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嫣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 重慶 400065)
自戀在日常生活中常被人理解為自我陶醉的情緒狀態,科胡特對其作出了具體分析:“一般個體自戀表現并非是不健康的,整個社會對于個體的自戀程度比較包容,允許適度自戀的存在,只有當個體的自戀的程度超出社會所包容的范圍之外才會被當做不健康對待”。心理研究者們關于自戀發展提出兩種假設:隱性自戀和顯性自戀。顯性自戀者通常表現出樂觀開朗、積極自信等人格品質;隱性自戀者常具有不安全感和自卑感,外在的行為表現多為敏感。
Enright(1996)認為,自我寬恕是當個體面對錯誤或失敗情境時能夠合理的處理和應對自我責備等情緒,進而產生對自我的諒解、接受和同情的過程。而McCullough(1997)認為自我寬恕是個體內在產生沖突時通過內在動機的調整,從自我攻擊轉向自我和解的過程。綜上,可將自我寬恕理解為當個體作為侵犯者出現于內部心理時,通過自身調整轉變動機最終指向和諧善待的過程。
自尊通常是表示一種穩定的自我情感,屬于人格自我調節結構的重要心理成分。S.Solomon(1999)等人指出:“在某種程度上,想要單獨提及自尊,而不跟其他領域產生聯系是非常困難的”。因此自尊不僅可以保證個體心理活動的正常運行,同時對個人成長發展存在著重要影響,其中包括認知、情感等領域。
關于自戀、自我寬恕和自尊的關系研究,目前有幾點不足:第一,目前對青少年自戀、自我寬恕與自尊三者的研究相對缺乏,理論構架存在不足,仍需更多研究提供理論支持。第二,自戀人格與自我寬恕的測量工具雖已有學者編制,但應用維度不統一,同時信效度仍需進一步檢驗。第三,國內外目前對于三個因素單獨的研究較豐富,對象大多指向成年人,青少年相關研究較少。針對以上問題,本研究結合自戀、自我寬恕和自尊幾個心理學領域的熱點問題,以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作為研究對象,運用已有的問卷作為工具,旨在探討青少年自戀人格與自我寬恕與自尊的具體關系。
對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兩所中學,分年級從初一、初二、初三年級各隨機抽取一個班學生進行測試,最終實測學生共計230名中學生。對回收問卷進行整理,剔除部分缺失數據問卷和無效問卷,獲得有效問卷為202份,有效回收率為87.22%。
2.2.1 自我寬恕量表
本研究采用由Hearland編制的相關量表,總量表的信度系數為 0.87。分為寬恕他人和自我寬恕分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是0.83和0.71。本研究采用自我寬恕維度,在本研究中Cronbach’s 系數分別為0.66。
2.2.2 鄭涌、黃藜(2005)自戀人格問卷
自戀人格問卷共28個項目,采用利克特5點計分,共包含四個因子的顯性自戀和三個因子的隱性自戀兩個分問卷。各項因子以及兩個分問卷Cronbach’s 系數均在0.7以上。本研究中顯性自戀和隱性自戀的Cronbach’s系數分別為0.72,0.77。
2.2.3 羅森伯格自尊量表
該問卷有10個項目,采用利克特4點計分,單一維度,問卷Cronbach’s 系數為0.9。本研究中Cronbach’s 系數為0.77。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數據進行分析,顯示不同性別,應對效能、顯性自戀和隱性自戀均無顯著差異;在自我寬恕變量上不同性別間存在邊緣顯著。具體見表1。

表1:不同性別間變量差異分析
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對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不同年級在顯性自戀、自我寬恕和自尊上無顯著,不同年級在隱性自戀上存在顯著。具體見表2。

表2:不同年級間不同變量的差異分析
對變量做相關分析,發現除隱性自戀外,其他變量均相關顯著,且為正相關。隱性自戀與顯性自戀為中度相關,且相關顯著,與自尊成負相關,但相關不顯著。具體見表3。

表3:顯性自戀、隱性自戀、自尊、自我寬恕和應對效能間的相關
研究結果表明,顯性自戀、隱性自戀和自尊在性別上均無顯著差異;同時在不同年級之間顯性自戀、自我寬恕和應對效能無顯著差異,在隱性自戀水平上存在顯著。男女生在顯性自戀和隱性自戀自戀人格上得分均未見顯著差異,結合國內的相關研究對自戀人格在性別上的差異研究,這與前人的研究是相一致的,本研究證實了該研究結果。在自我寬恕方面,男女生在自我寬恕上存在顯著性差異,男生的自我寬恕得分顯著高于女生的自我寬恕得分,這與以前的研究結果是相符的。相關研究表明,不同年級之間的學生在顯性自戀上得分未見顯著差異,但在隱性自戀人格上得分表現出顯著差異。進一步分析可發現,初三學生的隱性自戀人格顯著高于初一年級的分數。可證實前人研究,初三學生尤其表現出較高的隱性自戀水平,即較高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因為初三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正是青春期的高峰,面臨更多關于自我的困惑和疑問,同時也面臨升學的壓力,更加容易表現出自戀連續體相對不健康的一極的特征,產生焦慮、抑郁等情緒。在自我寬恕和自尊兩方面研究中,不同年間均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與前人研究即年級之間自我寬恕水平存在差異不一致,范金燕(2011)等人均提出:年級越高學生的自我寬恕水平越低。產生結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有:本研究選取被試的數量不足,選取的范圍單一結果不具代表性;同時,國內對于中學生自我寬恕的研究還很缺乏,具體的結論需進一步驗證。
研究結果證明隱性自戀與顯性自戀為中度相關,且相關顯著。顯性自戀與自尊、自我寬恕和自尊成正相關。顯性自戀與隱性自戀為中度相關,這與前人研究一致,黃藜等人(2004)將顯性自戀人格問卷和隱性自戀人格問卷進行相關分析和差異分析。結果表明,顯性自戀和隱性自戀人格問卷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另外對顯性和隱性自戀人格問卷得分的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也顯示兩個問卷的得分存在顯著差異。研究還發現自尊、自我寬恕和應對效能與顯性自戀均為正相關,且相關顯著。顯性自戀人格的學生更加樂于向他人尋求贊賞來滿足其顯性的自戀和自尊。在表達情緒時更直接,且易表現自我感、高自尊,在解決問題時強調用行動來補救,更容易自我寬恕,從自我專注的方式中獲益。相反,自尊、自我寬恕和應對效能與隱性自戀呈負相關,相關不顯著。隱性自戀者的自尊、自我表現較低,在遇到問題時更傾向于產生消極情緒,應對方式更傾向于逃避、延遲等不利的方式。
(1)男生在自我寬恕的得分顯著高于女生,中學階段的男生相對于女生更容易產生自我寬恕。
(2)高年級的學生隱性自戀顯著高于低年級的學生。
(3)顯性自戀與隱性自戀為中度相關,且相關顯著;其中顯性自戀與自尊、自我寬恕和應對效能都呈正相關;隱性自戀與自尊、自我寬恕和應對效能都呈負相關。顯性自戀在自我寬恕與應對效能之間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
自戀人格的結構,即顯性和隱性兩種類型的具體差異本文沒有做更深層次的解釋,由于目前國內外對自戀人格的所有結構沒有一個完整科學的說明。且自戀人格本身是一個綜合復雜的概念,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的研究,將其結構填充完整。
對本研究的分析,青春期學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發展應該受到更多的關注。自戀人格在我國處于萌芽狀態,如今在學校還未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結果表明,自戀人格與自我寬恕、自尊和應對效能都存在相關關系。而自我寬恕和應對效能都是個體學習和生活的動力因素,顯性自戀人格者更容易自我寬恕,提高自身的應對效能,隱性自戀者的表現則相反。這就需要老師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對待不同情況的學生,引導其更好的認識和發展自我。進一步探討本研究,則需要擴大被試的范圍和數量。同時,在操作問卷調查過程中應注意不同年級和不同性別之間人數對等的分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