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
截至2019年12月,全國共有基層黨組織468.1萬個,黨員9191.4萬名。
這是來自今年3月中共中央召開的2021年首場新聞發布會上的數字。中央組織部副部長傅興國在會上表示,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執政大廈的根基,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在疫情防控、脫貧攻堅、防汛救災等大戰大考中,各級黨組織成為中流砥柱,廣大黨員沖鋒在前,充分彰顯了黨的嚴密組織體系的組織力、行動力和戰斗力。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黨的百年發展征程中,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共產黨員代表,他們以自己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踐行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牢記著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他們的豐功偉績永遠留存于燦爛光輝的歷史星空。
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時的50多名黨員,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的448.8萬名黨員,再到2019年底的9191.4萬名黨員,百年的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吸引力、凝聚力、戰斗力不斷增強,始終保持旺盛的生機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關鍵時刻沖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才是真正的共產黨人。2020年春節前夕,新冠肺炎疫情突襲荊楚大地,并且蔓延全國。疫情防控第一線成為共產黨員踐行初心使命的試金石和磨刀石。2020年1月28日,黨中央專門發出通知,強調要加強黨的領導、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堅強政治保證。中央組織部隨即發出通知,要求組織部門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積極主動履職,有效發揮作用。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黨組織就是一座堡壘。
在抗疫的最前線,醫療衛生戰線黨組織堅定勇敢地站在最危險的地方。“和死神作斗爭,心中必須有一股精神力量支撐。”全國各地援鄂醫療隊到達武漢后,第一時間成立臨時黨組織。一支支擅打硬仗、能打勝仗的黨員突擊隊組建起來,迅速行動。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1253名黨員遞交請戰書,“不計報酬,無論生死”,呼吸科黨支部第一時間成立黨員防控疫情突擊隊,主動帶頭承擔進駐隔離病房、陪護患者轉院、支援發熱門診等急難險重任務。各地白衣天使紛紛請纓,馳援湖北。青島市中心醫院護士孫曉娜奔赴黃岡前要求家人:“不要主動和我聯系,等我報平安就行。”
在抗疫的最后一公里,社區黨組織筑起堅強戰斗堡壘。吉林、黑龍江、河南、廣西、貴州、陜西等地廣泛發動社區黨組織,全面摸排走訪,精準掌握疫情。山西、遼寧、安徽、重慶、青海等地社區書記變身“買菜員”“快遞員”“心理治療師”等多個角色,幫助居民順利度過隔離期。河北、內蒙古、云南、西藏、甘肅、寧夏、新疆等地社區黨組織切實加強網格黨建,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為小區打造起抗疫的銅墻鐵壁。
黨員干部下沉社區,統籌聯動各級力量,攜手并肩作戰。湖北全省1.1萬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包保聯系2.7萬個城鄉社區,58萬余名黨員干部下沉社區。北京7萬多名干部奔赴社區,在黨組織統一領導下,編入工作團隊。天津137個部委辦局,由局級干部帶隊,帶領1.3萬多名黨員干部下沉社區一線,有效緩解了社區人手不足、任務量大等突出問題。
“像共產黨員那樣去戰斗,是我的夢想!”這是疫情期間,44萬多人的共同心聲,他們在抗疫一線提出入黨申請。據統計,抗疫一線共發展黨員2.5萬多名,396名黨員、干部因公殉職(犧牲)。

根本宗旨??“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就像一根紅線貫穿我們黨百年的歷史,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英勇奮斗。
這組數據,恰如一束火光,映照出疫情火線的赤膽忠魂。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擔當和風骨。
歷史是最好的見證人。革命戰爭年代,白色恐怖之中,一大批共產黨人誓死抗爭,不懼犧牲,為苦難的人民點亮了一盞黑暗中的明燈;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時期,無數英雄模范人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帶領群眾繪就了幸福生活的藍圖。抗洪搶險、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抗疫斗爭……哪里最危險,哪里就有黨員沖在前;哪里最艱苦,哪里就有黨旗在飄揚。
“我是離開最晚的那一個,我是開工最早的那一個,我是想到自己最少的那一個,我是堅守到最后的那一個,我是行動最快的那一個,我是牽掛大家最多的那一個……我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和你在一起。”五年前,建黨95周年之際,央視制作的《我是誰》的公益廣告曾經在很多人的朋友圈廣泛流傳,于平凡處生動展現共產黨員的閃光形象,令人溫暖而感動。
黨員要有黨員的“樣子”。黨員的“樣子”,是黨性的外在表現,是發自內心、化為人格的精神氣質。信仰堅定是黨員的“內核”。共產黨員的形象,源于理想信念的力量。革命戰爭時期,夏明瀚、方志敏不畏犧牲;和平建設時期,王進喜、雷鋒無私奉獻;新的歷史時期,楊善洲、李保國忠誠擔當,他們的身上,無不綻放著理想和信仰的光芒。甘于奉獻是黨員的“名片”。黨員的“樣子”,是在槍與炮、血與火中奮勇向前,是面對滔天洪災時大聲喊出“我先上”,是在榮譽利益面前首先想到組織和群眾。
先鋒模范是黨員的“標志”。黨員的“樣子”,就在我們的身邊:是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學生,是能吃苦勤鉆研的業務骨干,是搶修行動最快的鄰家暖男,是頻頻伸出援手的熱心大媽,是救死扶傷的鄉村醫生,是搶險救災的支部書記。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來。無數黨員職業不同、身份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精神坐標——講政治、有信念,講規矩、有紀律,講道德、有品行,講奉獻、有作為。
近期,電視劇《覺醒年代》的熱播,讓不少人重溫了那個風云激蕩的熱血年代,更聆聽到陳獨秀的那句振奮人心的“青年之于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身”的預言。在與歷史的對照中,我們更能清晰地發現青年共產黨員精神的一脈相承、理想的賡續不絕。中共一大召開時毛澤東28歲,周恩來參加中國共產黨時23歲,趙一曼犧牲時31歲,邱少云犧牲時26歲,雷鋒犧牲時22歲,王繼才第一次登上開山島時26歲……
5月12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邀請青年黨員代表圍繞“新時代青年的青春擔當”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會上介紹了一個數字:在中國共產黨9000多萬黨員中,35歲以下青年黨員有2000多萬人。
“他們朝氣蓬勃、青春洋溢,在各行各業、各個領域奮勇爭先,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生動詮釋了他們作為‘后浪的歷史使命與擔當,展示了我們這個百年大黨的勃勃生機與活力,也預示著我們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希望與未來。”中宣部對外新聞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壽小麗的話,為青年黨員在新時代的作用做了最好詮釋。
復興的偉業,需要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走向勝利。青年怎樣,中國就將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