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海艷
(太原理工大學現代科技學院 山西·太原 030027)
在20世紀80年代初,形成了兩種實用的測試方法:一種是高應變現場測試,另一種是室內波動方程分析方法。同時,開展了利用低應變法檢測樁身完整性的研究工作。在1990年代中期,《基樁低應變動力檢測規程》(JGJ/T93-95)和《基樁高應變動力檢測規程》(JGJ106-97)標志著我國基樁動測技術發展已經進入了相對成熟的階段。高應變方法包括錘擊貫入試樁法、波動方程法和靜動法,其中錘擊法是一種經驗方法,主要適用于中小直徑的摩擦樁,但已基本被波動方程法所取代。高應變方法在檢測樁身完整性方面比低應變方法更可靠,但與低應變方法的快速廉價檢測相比,仍然難以應用于一般的完整性檢測中。通過一定的工程檢查,分析了高應變和低應變的過程和結果,并提出了相應的參數,可供相關工程參考。
該項目#1號樓采用后注漿鉆孔樁-承臺梁+防水底板的形式,樁基的設計等級為乙級。該項目使用鋼筋混凝土現澆樁進行地基處理(后注漿工藝),樁直徑為600mm,有效樁長為28m,樁端持力層在地下第7層,且進入持力層不少于樁直徑的2倍,總樁數為169根,其中包括3個測試樁。樁混凝土強度:試驗樁為C40,錨固樁和工程樁為C35,混凝土抗滲等級為P8。該項目的設計需要工程樁的單樁豎向承載力的特征值:暫定為2100kN。
該場地的地貌單元屬于汾河西岸的Ⅲ級階地,標高介于789.39m(100#)~ 795.75m(15#)之間,最大高差為 6.36m,該場地的地基土自上而下依次為:第四系全新統人工新近堆積層(Q42ml),以第①層雜填土的層底為底界;第四系全新統沖、洪積層(Q41al+pl),以第④層粉土的層底為底界;第四系上更新統沖洪積層(Q3al+pl),本次勘察未揭穿該層。巖性以人工填土、粉土、粉質黏土和粗砂為主。
(1)采用低應變法檢測樁身缺陷及其位置,判定樁身完整性類別;
(2)采用高應變法檢測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是否滿足設計要求。
(1)《建筑基樁檢測技術規范》(JGJ106-2014)。
(2)《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
(3)《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
樁身質量檢查使用推力桿敲打樁頭。激發點的位置選擇在樁的中心,激發方向沿樁的軸。在樁的中心對稱地布置有四個檢查點,每個檢查點記錄的有效信號個數不少于3個,并進行檢查以確定測得的信號是否反映了樁體的完整性。當不同的檢測點和多個測得的時域信號的一致性較差時,在分析原因后,根據實際情況增加檢測點的數量。低應變測試的結果如表1以及典型的低應變測試的附圖1和2所示。現場共采樣了46個樁,包括3個測試樁和12個錨樁。被測樁的平均波速是正常的。測試的樁都是I型樁,沒有II,III和IV型樁,樁身的完整性滿足設計要求。

圖1:典型試樁、工程樁和錨樁低應變檢測圖

圖2:高應變樁實測、擬合、模擬Q~s曲線、樁身剖面及土阻力分布

表1:低應變檢測分析表
本次共完成10根樁的高應變測試,先根據地質條件和基樁設計參數假定一套樁、土各單元的參數;然后使用測得的速度(或其他信號)作為邊界條件輸入,并通過求解特征線方程來計算樁頂處的力;如果計算出的曲線(包括穿透力)與實測曲線不匹配,則調整輸入的樁土參數并重新計算;重復以上步驟,直到計算曲線與實測曲線之間的近似度無法進一步提高,且樁土參數在合理范圍內時,此時計算出的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為作為測試結果。測試結果分析采用實際的測試曲線擬合方法,典型的高應變測試結果如圖2,表2和表3所示。

表2:試樁FEIPWAPC程序樁土參數表

表3:基樁高應變檢測結果
《基樁檢測技術規范》提出了采用靜載試驗方法進一步驗證的建議的四種情況是:樁體中存在缺陷,無法確定樁的豎向承載力,樁體缺陷對水平承載力有影響,單次擊穿深度大,樁底在樁體中有強烈反射方向相同,反射峰較寬,側向阻力波,端部阻力波反射較弱,即該波形表明垂直承載行為明顯與勘測報告中的地質條件不一致,巖石底部—承插樁在同一方向強烈反射,經過2L/c后無明顯的端阻力反射;也可以使用巖心鉆進方法驗證。根據該試驗的低應變試驗結果,試驗的46個樁的波速是正常的,試驗的樁都是I型樁,沒有II,III或IV型樁。樁身的完整性滿足設計要求;根據高應變試驗結果,被測單樁的豎向抗壓承載力試驗值為4223kN~4324kN,均大于4200kN,符合設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