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趙楊洋
她,把村民群眾的“雞毛蒜皮”當做“頭等大事”;她,把家家戶戶的喜樂悲歡印在腦海留在心頭。作為一名省人大代表、鹽城市大豐區豐華街道萬豐村黨總支副書記兼紀委委員、監委主任,杞曉燕讓自己努力成長為村居街頭的“守門員”,鄉村振興的“領頭雁”,一方百姓的“貼心人”。
“無論是身為代表,還是村黨總支副書記,努力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為他們排憂解難,都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這些年,杞曉燕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心系群眾、毫不懈怠,懷揣為民代言、為民謀利的初心,在代表履職道路上認真前行。
對杞曉燕而言,過去的三年多時間忙碌且充實。一件件切實解決百姓需求、助推家鄉發展的建議陸續得到落實;一次次深入多地基層,參與各項人大代表視察調研活動;一條條在走訪調研、審議參會中的良策被吸納。
“作為一名來自基層的人大代表,我始終銘記群眾代言人職責,始終將聯系群眾融入日常工作中,積極走訪接待群眾,用真誠和汗水贏得群眾信任,在實際行動中體現代表風采。”從一名計生專干,到現如今的人大代表、村黨總支副書記,杞曉燕始終告訴自己:“一定要把工作干好,不辜負村民群眾的信任。”
初識杞曉燕的人,很容易被這個總是面帶笑容、對未來充滿信心的女孩所吸引。大學畢業后不久,身為云南人的杞曉燕便隨愛人來到了完全陌生的鹽城市大豐區,2012年擔任萬豐村計生專干。“萬豐村是人口大村,無論是開展宣傳,還是入戶隨訪,工作量都相當大,而且剛到村里的時候,當地的方言成為工作溝通中最大的阻礙。”面對這些困難,杞曉燕從不退縮,因為她深知,只有緊緊圍繞群眾的生產、生活、生育開展全方位服務,才能成為群眾的貼心人。

近十年的工作中,她時時刻刻把群眾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從育齡婦女結婚、懷孕、生育到更年期,處處為她們想在前、做在前。
“群眾利益無小事,全心全意為育齡群眾提供優質服務必須體現在工作的每一個細節上。”當然,這些年與老百姓接觸,杞曉燕深感,要想讓鄉親們富起來、讓鄉土人才留下來、讓鄉村生活美起來,加快鄉村振興步伐、拓寬村民致富渠道是關鍵。
“結合近年來家鄉的發展實際,我通過調研了解到,目前鹽城市大豐區堅持農旅結合、全域聯動,積極打造全產業鏈,有力帶動全民投身旅游業熱情,全區旅游產業在做優做強的同時,富民優勢不斷凸顯。僅荷蘭花海就示范帶動了周邊8個村3000多農戶發展花卉苗木種植,實現增收致富。”2019年,杞曉燕提出“關于加大農旅結合拓寬群眾致富渠道相關政策支持的建議”。
杞曉燕希望省交通部門在“四好”農路建設方面,可根據各地旅游發展需求,串聯重要景區景點,結合景區特色與鎮村風貌,融入綠道、風景道、驛站、觀景平臺等功能,變“點游”為“線游”,實現“交通+旅游”的疊加效應,打造群眾增收“金線路”。“同時,可進一步助推鄉村民宿發展,在市場準入、消防介入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在供水、網絡通信等方面給予保障,在用電用氣用熱等方面給予優惠。”
“我非常感謝農村這方熱土給我的舞臺。身為一名人大代表,我有責任加入到鄉村振興的隊伍中,竭盡所能讓鄉親們的生活更富足。”杞曉燕說。
“她熱心接待,能一次辦完的事不讓群眾跑兩次;不能一次解決的問題,耐心講解,幫助完善手續,盡快辦理,并及時告知辦理結果。”“村里面的工作千頭萬緒,但她都能用自己的‘法寶’——耐心,一一解決。”……真誠的服務換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鄉親們一看到她,總是熱情地稱呼她“曉燕書記”。
為能夠讓曾因失獨傷痕累累的家庭重新恢復活力,她多次到鎮計生辦了解計劃生育特別扶助政策,到民政局咨詢收養要求和所需手續,經過幾個月的努力,領養證終于送到了村民吳恒平夫婦的手中,領養的孩子成功落戶;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村里其他幾戶失獨人員也再次擁有成為父母的機會,享受到特別扶助政策;逢年過節,她都會走街串巷,了解鄉親們的需求和困難,盡心盡力給他們排憂解難……杞曉燕總說,組建一個幸福家庭實屬不易,要竭盡全力挽救、幫助,解決百姓的心頭難。
2020年,同在村居工作的杞曉燕夫婦,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顧不上家中的老人和幼兒,他們選擇把更多的關懷留給最需要的人。哪怕有孕在身,她也竭力克服,穿梭于田間村組,肚子疼了,停一停歇一會;嗓子啞了,喝點水應付。她始終堅守工作崗位,做好值班值守,走村入戶源頭排查、重點摸排,確保村不漏戶、戶不漏人;大力宣傳防控知識,確保群眾不信謠、不恐慌;掛鉤外來務工及返鄉人員,做好溝通服務,確保信息精準、掌握到位。
不僅如此,在工作及調研中,杞曉燕總是喜歡細心觀察,耐心詢問,從而發現問題所在。“這些年,隨著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隨子女遷往外地生活的老年人也逐步增多。加之戶籍政策的放開,很多老年人已投靠子女,但我了解到,城鄉養老保險及退休工資還是由辦理地發放,醫保卡只能在異地大的醫院使用,異地社區門診和鎮中心衛生院還未聯網,這就給老年人的生活增加了困擾。特別是一些長期隨子女外出生活的老年人以及外地退休回原籍生活的人員,他們每年都特地為了認證一事來回奔波,耗時耗力。”
為此,去年她提出“關于在全省范圍內實行退休驗證及城鄉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認證并軌,實現省內可以互轉互通、異地認證的建議”,呼吁相關部門能夠推出統一的系統平臺及移動終端,把全省范圍退休驗證及城鄉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認證并軌,實現省內互轉互通,線上線下聯動,在全省內每個社區或村(居)直接異地認證,便民利民。
同時,杞曉燕走訪中發現,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群患上慢性病,不僅讓腦、心、腎等重要臟器的損害,造成傷殘,影響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且醫療費用極其昂貴,增加了社會和家庭的經濟負擔。她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出臺提高長期服藥的慢性病門診上限的政策,在每年給予一定比例的門診報銷,減少群眾的負擔,提升人們的幸福感,讓百姓真正能看得起病。
“這些建議在相關部門的努力下,正一步步落到實處。當然,除了提出這些建議,我會繼續扎根農村,幫助鄉親們解決更多實際問題,讓他們都能過上好日子。”說起未來,杞曉燕滿懷信心。
2018年1月,杞曉燕成為一名從村里走出來的省人大代表。對于這份“意外”收獲,興奮之余,也鞭策著她不斷學習、提升自身履職能力。
每年的省人代會上,杞曉燕都會有意地收集各種會議及活動資料。一有時間,她便會積極參加各項代表活動。今年的省人代會期間,記者見到杞曉燕時,她正整理收集自己的會議資料。看似不起眼的筆記、資料,卻是杞曉燕履職路上最重要的“鋪路石”。
在參加省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時,杞曉燕提出應對墓地價格進行相應控制,規范喪葬用品的銷售管理,此外,她還建議進一步規范殯葬行業的服務行為,細化服務人員培訓次數,并可將其寫入職業道德要求中,充分體現“逝有所安”的價值導向;在參加省人大民宗僑臺組織的立法討論活動中,她建議相關部門重視基層少數民族人才的培養,注重從心理上關心關注少數民族群眾的建議,得到會議的一致認可……每次學習都是一次成長,也讓她在參加活動時,從原先的懵懵懂懂變得從容不迫。
三年多來,杞曉燕充分傾聽民聲民意,收集匯總形成多項建議,其中“關于請求協調上游地區加快推進河長制,共同治理水環境的建議”“關于合理收取基本電費,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建議”等得到省相關部門的及時回應,辦理情況取得良好實效。
今年,杞曉燕將目光持續聚焦農業農村,提出“關于省級層面進一步加大改善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政策支持的建議”,希望通過出臺新型農村社區長效管理政策性文件、支持地方做強新型農村社區產業配套、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強化資金支持等方面的舉措,切實改善蘇北農民住房條件,從而加快城鄉融合發展、順應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提升蘇北地區高質量發展水平。
此外,針對蘇北地區以種業為主導產業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提出“關于支持蘇北地區創建國家現代種業產業園的建議”;就基層醫療機構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個體診所等,增強醫療硬件設置,提升專業能力和政治素質等方面,提出“關于加強基層醫療機構建設,合理配置基層醫療資源的建議”。
“作為一名人大代表,就要為人民服務,履職盡責;作為一名村干部,我會帶領鄉親們繼續奮斗,過上更美好的生活。”杞曉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