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堂是教師,教材,學生之間的對話。”傳統的語文課堂精彩中也難免有局限性,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加入讓這場“對話”增添了生機,能夠更直觀、高效地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推動教師把握課堂的節奏,激發學生興趣,整合知識內容,為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提供支持與提升,讓語文課堂更有效地發揮其學科特點,讓語文課堂更有“情”。《那個星期天》是統編版小學六年級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教學這節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會作者把情感融入具體的人、事、景物之中的寫作手法,感受語言的魅力,從而感受母子之間的深情。在整節課中適當地融入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希沃白板的功能,達到課堂的深化,讓情感流淌在學生的心田。
這節課從五個環節來落實教學和突破教學重難點,即通過“我”一天的心情變化,來初步教會學生把情感融入具體的人、事或景物之中的表達方法。
一、預習檢測,引“情”入文
課始,讓學生寫出表達情緒的詞語。(教師用手機拍攝學生寫的詞語,展示在課件上。這樣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多個同學寫的詞語,高效地整合了課堂。)而后,提問:你能否用一句或幾句話,表達其中一個詞語的感情而不出現這個詞語?初步讓學生體會要表達情感可以把這種情感融入到環境、人或事里面的方法,引入新課《那個星期天》。
二、追問尋路,入“情”那一天
1.追問一。
課題直指“那個星期天”對作者來說一定是深刻的體驗,那么作者為何而寫?要表達和告訴我們什么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說出你的看法。
預設:
我:想要母親帶“我”出去玩,最后失望的心路歷程。
母親:想帶“我”出去玩又分身無術的無奈、焦急和惶恐。
體現了我和母親之間相互體諒的母子深情。
2.作者是“怎樣寫”出這種情感的呢?
自讀課文:讓文中的“我”帶著同學們,隨時間的推移去發現作者一天的心情是怎樣變化的。
時間 ? ? ? ? ? ? ? 心情
早晨 ? ? ? ? ? ? 興奮 急切
上午 ? ? ? ? ? ? ? 焦急
下午 ? ? ? ? ? ? 焦急 ?惆悵
黃昏 ? ? ? ? ? ? 失望 ?委屈
(此環節運用希沃技術制作了課堂活動,表示時間的詞語可以移動和心情配對,點擊檢測按鈕進行自動檢測,錯誤可以重新答題。此設計讓語文課堂有了互動,學生興趣盎然,在游戲中更清晰準確地掌握了文章的發展脈絡。)
三、探問追源 ,融“情”兩個人
學會“怎樣寫”,以發現為問題導向,以母親的言行為切入口,層層遞進,總結寫法,對比不同。在追問中激發對文本的深入思考。
1.追問二。
同桌互讀:是什么推動“我”的情緒變化一波三折?畫出相應的語句,你發現了什么?
(是母親的態度,她的語言和動作讓“我”的情緒不斷往前推進。文中雖然筆墨不多,但卻從側面推動了文章。為作者多處的心理、語言、動作、環境描寫做了鋪墊。)
(此設計運用了“蒙層”的方法,邊提問邊展示,先后把母親和“我”的對話一一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思考是怎樣寫的。學生發現自己所想和老師出示的相同時,收獲了成功的體驗,為下文的學習做了鋪墊。)
2.學以致用。
當心情不同時對事物的感受,可以從環境側面表達。你也可以試一試。
走在小巷里
心情好:
心情不好:
3.師生共學,運用同桌互讀發現主線,場景帶入讀,內化事例,分角色朗讀感悟獨白。
上午:焦急
“我”是怎樣寫“挨”的?
(此環節,先讓學生“猜看”蒙層的事例畫面,學生在新奇中,深入感知了四個具體事例,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孤獨,為接下來的“追問”加入了情感的共鳴。)
4.追問三。
文中有一句話告訴我們“我”平時是孤獨的,如果能出去玩是多么幸福的事啊!所以我們更能理解作者焦急的心情了。
踏方磚 ? 跳房子 ?看彩云 ?看畫報
把這些具體場景帶入句子里讀一讀:
我在( ? ? ? ?)等媽媽買菜回來,院子就我一個孩子,沒人跟我玩。
(此環節在“等”前的括號里,蒙層了四個事例,在沒人和我玩后加入了環境描寫的總結,對這一學法進行了有效的突破。)
四、合作共學,感“情”有方法
自學提示:
1.小組內分角色朗讀課文,思考怎樣讀能讀出“我”此刻的心情。找出你認為的重點詞,說說為什么。
2.作者這段寫法對比前幾個自然段有什么不同呢?
母親 ? ? ? ? ? ? ? ? ? ? ? ? ?我
好啦好啦,沒看我正忙呢嗎? ?真奇怪 ?不是嗎?一直在等
去嗎?去吧,走吧,走吧,
不停的晃動 ?停不下來 ? ? ? ? 怎么還不走啊?
(此設計通過小組內分角色朗讀后,利用“蒙層”師生共讀,總結寫法,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下午“我”經歷的惆悵和失望,看看作者是運用上面學習的哪些表達把“我”心情寫得自然真實的?寫好批注,再組內交流。
(此環節,教師拍攝各小組的批注成果,同時展示在課件上,讓學生上前匯報,學生互相欣賞傾聽,課堂合作成效凸顯。)
4.總結寫法師生共建:
獨白加動作:我蹲在她身邊,看著她洗。我一聲不吭,盼著。我想我再不離開半步,再不把覺睡過頭,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馬上拉起她就走,決不許她再耽擱。我看著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著太陽,看著光線,我一聲不吭。
環境加獨白:我現在還能感覺到那光線漫長而急遽的變化,孤獨而惆悵的黃昏到來,并且聽得見母親咔嚓咔嚓搓衣服的聲音,那聲音永無休止就像時光的腳步
側面描寫更體現悲傷失望:那個星期天。就在那天。母親發現男孩兒蹲在那兒一動不動,發現他在哭,在不出聲地流淚。
動作語言描寫:我感到母親驚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過去拉進她的懷里。我聽見母親在說,一邊親吻著我一邊不停地說:“噢對不起,噢,對不起……
(在第1和第4的綜合寫作段落中采用了發起直播的朗讀,讓學生入情入境,分別化身為“我”和“母親”的對比朗讀,體會出母子之間的濃濃深情。)
5.對比《匆匆》與本課的相同和不同,內化所學。
五、學以致用,延“情”練筆中
運用你學過的《匆匆》和《那個星期天》中的表達情感的方法,寫一寫你印象深刻的一天,題目自擬。在寫之前,想一想為何寫?怎樣寫?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