和師生交流。
1.隨堂測試成績:在下一次見習課前進行隨堂測試,考試類型為單選題,內容包括心電圖的相關理論知識,并閱讀不同類型的心電圖,作出心電圖診斷,滿分為100分。
2.教學滿意度問卷調查:由試驗組學生填寫教學滿意度問卷調查表,問題包括:是否滿意本次教學改革的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是否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這種教學模式是否有利于激發學習積極性及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本次教學改革是否設計合理;是否希望繼續推廣和采用此種教學模式進行授課。調查問卷采用匿名形式,回答“是”或“否”,并當場回收調查表。
采用SPSS 18.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心電圖理論考試成績高于對照組(91.40±2.33vs.83.21±3.4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隨堂成績比較
92.3%的試驗組學生認為基于微信平臺的翻轉課堂聯合CBL的混合教學模式在心電圖見習課中有利于激發學習積極性;96.1%的學生認為有利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94.2%的學生認為此種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習效率;98.1%的學生認為這種教學模式增進了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88.4%的學生認為,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這種教學模式沒有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91.3%的學生希望繼續推廣和使用這種教學模式進行心電圖見習課的學習,見表2。

表2 試驗組教學滿意度調查結果
微信已成為一種常用的社交軟件。我們通過建立微信群,可實現群內成員資源共享,可就一些問題開展討論,交流方式也更多樣,可達到師生之間交流暢通無阻的效果,并把學習生活化[1]。教師將重點、難點及不同類型的心電圖鑒別點上傳至微信群,使枯燥的知識點變得更加生動、貼近生活。學生在課前進行個性化學習,課后完成微信上的作業,檢驗自己對知識點的理解情況,實現自主學習。這樣課內及課外相結合,既打破了課時限制[2],又能查缺補漏,進一步強化鞏固知識。課后,學生可通過微信群提出疑問,其它學生通過群聊發表意見,教師最后在微信群中答疑解惑。這樣,教師可以更了解每個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情況,對教學效果進行初步判讀。課后,教師也可以不斷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因此,微信平臺可以成為傳統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和資源拓展[3-7]。
翻轉課堂的教學理念在于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主動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在翻轉課堂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生了轉化,學生成為傳播知識的主體,從被動聽課變為主動學習[8-9];教師不再作為主體去講授知識,而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10]。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課中向其它同學傳播知識的同時也是自身完成知識內化的過程[10]。通過微信,我們可有效實現課前自主學習的資源共享。在本次教學改革嘗試中,學生通過自由認領學習任務,成功地轉變成了學習的主人,提高了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比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更為透徹。
CBL是通過典型的具體案例,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 最終達到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11-12]。CBL的核心教學理念是“以問題為基礎, 以病例為先導, 以學生為主體, 以教師為主導”的一種新型互動式教學模式[13]。在心電圖見習課中,教師拋出典型案例,讓學生了解患者的癥狀、心電圖表現,通過閱讀心電圖做出診斷,讓書本上繁瑣死板的知識活躍起來,把理論知識和臨床上的患者、疾病聯系起來,使學生加深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的心電圖及所導致的臨床表現的認知和理解。該方法起到了從基礎到臨床的橋梁作用,是非常適合在醫學教學中采用的一種教學方式。CBL教學法同樣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與翻轉課堂的理念是一致的。教師將這兩種教學方法有效結合起來,能很好地起到互補的作用,更好地發揮兩種教學模式的優越性。
在本次教學改革中,通過微信平臺將翻轉課堂及CBL教學法融合在診斷學心電圖見習課上,學生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和趣味性,提升了自主學習能力。然而,我們也要關注一些問題:(1)微信是教學的輔助工具,可以作為傳統教學的延伸和補充,但不能盲目依賴微信教學,而忽視理論課上教師對知識體系的系統梳理[14];(2)微信可以傳播正確、積極向上的知識,同時也會有一些錯誤的信息,要教會學生去偽存真,避免誤導學生[15];(3)翻轉課堂和CBL的混合教學模式需要教師課前精心準備,合理的設計才能發揮最好的效果[16],教師要增強責任心和使命感,注重提升教學能力及教師素質,促進這兩種教學模式的融合,才能讓這種教學模式的優勢真正得到體現[17];(4)翻轉課堂和CBL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有賴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但每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參差不齊,教師應做好督查和引導[16、18],不讓這種混合式教學模式流于形式。
心電圖是診斷學的重要部分,也是每個臨床醫生在日常的臨床工作中都需要接觸和學習的檢查項目。提高心電圖的讀圖能力有助于提高臨床醫生的業務水平。然而,心電圖確實是診斷學學習的難點。作為診斷教研室的教師,我們有責任優化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更為有效的學習方式,努力幫助學生學好心電圖,克服對心電圖學習的畏懼,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