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

眾所周知,全國最流行的地方美食三大巨頭:沙縣小吃、蘭州拉面,還有一個,便是黃燜雞米飯。相對于沙縣小吃、武漢熱干面等直接由城市“冠名”的美食來說,黃燜雞米飯的名字顯得有些神秘,食客完全無法從名字上來判斷這道菜的出處。難怪大多數人初嘗黃燜雞米飯的美味時都會疑惑:“你從哪里來?”
很多人誤以為,黃燜雞米飯來自南方。殊不知,黃燜雞米飯卻是正宗魯菜,地地道道的濟南“出品”。黃燜雞米飯躋身“國民小吃”行列走的是低調樸實的路線,幾乎沒人注意到這家“一道菜”的餐館究竟是何時開遍了身邊的大街小巷。在競爭激烈的快餐市場,這道濟南菜中的“戰斗雞”憑實力“出圈”,攻占了無數人的味蕾。
一道菜寫就一只雞的傳說
有關黃燜雞起源的傳說并不比滿大街的黃燜雞米飯館子少。
據傳,20 世紀30 年代,“ 百草黃燜雞”是魯菜名店“吉玲園”的招牌菜,據說因為烹制過程中要用到十多種香料而得名。時任山東省主席的韓復榘吃過這道黃燜雞后,贊道:“此雞匠心獨運,是上品之上,當為一絕。”末了還打賞30 塊銀元。
另一說法是清朝嘉慶年間的濟南名館“燕柳園”就把這道黃燜雞帶進了皇宮,從此成為宮廷菜。這個說法是否屬實已難推斷,不過在溥儀胞弟溥杰的夫人愛新覺羅·浩寫的《食在宮廷》里也有記載。
真正讓黃燜雞米飯家喻戶曉的是濟南的快餐連鎖,比如名氣最盛的“楊銘宇黃燜雞米飯”。
20世紀90年代,濟南80后小伙楊曉路的祖輩,在濟南濼口鎮開了家小飯鋪,取名福泉居,主打菜就是黃燜雞。2011年,楊曉路創辦楊銘宇餐飲管理有限公司。6月15日,第一家楊銘宇黃燜雞米飯門店(周公祠店)開門納客,每日銷量超300份,黃燜雞和米飯組團“出道”的形式,出人意料地在多以饅頭、煎餅、面條等面食為主食的山東闖出了一片天。
隨著加盟店的不斷涌入,自2013年起,黃燜雞米飯在全國開啟暴走模式,關注度一躍而上,成為新的“國民小吃”。2014年開始極速擴張,半年多的時間從 137個城市擴張到 244個城市,輕松從老家濟南出走北京上海,甚至在南方的川菜江湖下搏得一席之位。據統計,中國共有“黃燜雞”在業存續企業3.02萬家,其中山東省4668家,濟南市有536 家。201?年、2019年和2020年3年間,山東省共注冊黃燜雞企業2651家。
2015年,楊銘宇黃燜雞米飯“破圈”出國。因其不斷增加的市場份額和日益提高的知名度,吸引了一批留學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等地的中國學生以及國外回來的華人,將其帶到國外發展。2017年9月,楊銘宇黃燜雞米飯搶在沙縣小吃和蘭州拉面之前,率先“進軍”美國,正式走向國際化。截至目前,楊銘宇黃燜雞米飯已在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和加拿大等國家開了100多家門店,在全世界加盟城市近400個,加盟店面數量突破6000家。
黃燜雞米飯何以“火出圈”
黃燜雞米飯的火,首先火在大眾化。在有肉有菜還有飯的簡單正餐里,黃燜雞無論選料、制法還是口味,都是最易被接受也最不易出錯的一道。軟嫩的雞肉,配上切成片的香菇,再加上些青椒,燜出的湯汁濃郁香醇,再添上一碗米飯,這份簡單的餐食幸福了許多上班族的午餐時光。而且其調味醬料也可根據不同地區口味進行調整,辣、甜、咸皆可。所以不管是喜食甜食的江浙,還是無辣不歡的川湘地區,抑或是主打精致的兩廣,都愿意將黃燜雞米飯端上餐桌。
從性價比來看,黃燜雞米飯也有著令人難以拒絕的優勢。在主打“肉”的單品菜中,給料足夠良心且20塊錢就能吃到飽的餐食,少之又少。對所有希望一餐單價不高又能滿足營養均衡的用餐需求的上班族和學生黨來說,黃燜雞米飯是綜合條件最好的選擇。
外賣的興起也為黃燜雞米飯的流行注入了強勁的動力。根據外賣平臺數據來看,這只“雞”可謂撐起了外賣界的半壁江山。
依靠匠心獨運的品質、唇齒留香的美味、親民有愛的價格,這道“別無選擇”的美食帶著濟南味道,在全國遍地開花、在海外受寵并被消費者交口稱贊。黃燜雞米飯,“國民小吃”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