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吉吉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市盛澤第二中學 江蘇蘇州 215200)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要求初中生掌握的化學計算主要有:利用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進行物質組成的簡單計算;進行溶質質量分數的簡單計算;根據化學方程式進行簡單計算;綜合計算四大類型[1]。課程內容上將化學計算融入各個單元的具體教學中,從定量角度用數學處理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化學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使他們進一步掌握物質的性質及其變化規律,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化學計算必然是初中化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化學教學實踐中發現,雖然平時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講解和訓練,但初中學生學習化學計算仍普遍覺得困難,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化學課程標準要求“根據化學方程式進行簡單的計算”,說明化學計算的重點并不在數學運算方法上,而是對概念、原理以及量的關系的理解上。許多計算方法以元素化合物知識為基礎,化學式、化學方程式及溶液組成等蘊含的量的關系為依據,進行分析、判斷、推理、運算。如果學生對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不全,或是只停留在機械記憶的表面,沒有本質理解,那談何應用呢[1]。
例如:“4g鎂和1g氧氣發生反應生成5g氧化鎂”是否符合質量守恒定律?
學生會存在困惑:研究質量守恒定律時運用的是物質質量的加減關系,而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運用的是物質質量的比例關系,是否有矛盾?學生往往簡單地認為:符合質量守恒定律就是指反應物質量總和與生成物質量總和相等??蓽蚀_理解質量守恒定律即“參加反應”的反應物和“反應后生成的”生成物,兩者之間既滿足加減關系,又符合質量比例關系,并不矛盾。關鍵是學生要認識到“參加反應”的反應物和“所有”反應物是存在區別的。在此基礎上,可根據質量關系求出4g鎂未全部參加反應。
化學課程始于日常生活中的物質,加上有趣的實驗,一開始就能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極大的興趣。但從第三章開始,化學學習從宏觀進入到微觀世界,實驗大幅減少,化學用語機械記憶增加。建立在化學式和方程式上的定量計算難度層層遞進,學生開始覺得枯燥無味,進而產生厭煩心理。特別是第六章開始出現綜合性計算,部分學生無法下手,直接放棄。經常性地無法克服化學計算所帶來的困難,會使學生逐漸產生畏難心理,進而形成心理陰影,缺乏學習動力。也有部分學生依賴參考答案或同學的幫助,但缺乏信息提取、加工,分析的過程,思維長期缺乏鍛煉,以后類似題目依舊無法獨立解決[2]。
近些年的中考試題閱讀量越來越大,形式也越來越多變,綜合計算往往是結合生產生活實際或是大型探究實驗。除了常見的文字形式,還包括圖形、表格等。而在化學計算中,閱讀是獲取信息的第一步。在有限的考試時間中,在緊張的考試氛圍中,很多學生缺乏閱讀指導,無法快速讀完題目、讀懂題目、找出關鍵詞、提取相應信息,導致化學計算無法進行[3]。
本文以“溶液的稀釋計算”為例,簡單分享自己的計算教學策略?!叭芤旱南♂尅边@一知識點從屬于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這一塊。課程標準對其表述為“能進行溶質質量分數的簡單計算”,行為動詞是“簡單計算”。但要求為C級即達到“認知性學習目標的水平”中的高級水平。教材上第11頁有一道例題,但難度較大,我校很多學生對這一知識點存在畏難心理,中下同學甚至抱有放棄的心態,為此,我從以下幾方面來改進教學。
問題情境:最近大家都知道全國流感爆發,我們地區也不少學生感染,老師專門從網上購買了一瓶消毒液展示標簽,但是此產品為2倍濃縮配方,需稀釋后使用,請同學們幫忙操作。
把計算“鑲嵌”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并輔助一些商品標簽、說明書、表格、圖像等作為已知條件,增強了應用性。學生在解決生產、生活中有關“量的問題”的過程中,真正體驗到了定量研究方法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消除了學生的抵觸心理,認知內驅力油然而生,有意義的主動學習才能進行。
根據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制定適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只有降低計算難度,使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才能使其克服畏難心理,建立學習化學計算的自信[4]。
例1:一瓶酒精濃溶液(閱讀標簽,選擇相關信息)
(1)可以配制成多少克75%的消毒酒精?
(2)需要加水多少克?
例2:配制20%的鹽酸溶液100g
(1)需要市售37%的濃鹽酸多少克?
(2)需要市售37%的濃鹽酸多少毫升?
例3:(1)配制20%的鹽酸溶液100ml需要37%的濃鹽酸多少毫升?
(2)需要加水多少毫升?
針對學生做題時暴露出來的典型錯誤而設置問題、逐步加深,將原來的一步登天變成可以一步步接近目標的可攀登的階梯,將復雜的問題劃分為簡單的小問題,通過降低學生的心理難度而減少學生對化學計算的厭煩感。同時,課堂上教師上要分層提問,特別是對化學計算有障礙的學生,要讓他們通過順利完成一個接一個的小問題,逐步提升他們的自我效能感,激發其內在的潛力,提高學生學習化學計算的興趣。
假如把學生腦中的基本化學知識比作是超市上的貨品,如果將知識分類排放,有條有理整整齊齊,那提取時也會相當方便快捷。相反,若是物品擺放凌亂不堪,提取知識的環節就會出現障礙。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教師培養學生及時梳理知識、構建有效知識網絡的習慣。
例如,“溶液稀釋”的教學中,先得進行知識梳理:
⒈濃溶液變成稀溶液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
⒉加入水以后,溶質、溶劑、溶液的質量分別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3.求加入水的體積是不是就用稀溶液體積減濃溶液體積?
利用稀釋前后溶質質量不變,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并歸納總結出稀釋公式。利用濃縮液1比1稀釋后總體積小于2倍的學生實驗來形象突破“加入水的體積”思維誤區。通過思考和實際檢驗,加深學生對化學計算公式的理解與記憶,效果明顯比死記硬背的機械方法好。思維過程進行外化(如圖所示)。

很多學生能夠記住稀釋的公式,可一遇到類似題目還是覺得無從下手。其實無論哪一類題型都有解題的一般思路和普遍方法,教師要幫助學生抓住題型的個體特點,理清解題思路。比如教材中的例題:實驗室需配制10%的稀硫酸200g,需要溶質質量分數為98%,密度是1.84g/ml的濃硫酸多少毫升?需再加水多少毫升?(水的密度是1g/ml)
第一步,認真讀題,圈出關鍵詞,比如各種數據和物理量;
第二步,分析每個數據所代表的物理量,對“濃”和“稀”進行分類;
第三步,帶入各種公式,計算出結果。
第四步,檢查題中數值、單位、公式或化學用語是否正確等。如濃/稀溶液中對應的密度是否弄錯,所加的水的體積是否用稀溶液減濃溶質,單位是否需要換算等。
在以后的計算教學中,教師要精心選“好題”,精講典型例題,但又不局限于就題論題,要總結方法,授之以“漁”,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再多的解題策略指導還是需要學生的內化及不斷的試錯,讓學生進行錯題整理分析,及時糾錯反思,學有所悟才能提升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