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靜雯
(浙江工業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 浙江·杭州 310023;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 安徽·合肥 230011)
無聊感最原始的界定來自于哲學的領域。研究者根據無聊程度的水平把它劃為了三種程度狀態,(1)最弱微程度,因為某一件事情某些環境而體驗到的無聊,即個體自身體驗到的一種無聊的情緒。(2)一般程度。個體因為自己的原因而對某事或某些環境提不起興致,體驗不到意義。而產生的無聊情緒。即意義缺失的無聊。(3)嚴重程度。個體沒有辦法融入到任何的事情中并拒絕所有的活動,它與任何情境都沒有關系,從而感受到了空虛和絕望,這是真正的無聊。
無聊的現象一直被普遍的研究和探討,但一直沒有給唯一的定義。本研究根據學者們的已有概念界定,把無聊感的歸類為以下幾類:
1.2.1 外部條件的刺激
在外部條件刺激性下,無聊感劃分為兩類,一類是由索然無味的外部環境和單一的外部刺激過多而引發的,屬于情緒的無聊。另一種是由于缺乏環境刺激而引起的情緒狀態,屬于狀態無聊。這些觀點主要說明了外部的刺激而輕忽了會對無聊感產生影響的其他主觀上的因素,所以這個角度過于片面。
1.2.2 內部特性水平界定
黃時華認為,無聊感是“個體內部動機或需要等受到壓抑時所產生的無目的感”。從這可以看出,無聊感的產生和個體內部的動機、能力、需要都是有關聯的。同樣的外部環境里,因個體自身的不同,體驗到的無聊也是不同的。主要體現為人格方面的不同性。
1.2.3 認知和注意力水平界定
注意力缺乏的個體更易于被周圍的事和物影響,沒有辦法很好的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去完成應完成的任務,導致任務失敗。注意力缺乏的人群更容易體驗到無聊的情緒。
本研究采用的是黃時華、李冬玲等(2010)編寫出的問卷。此問卷共由30道題目組成,分成兩個維度,包含6個因子。問卷采用的是7級記分法,分值越高意味著無聊傾向性越高。
以安徽某職教院校學生為被試,采用電子問卷方式,最終收回問卷150份,剔除無效的問卷16份,最終有效問卷134份。其中男生69名,女生65名。問卷中要求被試者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對問題做出回答。
以班級為單位發放電子問卷并回收,使用SPSS22.0對有效問卷做錄入、整理和分析處理。
職教學生的無聊傾向現狀主要通過問卷中的30道題目所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首先對職教學生的無聊傾向性的六個維度進行描述性分析,再分別與職教學生個人基本信息的相關變量進行差異性分析,分析結果如下:
3.1.1 職教學生無聊傾向的描述性分析
從表1中可以的得出,134名職教學生在無聊傾向性上的平均值為 3.34,對比參照值 4.可知整體屬于適中范圍。在六個維度中,創造力的平均數最大,其次分別是自控力、緊張感、單調性、約束性和孤獨感,由此可見,導致學生無聊傾向現象的產生中內部刺激的缺乏是比較嚴重的。

表1:無聊傾向的描述性分析
3.2.1 職教學生的無聊傾向性在性別上的差異性分析
見表2。

表2:職教學生無聊傾向在性別上差異(N=134)
比較無聊傾向性在性別之間的差異時可知,男女生在外部刺激里孤獨感的維度上有顯著差異。自控力、單調性、緊張感和約束感幾個維度中不同性別之間的差異不大,故沒有統計學的意義。
3.2.2 職教學生的無聊傾向性在家庭情況上的差異性分析

表3:職教學生無聊傾向在獨生子女上的差異(N=134)
在比較不同家庭環境中的差異時發現,是否獨生子女在外部刺激的孤獨感和內部刺激的緊張感和創造力的維度上有顯著差異。在自控力、單調性、和約束感幾個維度的差異不大,沒有統計學意義。在本研究中,由于農村生源比例較高,故在生源地上無太大差異無統計學上的統計意義。
外部刺激中的單調性反映單一單調枯燥的外部刺激使個體感覺無所事事,孤獨感體現出個體在人際交往中感受到的孤獨感,自控力體現在個體對注意力的掌控情況及對耐性,興趣等自我調控的能力。創造力從而反映出個體的想象力及思想上的活躍程度。
從表1中可以看出,無聊傾向性在學生中是廣泛存在的,接近平均值4,不嚴重也不容樂觀。
研究的結果表明,男生女生在性別上有著有顯著差異。女生因為自身的人格特點,在面對某些情境缺乏必要的能力而產生緊張情緒的情況,更容易激發出無聊感。男生則因為自身的人格上的不同更加具冒險、好奇、挑戰的特點。同時,女生容易對外部環境不知所措而產生不同程度的緊張感。這點與余亮等人在對某高校大學生人格特征的調查相符合。
在研究中,由表2可得出,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無聊傾向性上具有差異性。獨生學生創造性能力強于非獨生的學生。這與多項國內研究結果相同。原因可能是因為獨生子女父母有更多的經濟和時間在教育上投入,培養了孩子一定的創造性。
同時,獨生學生在孤獨感、緊張感的維度上高于非獨生學生。這也許是因為非獨生職教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有非常親密的伙伴作為陪伴不容易產生孤獨的體驗,當面對手足無措的環境時可以在兄弟姐妹的陪伴下幫助下減少自身的緊張感,重新產生對事物熱情和興趣點。
近年來,更多的研究認為獨生子女的家庭對孩子的教育上關注和更多投入從而使得獨生的子女在個性、思維、智力等方面得到更好的發展,注意力更加集中,對自我調節能力更強,面對環境更從容,在學業和生活重體驗到有更多的興趣。劉勇等人的研究中也反映出在沒有兄弟姐妹的陪伴且不愛和父母溝通的情況下,面對單調的環境,會更加通過自己的調節,尋找創造刺激來應對無聊。
在研究中我們發現,一些特質無聊的個體具有高單調性,不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刺激,而認為周圍環境的單調性,從而產生對環境的厭倦情緒,導致低動機和學習厭倦及拖延的現象產。與此同時,具有無聊傾向性的群體在日常的行為中對人和事物的態度比較消極。有研究表明有一些自控力比較差的學生,缺乏內在的動機,不能集中注意力且缺乏自控力,對待學習的集中性比較差。
同時,在研究中發現,職教學生的無聊傾向性與學習倦怠,學習拖延及不當行為呈顯著正相關,所以要對擁有高分值的無聊傾向性的學生加以關注和正確引導及干預,讓他們以健康的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和解決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同時也會對他們的個人發展產生積極正面健康的影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