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川
“跨省通辦”來了,年底前6項戶籍類政務服務家門口能辦!5月10日,公安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全力推動戶籍管理領域高頻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盡快落實落地。2021年底前,開具戶籍類證明和工作調動戶口遷移、大中專院校錄取學生戶口遷移、大中專學生畢業戶口遷移、夫妻投靠戶口遷移、父母投靠子女戶口遷移等6個事項要在全國范圍實現“跨省通辦”。
政務服務“跨省通辦”,順民意,得民心。如果幾年前曾跨省開具過戶籍類證明,就能感觸更深。從折騰來折騰去,到逐步實現異地辦事“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地辦”,不僅壓減了材料,更壓減了時間和跑動,這是真正的便民利民惠民。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顯示,目前,全國流動人口為37582萬人,其中,跨省流動人口為12484萬人。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緊跟時代潮流,聆聽流動人口的心聲,為每個追夢人服好務,這是有關部門不可推卸的職責。
在這種背景下深思政務服務“跨省通辦”,便能強烈感受到這是接地氣的善政,也是政府轉變職能的體現。去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政務服務“跨省通辦”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提出“有效服務人口流動、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產業鏈高效協同”“著力打通業務鏈條和數據共享堵點,推動更多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
落實中央部署,公安機關在行動,6個戶籍事項年底將實現“跨省通辦”就是例證。據介紹,今年年內公安部治安管理局還將啟動異地新生兒入戶、異地首次申領居民身份證等2項高頻政務服務“跨省通辦”事項的試點工作。
事實上,公安機關多年來一直深化“放管服”改革,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以深化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為例,公安機關近年來大力實行減證便民、異地通辦,累計為群眾減少辦事材料26億份,8000多萬群眾享受到跨省異地考試、車檢、補換證等便利。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跨省通辦”還可以再多些,更深入一些。其實,國辦下發的文件也提到了“堅持需求導向”,聚焦企業和群眾普遍關切的異地辦事事項,圍繞保障改善民生、促進就業創業和便利企業跨地區生產經營,促進政務服務供給與企業、群眾需求有效對接,推動政務服務績效由企業和群眾評判。換言之,群眾的需要是合理的,就要盡量滿足,以群眾的需求為工作出發點。而擱在以前,一些部門的邏輯是我提供什么樣的服務你就要接受什么樣的服務。顯然,結合自身工作實際,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盼,可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也能塑造部門形象、提升部門公信力。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黨中央在全黨部署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并將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重要內容。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不只是公安機關的事,也是其他部門的事;不只是在建黨百年要做,在每一年都要做。比如跨省就醫方面的難題就備受公眾關注,確保2021年底基本實現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需要相關部門傾力推進。惟有進一步完善醫保管理政策,加快醫療保障信息系統建設,扎實推進醫療保障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工作,廣大人民群眾才能享受到更加方便快捷的醫療保障事項“跨省通辦”服務。
應該承認,“跨省通辦”需要跨越技術難題,需要跨越地域阻隔、部門分割等。這是難題,但不難解決。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手段,優化再造業務流程,特別是強化業務協同,打破地域阻隔和部門壁壘,促進條塊聯通和上下聯動,所謂的難題便能迎刃而解。
按照部署,今年年底前實現“跨省通辦”的事項共有74項。一項接著一項辦,既要求高效,也要保持長效,并與民眾實現高度互動,力求每一項都能辦到民眾的心坎上,那么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就不是空話。
(作者系知名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