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電力大學國家能源發展戰略院執行院長 王鵬
我國已經成為能源消費和能源生產第一大國,“十三五”能源事業邁上了一個大臺階。“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和窗口期,必須認清形勢,加快構建現代能源體系,適應發展需要。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能源事業,通過頒布法律法規、制定中長期規劃、出臺產業和財稅政策、實施體制機制改革等多種舉措,推動能源行業快速發展。我國已經成為能源消費和能源生產第一大國,“十三五”能源事業邁上了一個大臺階。“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和窗口期,必須認清形勢,加快構建現代能源體系,適應發展需要。
“十四五”外部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一是受多種非正常因素影響,全球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增強;二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從擴大共識走向實際行動,我國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三是國際能源體系、格局、秩序面臨重塑;四是數字經濟促進跨界融合發展,能源科技進步將迎來重大機遇。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全球能源系統、格局、秩序重構,促進全球能源消費增速進一步放緩、能源結構調整進一步加速。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要統籌處理好能源安全、生態、經濟之間的關系。
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十四五”能源發展,必須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注重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新時代賦予我們了四項使命:一是能源低碳發展“新使命”。面對大氣污染防治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外部壓力,能源必須繼續加快向低碳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這就需要將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為能源發展的新動力來構建。二是能源法治“新使命”。能源體系的構建必須突出以體現能源商品屬性的市場化改革和以《能源法》為統領。三是能源融合發展“新使命”。能源條塊分割、以鄰為壑、僵化的管控模式,阻礙了能源消費的多樣化和選擇性,制約了新的生產力發展和技術創新,推動多種能源產品及服務的融合發展是能源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四是能源控制成本“新使命”。我國經濟爬坡過坎,寄望以能源的低成本支撐經濟的穩增長,這就需要在堅持能源的商品屬性的同時,兼顧能源的公共品屬性。
環境錯綜復雜,使命義不容辭,因此“十四五”能源發展布局要做出重大調整,服從于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服務于加快能源轉型發展需要。“十四五”能源布局調整應重點在四個方面下功夫:一是能源供給布局多元化發展,重點突出發展可再生能源;二是能源消費布局電氣化發展,重點提升電力生產效率和電氣化水平;三是能源空間布局平衡發展,重點發展能源消費集中地區的分布式能源;四是能源轉型時間布局緊湊化安排,兌現我國對國際社會承諾的2030年目標。

推動“十四五”能源消費革命,核心是用好市場和政府兩只手,做好消費總量、消費強度、消費結構等方面的工作,實現用能成本的降低和用戶滿意度的提升。
強化“節能提效是第一能源”的制度安排。從全球范圍來看,雖然近年來中國的能源消費強度下降較為明顯,但是潛力巨大,比如工業部門特別是高耗能行業很多產品的單位產品能耗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10%~30%的差距。落實節能提效,關鍵是要做好制度性安排:一是全社會要牢固樹立節能提效是“第一清潔低碳能源”的理念;二是各單位要形成節能提效的組織安排,要有專門機構或人員對節能提效負責;三是各行業、各領域要有“領跑者”指標,并根據實施情況不斷提高標準;四是要形成節能提效獎懲機制,強化節約型社會氛圍。應結合生態文明思想和新發展理念,同步發布《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十四五”末的標志性成果是,初步形成節能型社會雛形。
推動區域能源空間優化,大區域協同發展和小區域綜合發展并重。要高度注重區域協同,瞄準全局性的用能優化、挖掘整體性的節能潛力、提高總體能源利用效率。落實黨中央提出的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的區域發展戰略,在能源領域必須加快形成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能源市場體系。
未來要高度關注和力推區域綜合智慧能源系統。園區是現代經濟活動載體,未來全球80%以上的GDP、90%以上的創新都將來自于園區。目前,園區能源系統各自為戰,各用戶之間,電力、天然氣、供熱、制冷等用能需求孤立分散,浪費嚴重。推動園區綜合能源系統升級改造,既能拉動投資、大幅降低用能成本,更能推動能源革命縱深發展。要以園區為支點加快虛擬電廠建設,將不同空間的可調節(可中斷)負荷、儲能、微電網、電動汽車、分布式電源等智能化應用聚合起來,實現自主協調優化控制,挖掘需求側的調峰潛力。
推進城鄉能源一體化發展,注重農村能源產銷問題。農村能源發展既有潛力也有挑戰,“十四五”應轉變對農村能源缺乏頂層設計的局面,明確重構適合中國村鎮特點的清潔能源生產及本地轉化利用的農村能源體系。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要統籌能源公平與煤改氣、煤改電等基礎設施建設的經濟效益。因地制宜加強農村可再生能源多樣化開發利用,積極推進農村分布式能源發展。“十四五”穩定政府補貼不退坡,按照“市場化、規范化”原則探索農村能源建設長效投融資模式。“十四五”末標志性成果是,基本消除散煤利用。
當前掀起了發展可再生能源、抽水蓄能、新型儲能的新熱潮,應全力支持。從“過日子”的角度理性判斷,“十四五”能源供給結構的典型特征仍然是多元化。應推動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推動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長,加快形成煤、油、氣、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協調發展的能源供應體系。
煤炭目前是我國主體能源,過去、現在、未來一段時期仍是支撐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基礎力量,“十四五”期間仍會發揮重要作用。但煤炭消費總量峰值已過,隨著非化石能源及天然氣的發展,煤炭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將逐步降低。“十四五”一定規模的煤電上馬不可避免,但煤電在電力系統中的兜底與輔助服務的角色更加清晰。
石油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品種。面對國內外復雜安全形勢,必須加強國際石油開發合作,增加全球供應能力;仍須加強國內石油勘探開發、促進增儲穩產,同時支持適度發展煤制油升級示范工程,維持國內油品產量在2億噸左右水平。
天然氣是改善空氣質量和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力量。應加強天然氣勘查開發,推動天然氣國內供應能力較快增長。同時,大力發展致密氣、頁巖氣、煤層氣等非常規天然氣開發。要賦予燃氣機組發展的應有地位。
核能是人類已使用、清潔、可靠的能源,是保障能源安全,實現能源低碳發展的重要替代能源。必須發揮國家協調與整合功能,在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
可再生能源是未來的主導能源。在做好西部風電、光電集中開發、大規模并網的同時,更大力度地推動東部分布式風電、光電、海上風電、生物質能的開發,使可再生能源成為“十四五”能源增量的主體。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應以數字化技術應用為支撐點提升能源供給水平。相應的標志性成果是80%以上的煤礦建成智能化煤礦,供電煤耗降到300克標煤/千瓦時以下。雖然實施煤電靈活性改造會帶來煤耗上升,但通過對電廠節能改造特別是對亞臨界機組的“升溫”改造,300克標煤/千瓦時的目標可以實現。
能源生產、傳輸、使用、存儲和轉換等環節相關的器件/部件、裝備/系統、工藝/集成等技術水平,仍將向參數高、容量大、體積/密度大、安全系數高、集成度高、控制更靈活更智能等方向發展,技術發展的目標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利用綜合成本。
能源涉及子領域、門類繁多,有許多技術和關鍵點受制于人。對于“十四五”乃至2035年的能源技術體系,可以勾勒為“七橫五縱”,“七橫”包括煤炭、油氣、核能、可再生能源、儲能與氫能、智能電網、綜合能源系統,“五縱”包括應用基礎研究、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工程示范應用。

各類能源技術的進步和突破越發依賴于基礎材料、先進制造和信息通信等基礎學科和原創性技術的發展。未來能源技術發展趨勢將更加強調能源相關技術與非能源相關技術的交叉聯系和創新,尤其是能源、材料、環境、信息和數據等交叉方向的基礎理論研究。
能源科技進步推進機制關鍵是通過機制創新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包括科研組織模式創新、科研評價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科技金融機制創新。既要采取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方式,推進重大任務的總體規劃設計、任務分解和系統集成,也要重視培育和發揮各地方和廣大企業、群眾創新能力,形成自下而上的生態網絡式創新。
適應雙碳目標,行政管理體制要調整;面對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輸配體制、調度交易機制要優化。社會各界對“十四五”進一步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充滿了期待。

資料圖
要盡力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十四五”要著力健全由市場競爭機制、兜底服務機制、綠色發展機制和區域協調機制四部分為支撐,以產業體系為基礎和政府管理體制為保障的中國現代能源市場體系。一是要繼續培養多元競爭市場主體,具有競爭屬性的生產、進口、銷售等環節放開準入,能源投資領域向社會資本公平開放;二是完善能源價格形成機制,建立全國(或區域)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使煤炭、電力、油氣的終端價格隨行就市、反映供需關系;三是減少政府干預,打破省間壁壘,避免市場主體串謀、合謀,維護市場秩序。
面對復雜形勢和經濟社會發展壓力,要辯證看待市場和政府的作用,尊重市場但又不能唯市場,政府要有為但不能無所不為。政府重點是做好長期發展戰略和近中期發展規劃,通過二次分配履行好普遍服務和能源扶貧責任,加強對自然壟斷環節的監管,做好應急情況下的戰略儲備和能源資源調配,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良好營商環境,推進能源行業的標準體系建設。
體制不動,能源轉型發展和雙碳目標的實現將倍感吃力。但能源體制革命已經進入深水區,改革舉措能否出臺,能走多遠、走多深,需要主管部門的改革魄力和改革藝術。
必須堅持雙循環新格局,把握能源合作主基調。能源合作主要做好四個方面,一是把保障能源供應安全作為“十四五”能源合作的第一要務。二是把能源轉型與碳排放作為能源合作的主戰場。三是將“一帶一路”作為走出去的重點方向。四是把能源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能源合作的持續性話題。
國際能源合作上,要牢牢抓住碳中和這一熱點主題。一方面,中美歐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態度積極。近期,中國強調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美國宣布到2030年將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50%~52%,這是之前美國國家自主貢獻(NDC)承諾的兩倍。德國宣布將實現凈零碳排放即“碳中和”的時間,從2050年提前到2045年。另一方面,中美歐在碳中和領域的國際合作空間廣闊。歐盟和美國相關環境法律體系較為完善,實踐經驗豐富;歐盟碳交易體系是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場;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設備、技術、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經驗。在全球氣候危機面前,在“十四五”的窗口期,我國應把握國際合作機遇,加速能源低碳轉型和現代能源體系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