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生 林東坡



摘要 以寧德市為研究區,采用多因素綜合評價法,對研究區建設用地集約度進行測算,判定研究區土地利用狀況類型,在此基礎上分析了研究區各縣市區集約度空間分異規律。結果表明:從寧德市轄區整體來看,計算的寧德市集約度為77.74,集約度較高。從寧德市各縣市區來看,福鼎市集約度最高,集約度較高的有蕉城區、柘榮縣、福安市和霞浦縣,集約度中等的有周寧縣、屏南縣和壽寧縣,古田縣集約度最低。從各指數的計算結果來看,寧德市各縣市區用地彈性指數(EI)均較低,該指標是寧德市集約度進一步提高的最主要限制性因素。
關鍵詞 建設用地;集約利用;空間異質性;寧德市
中圖分類號 F301.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02-005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2.017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Study on Evaluation and Spatial Difference of Regional Construction Land Intensive Use in Ningde City
LIN Musheng1, LIN Dongpo2, 3
(1. Ocean College, Minjiang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7;2. Fujian Geologic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stitute, Fuzhou, Fujian 350011;3. Shanshui Surveying & Mapping Co., Ltd., Ningde, Fujian 352100)
Abstract Taking Ningde City as the research area, multiindex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intensive degree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the research area, and on this basis,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law of the intensive degree of each county and city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ity as a whole, the intensive degree of Ningde City is 77.74;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intensive degree of the counties and cities show that the highest intensive degree city is in Fuding City among all counties and cities, the lowest intensive degree is in Gutian County. The cities ranked from high intensive degree to low are Fuding City, Jiaocheng District, Zherong County, Fuan City, Xiapu County, Zhouning County, Pinnan County, Shouning County, and Gutian County.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the indexes, the land elasticity index (EI) of Ningde City is low, which is the main limiting facto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intensive degree of Ningde City.
Key words Construction land;Intensive use;Spatial heterogeneity;Ningde City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全國各地均存在建設用地規模擴張過快,土地閑置和低效利用等現象,土地資源日漸短缺,人地矛盾日益嚴重[1-4]。在此背景下,2014年原國土資源部下發《國土資源部關于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指導意見》(國土資發〔2014〕19號),對大力推進土地集約利用提出了新要求[5-6]。國內學者在全國各地開展了大量相關研究[7-10]。張俊峰等[11-12]采用綜合因素評價法和壓力-狀態-響應(PSR)法,開展城市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實例研究。張俊平等[13]采用測度模型對廣東省紫金縣建設用地集約潛力進行測算。已有的研究成果[14-15]大多是對某些地區進行集約度的整體評價,較少從空間上分析其影響因素和分布規律。寧德市位于福建省東北部,是一個以山地丘陵為主的城市,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2019年GDP增速排名全省第一,人地矛盾突出。因此,筆者以寧德市為研究區,選取了土地利用強度、增長耗地指數、用地彈性指數和管理績效指數,構建了研究區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對研究區及其各縣市區的空間分異規律進行分析,以期為當地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門提供決策依據。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寧德市位于福建省東北部,介于118°32′~120°43′E、26°18′~27°40′N,東臨東海,南接福州,西連南平,北與浙江省溫州市接壤。寧德俗稱閩東,是海峽西岸經濟區東北翼正在崛起的一座新興濱海城市,東西寬約190.7 km,南北長約155.3 km,土地總面積為13 452.4 km2,占全省總面積的10.88%。2019年,全市常住人口291萬,戶籍人口355.63萬,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 451.70億元,比上年增長9.2%,增速全省排名第一。
1.2 數據來源
該研究評價時間節點為2014年12月31日,涉及的數據有人口數據、社會經濟數據、土地利用數據和土地供應數據。人口數據包括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常住人口口徑的常住總人口、城鎮人口、農村人口、戶籍人口口徑的總人口、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等。社會經濟數據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等;產業結構,主要產業發展趨勢等。人口數據和社會經濟數據主要來自寧德市統計局。土地利用資料包括土地變更數據報表等,土地供應資料包括新增建設用地供應面積和存量建設用地供應面積,年度批準批次土地面積、已供應面積數據。土地利用數據和土地供應數據來自寧德市自然資源局。
1.3 研究方法
1.3.1 指標體系構建及權重確定。
根據《國土資源部關于部署開展全國城市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工作的通知》(國土資函〔2014〕210號)和《城市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操作手冊(2015-08)》,結合相關研究成果,以科學性和綜合性為原則,選取了利用強度指數(UII)、增長耗地指數(GCI)、用地彈性指數(EI)和管理績效指數(API),構建研究區節約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16]。采用特爾斐法,同時參考相關研究結果,確定研究區各指標權重[17],如表1所示。
1.3.2 指標標準化。
為了消除不同指標數量級和量綱差異的影響,采用理想值比例法進行標準化處理,公式如下:
Si0=ai/ti(1)
式中,Si0為第i項指標標準化值的初始值;ti為第i項指標理想值;ai為第i項指標實際值。
1.3.3 集約度計算。
通過對各指標標準化處理后的分值加權求和,得到各評價單元的總指數,計算公式如下:
Y=100ni=1(Xi×Wi)(2)
式中,Y為集約度總指標;Xi為評價單元第i個指標值;Wi為評價單元第i個指標權重;n為指數的個數。
1.3.4 土地利用狀況類型的判定。
根據公式(2)計算的寧德市轄區整體和各縣市區的集約度,判定各縣市區的土地利用狀況類型。判斷依據見表2。
2 寧德市區域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分析
2.1 寧德市轄區整體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分析
將計算的寧德市轄區整體的建設節約集約利用總指數、利用強度指數(UII)、增長耗地指數(GCI)、用地彈性指數(EI)和管理績效指數(API)繪制成圖2。分析圖2可得,寧德市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集約度為77.74,集約水平較高。其中,利用強度指數和管理績效指數較高,分別為89.76和86.11。寧德市以山地丘陵為主,土地資源短缺,轄區人口密度較大,人口密度分指數和經濟強度分指數較大。用地彈性指數最低僅為36.84,主要原因是寧德市人口增長緩慢,遠遠小于建設用地增長幅度,同時,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幅度也小于建設用地增長幅度,導致用地彈性指數較小。未來,寧德市應加大人才引進,同時,提升用地的產出效益。
2.2 寧德市各縣市區集約度空間異質性分析
寧德各縣市區集約度計算結果見圖3。由圖3可知,各縣市區計算的集約度中,福鼎市集約度最高為86.26,最小為古田縣59.1。集約度從大到小排序依次為福鼎市、蕉城區、柘榮縣、福安市、霞浦縣、周寧縣、壽寧縣、屏南縣、古田縣。
各指數計算結果見圖4。分析圖4可知,從土地利用強度指數(UII)看,蕉城區、福鼎市、福安市、柘榮縣的指數值均大于90,其中,福鼎市土地利用強度指數達100;古田縣最低,指數值為51.51。究其原因,從計算這些指數的原始數據分析,人口方面,沿海縣的常住總人口大于山區縣的常住總人口,福安市最高為56.95萬,柘榮縣最低為8.9萬,沿海縣的人口密度相對高于山區,其中,福鼎市城鄉建設用地人口密度最高,2014年達10 767人/km2,古田縣和周寧縣城鄉建設用地人口密度最低,分別為7 055.03人/km2和7 559人/km2。經濟方面,建設用地地均固定資產投資沿海縣明顯高于山區縣,以最高的福鼎市為例,2014年建設用地地均固定資產投資為23 637萬元/km2,而最低的古田縣,2014年建設用地地均固定資產投資僅僅為3 986.8萬元/km2,僅為福鼎的16.87%。綜合這兩方面的原因,由于沿海縣人口密度比山區縣大,且單位面積建設用地的固定資產投資,沿海縣也遠大于山區縣,這是土地利用強度指數,沿海縣大于山區縣的主要原因。
從增長耗地指數上看,最高為柘榮縣,為81.25,最低為屏南縣,為47.99。增長耗地指數分為人口增長耗地分指數和經濟增長分耗地指數,由于蕉城區、福鼎市、福安市建設用地大量增長,超過人口增長的幅度,因此,計算得到的人口增長耗地分指數,沿海縣相對低于山區縣,這也與整個寧德地區的工業發展階段有關,寧德市整體處于工業發展的擴張階段,近些年,投入新建大量工業園,導致建設用地增長較快,特別是沿海縣市。而高投入,也相對獲得高產出,沿海縣地區生產總值的增幅也大大超過建設用地增幅。
從用地彈性指數看,最高為古田縣71.35,最低為福安市19.48。寧德市各縣市區用地彈性指數均較低,主要原因是,2011—2014年,各縣市常住總人口雖有所增加,但增幅小,而同期建設用地面積大幅增加,最大增幅達12%,這就導致所有縣市人口用地彈性分值數均較低,最高的為周寧縣32,最低為福安市1.62。從管理績效指數上看,最高為福安市和福鼎市,指數值皆為100,最低為柘榮縣48.61。
2.3 土地利用狀況類型判定結果
寧德市轄區整體土地集約度為77.74,根據表2,判定的土地利用狀況類型為集約度較高。各縣市區判定結果如表3所示,集約度高的只有福鼎市,集約度較高的有蕉城區、柘榮縣、福安市和霞浦縣,集約度中等的有周寧縣、屏南縣和壽寧縣,集約度較低的為古田縣。
3 結論
針對寧德市人地矛盾越來越突出的問題,以寧德市為研究區,采用多因素綜合評價法對寧德市建設用地集約度及其空間分異規律進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結論:
(1)從寧德市轄區整體來看,計算的寧德市集約度為77.74,集約度較高。
(2)從寧德市各縣市區來看,福鼎市集約度最高,集約度較高的有蕉城區、柘榮縣、福安市和霞浦縣,集約度中等的有周寧縣、屏南縣和壽寧縣,古田縣集約度最低。
(3)從各指數的計算結果來看,寧德市各縣市區用地彈性指數(EI)均較低,該指標是寧德市集約度進一步提高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該指標較低,反映了寧德市對人才的吸引能力較低,且單位土地GDP產出效率也有待提高。
參考文獻
[1] 洪增林,薛惠鋒.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潛力評價指標體系[J].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2006,28(1):106-110.
[2] 毛蔣興,閆小培,王愛民,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研究述評[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5,21(2):48-52,57.
[3] 胡業翠,鄭新奇.生態文明理念下的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J].中國土地,2019(6):13-14.
[4] 龐林芳.節約集約用地視角下的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討[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12):11.
[5] 李強,王子鑫,王弘月,等.北京市建設用地減量發展的實施路徑與模式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8,34(5):86-91.
[6] 曉葉.把準保耕地與保發展的“契合點”——也談保護耕地與節約集約用地[J].中國土地,2019(7):1.
[7] 莫厚杰,周興.區域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評價:以廣西河池市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28):9938-9941.
[8] 胡業翠,鄭新奇.生態文明理念下的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J].中國土地,2019(6):13-14.
[9] 易浪,任志遠,崔宇.湖南省區域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評價及空間差異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26):162-167.
[10] 曹銀貴,鄭新奇,胡業翠.區域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評價研究:以濟南市為例[J].經濟地理,2010,30(6):1016-1020.
[11] 張俊峰,張安錄,程龍,等.基于生態位適宜度的農村居民點布局研究:以武漢市新洲區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3):71-77.
[12] 程龍,董捷.基于全排列多邊形綜合圖示指標法的武漢城市圈土地集約利用評價[J].水土保持研究,2014,21(1):183-187.
[13] 張俊平,胡月明,田原,等.廣東省縣級建設用地集約利用綜合評價:以紫金縣為例[J].應用生態學報,2010,21(2):422-428.
[14] 石培基,邴廣路.基于熵值法的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評價:以甘肅省為例[J].干旱區研究,2009,26(4):502-507.
[15] 呂玉珍,張小林.南京市中心城區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評價及空間相關性研究[J].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41(4):133-139.
[16] 李婷,劉震宇.長沙市區域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及動態變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20):83-87.
[17] 譚勇,徐文海,韓嘯,等.新時代區域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以長沙梅溪湖國際新城為例[J].經濟地理,2018,38(9):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