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鳳連 長沙學院
隨著網絡環境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傳播載體迅猛發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出現了融合的發展趨勢,融媒體成為知識、思想、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面對新的挑戰與機遇,思想政治教育至關重要,而高校輔導員是有效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事務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當下,如何提升融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的素質能力變得尤為重要。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我們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從而不斷提高我們的工作能力和水平”。[1]因此,本研究將立足融媒體時代背景,從高校輔導員的角度探討如何有效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職能、提升其素質能力的研究。
第一,關于高校輔導員的研究。據相關研究,高校輔導員在一些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體系中沒有等效的概念,只有高校學生事務工作者。美國高校雖然有輔導員,但其內涵與我國高校有很大的不同。實際上,他主要是學生的咨詢對象,對輔導員甚至職業輔導員的管理功能都沒有重視。[2]
第二,關于融媒體的研究。媒體融合這一術語起源于國外。美國、日本、歐洲、韓國大數據和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手機、社交網絡、視頻成為媒體融合的新趨勢,在線直播視頻、移動、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被廣泛應用于各類媒體領域。[3]
第三,關于高校輔導員素質能力提升的研究。雖然“媒體融合”來源于國外,但其相關研究成果還是比較少的。西方國家關于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素質能力的相關理論,主要體現在人本主義的教育觀、生活化且符合學生個人認知特點的德育內容設計、融洽的教育氛圍和富有素質能力的教育方法等方面。如蘇格拉底的德育思想、盧梭的人性向善理論等等。
近年來,關于輔導員的研究論文數量呈指數級增長,“輔導員”問題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關于輔導員的研究都與輔導員的職業和專業能力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拓展,輔導員職業能力問題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關注。但是結合新時代特點,從輔導員素質能力提升角度切入的論文相對較少。
我們以“思想政治教育”“融媒體”“輔導員”“素質能力”等關鍵詞綁定搜索,通過知網查閱發現,截至2021年10月底,共搜索到文獻78篇,期刊53篇,碩士論文5篇,博士論文2篇,國內會議論文1篇,特色期刊11篇。如圖1輔導員素質能力發表年度分布統計圖所示。

圖1 “輔導員素質能力”文章發表年度分布趨勢統計
如圖1所示,輔導員素質能力的研究,總體而言研究還比較薄弱,總量比較少。研究高峰是2018年(13篇),2019年(15篇),其他年度發文數在個位數。2018年的極速增長,是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但整體而言還是比較少。
近幾年來,也有一些研究者從輔導員素質能力的角度進行了研究。其中,以林斌的成果最有代表性。林斌(2013,2012)認為高校輔導員素質能力,是“輔導員基于友好師生關系基礎上對學生具有的趨同影響力、通過榜樣作用產生的崇高影響力”,并提出了建立柔性管理制度、加大輔導員話語權、優化輔導員工作環境、增強教育藝術性等提升素質能力的主張。此外,林丹薇(2019)認為,提升輔導員的素質能力“要加強品行修養,提高人格魅力,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理論素養”。但整體而言,研究點分散、理論深度欠缺(李健,2012)。
梳理國內外關于高校輔導員素質能力問題的研究,總體而言,西方國家關于德育的理論,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其核心是關注人性及人的自由發展,有一定的合理性,對思想政治教育素質能力具有借鑒意義。但他們認為價值不能進行說教式教育,主張德育的各類觀點和思想要讓學生自己去判斷和選擇,容易出現個人中心主義和利己思想,不利于社會主流價值的形成,極易走上自由化的道路,其生命力和實用性也很有限,并不適宜我國國情。而國內當代教育文獻中對素質能力的概念、內涵及提升教育主體素質能力素質等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為本研究深入進行提供了重要借鑒。然而,我們從更系統、更科學的角度審視認為,這些研究總體還存在比較淺、散、泛的問題,一般性概述多、深入研究不夠。同時也存在著研究視野單一、狹窄的問題,未立足當前新時代融媒體的角度。因此,從融媒體角度探討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素質能力的路徑提升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隨著網絡環境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傳播載體迅猛發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出現了融合的發展趨勢,融媒體成為知識、思想、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融媒體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政治態度、價值取向、行為模式等產生了巨大影響,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帶來了一些挑戰。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中明確提出,我們要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融媒體背景下,面對新的挑戰與機遇,思想政治教育至關重要,而高校輔導員是有效開展大學生思政工作的骨干力量。然而,融媒體背景下,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多樣化的學生需求,多元化的教育背景,實際上給高校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很多挑戰。這些因素都影響著高校職能的發揮。那么,如何應對融媒體時代給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挑戰呢?高校輔導員素質能力提升研究就變得尤為重要了。
技能提升,培養輔導員新媒體職業素養。日常工作的需要,對高校輔導員新媒體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的開展、日常性事務工作的管理、學校新媒體平臺的出現等等都需要輔導員盡快提升自己的新媒體技能。這有利于盡快掌握輿論戰場上的主動權,也更有利于輔導員日常工作的高效開展。學校要構建系統的高校輔導員新媒體技能培訓體系,要盡可能地給輔導員提供校內外的系統性培訓機會,給其提供繼續教育的機會。而作為輔導員自身而言,要更多地利用網絡平臺,繼續學習,學以致用,不畏難,勇敢往上。
理論武裝,結合新時代思政工作要求。高校輔導員作為學生工作的第一線,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高校輔導員要有一定的政治站位。輔導員需要系統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相關理論,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還要學習心理學、管理學、教育學等專業知識,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用理論武裝自我,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職能深扎,圍繞輔導員職能的要求。根據2017年新修訂的輔導員隊伍的文件規定,高校輔導員有九大職能。高校學生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高校輔導員必須具備內在的素質能力,才能對大學生形成強大的影響力、凝聚力、吸引力、感召力和悅納力,從而使自己的工作更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關愛學生,呵護學生成長成才。輔導員在自己的工作中必須始終恪守為人師表的職業操守,始終把握學生成長成才的基本規律。當代大學生“00”后居多,作為在互聯網環境中長大的一代,互聯網的思考和生活方式是他們最熟悉的方式。用他們最舒服的方式與“00”后對話,更有利于不斷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大學生的政治覺悟,更有利于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養的提升,正確引領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切實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祖國發展大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這顯然是站在新時代新背景下對高校輔導員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完善機制,保障輔導員發展。近幾年,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不斷落實,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程度越來越高。但是,當前輔導員隊伍還是存在一系列問題。例如,輔導員隊伍職業認同感不高、輔導員職稱晉升途徑不暢通、雙向晉升引發職業規劃的迷茫、日常事務性工作日益繁雜、輔導員隊伍的不穩定。如何解決這些困境?高校需要不斷完善輔導員隊伍的準入機制、考核機制與晉升機制,不斷提升輔導員的職業認同感,從而增強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來保障輔導員隊伍的穩定。[4]
融媒體背景下,從輔導員技能提升、理論學習、職能研究、關愛學生與機制完善五個角度來探討高校輔導員素質能力的提升問題,對于新時代下進一步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的職業化建設和專業化培養及其發展、促進融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入腦入心,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