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葉夕 陳 燕
(南京市高淳人民醫院 江蘇南京 211300)
在眼科疾病中,白內障具有較高發生率,通常是由于輻射或者老化等原因對晶狀體蛋白質產生影響,使其變性,主要表現是雙側(或者單側)視力減退[1]。對于此疾病,臨床中多是選擇手術方式進行治療,此手術的適應癥較為廣泛。在手術治療后,患者卻容易出現角膜水腫等一系列并發癥,會在不同程度對視力恢復產生影響。因此,這便需要開展合適的護理服務干預。本文就我院68例白內障手術患者開展研究,分析綜合護理應用的效果,具體如下。
本研究選擇2018年6月~2019年6月時段到我院接受白內障手術治療患者68例,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分別34例。對照組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齡38~73歲,平均年齡(50.38±3.46)歲;觀察組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齡37~73歲,平均年齡(50.36±3.45)歲。組間各項基礎資料進行統計學軟件對比(P>0.05)。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接受綜合護理干預,內容:①心理干預:護理人員需要面帶微笑、積極的同患者交流,在此過程中掌握患者內心真實狀況,尋找導致出現負面情緒的根源,耐心開展疏導工作,手術后還需要實時監測各項相關指標,便于能夠及時發現異常情況。②健康教育:由于大部分患者對于白內障疾病以及手術治療方式了解較為片面,內心極易出現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所以護理人員要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幫助患者糾正錯誤認知;在此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結合患者文化程度、理解能力等情況,選擇最為合適的語言方式開展。③完善機制、提升素質:首先,需要制定出完善的工作流程,每位護理人員需要明白自身職責,然后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開展相應護理服務;其次,定期開展護理人員專業知識培訓工作,便于能夠增強應對突發事件等的能力;最后,還需要加強溝通技巧培訓,有利于降低護理糾紛事件發生率,并每個月進行培訓考核,予以獎懲制度干預。④囑咐患者定期檢查:為進一步改善預后,護理人員需要囑咐并監督患者定期行尿常規、血常規等檢查,便于能夠實時掌握視力恢復情況等。
對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術后視力以及護理滿意度情況進行觀察與比較。護理滿意度選擇本院自制量表進行評估,有滿意、較滿意以及不滿意3個級別之分。
觀察組住院時間以及術后視力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住院時間等情況比較(±s)

表1 住院時間等情況比較(±s)
?
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82.35%,觀察組為100.00%,組間對比結果顯示觀察組更高(P<0.05),見表2。
在眼科疾病中,由于衰老導致出現的一種典型退行性病變是白內障。除此之外,其還與輻射、血管硬化、局部營養障礙、遺傳因素等之間存在緊密聯系,會影響晶狀體正常代謝,從而降低視力。
對于白內障疾病,常見治療手段為手術方式,為進一步降低術后并發癥、確保臨床療效,還應當予以合理的護理模式進行干預。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住院時間以及術后視力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說明綜合護理在接受白內障手術治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理想。綜合護理模式的核心是護理程序,并對其進行系統化。其框架是護理哲理、健康教育計劃、護理表格填寫等,每一個環節都是環環相扣的,在整體上具有高度協調性,旨在提升護理質量[2]。本次研究在開展過程中通過予以心理干預、健康教育、完善機制、提升綜合素質以及定期檢查干預,幫助患者提升對疾病相關知識了解程度,并保持好心態;對于護理人員則是完善相關工作制度,并提升綜合素質等,從多個方面幫助促進康復[3-4]。
綜上所述,對于接受白內障手術治療患者,予以綜合護理干預后可有效改善視力,并縮短住院時間,從而提升護理滿意度,值得進一步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