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習近平法治思想,在新時代波瀾壯闊的治國理政實踐中應運而生,并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創新發展。學習貫徹和宣傳闡釋習近平法治思想,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政治任務。這里,重點就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淵源、發展脈絡和內在邏輯作一個梳理,談點個人的學習體會。
學習領會習近平法治思想,吃透基本精神、把握核心要義,首要的是在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中科學理解其理論淵源。
從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來看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不是就法律講法律、就法治談法治、就法學論法學,而是把揭露批判資產階級法權的階級本質、否定資本主義法治,與創立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和法治理論緊密結合起來,深刻揭示了法的本質特征,科學闡明了法的發展規律、法的價值和功能、法的基本關系等根本問題,是真正為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服務的法治理論。例如,法由經濟基礎決定;法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法以社會為基礎;實行人民民主;用法律來鞏固和發展人民民主和國家政權等。這些基本觀點和立場,在習近平法治思想各方面均得到繼承和發展。
從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成果來看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創新不斷回答法治建設的問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提出徹底廢除國民黨政權的“六法全書”和偽法統,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新國家。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提出制定共同綱領和社會主義憲法,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改革開放初期,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提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建設和法制兩手抓兩手硬等重要論述。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提出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等重大命題。進入新世紀,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提出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理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全面依法治國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歷史性飛躍。

從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來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注重研究我國古代法制傳統,推動中華優秀法律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例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論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保證法律嚴格實施,否則制定再多法律也無濟于事的問題時舉例說:“我國古代有徙木立信的典故,說的是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變法,為了取信于民,派人在城中豎立一木,說誰能將此木搬到城門,賞賜十金。搬一根木頭就可以拿到十金,民眾無人相信,后來把賞賜加到五十金,有人試著把木頭搬到城門,果然獲賞五十金。這就是說要言而有信。”從歷史經驗的觀察與總結,到具體事例的列舉,都體現出習近平總書記對發掘中華法治文明的高度重視。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刻總結我國古代法制成敗得失,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推陳出新、去偽存真的優秀成果。
從人類法治文明有益成果來看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法治中國建設對人類法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借鑒吸收,他強調,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不等于關起門來搞法治。法治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對于各國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具有普遍意義,要學習借鑒世界上優秀的法治文明成果。習近平法治思想對于人類法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吸收,是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的,是在分析中參考、在比較中借鑒、在批判中吸收的,是秉持兼容并蓄的態度消化吸收人類法治文明精華的科學成果。
習近平法治思想并非一蹴而就形成,它來源于習近平總書記在領導地方和中央工作中積累的法治實踐經驗,并隨著治國理政實踐的深入不斷豐富和發展。以黨的十八大為時間節點,可以將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過程分為兩大階段和若干時期。
1982年至1985年,習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了三年多,先后任正定縣委副書記和書記。其間,習近平同志就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并付諸實施,成為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思想的認識源頭和實踐基礎。例如,習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時,出臺了《關于改進領導作風的六項規定》,指出“少數黨員、干部存在違法亂紀、貪污腐敗、作風散漫等問題,非下大力氣抓好不可”,提出“從全國來看農村法制建設特別要針對非法宗教活動、封建宗族勢力、黑惡勢力加以防范,露頭就打。”這是他在“從政起步的地方”對法治工作的直接認識和想法。
1985年至2002年,在福建省工作的17年中,習近平同志先后在廈門、寧德、福州等多地任職,與法治相關的思想不斷積累豐富。例如,在寧德時他強調,民主的問題要在法制的軌道上加以解決,堅決反對絕對化的“大民主”。在擔任福州市委書記期間,習近平同志于1990年6月至1996年3月兼任市人大常委會主任,6年間他8次參加市人代會、22次主持市人大常委會會議、17次發表有關人大工作重要講話,提出許多創新理論、開展許多探索實踐。比如,他領導福州市人大常委會連續三年開展憲法宣傳教育活動,加深全市干部群眾對國家根本大法的認識和理解,推動憲法確立的根本制度深入人心。又如,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立法的問題導向和地方特色,強調立法的先行性、可操作性。6年間,他領導福州市人大制定修訂了30多部地方性法規,在全國率先出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保護臺商投資條例等。習近平法治思想中關于憲法和立法工作等方面的要求,與習近平同志在福建時期的探索實踐是一脈相承、高度契合的。
2002年至2007年,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就如何進一步提高民主化法治化水平進一步探索,提出了建設“法治浙江”的戰略思想,并大力推動“法治浙江”建設。他指出,只有把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納入法治調整范圍,經濟、政治、文化和諧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才有切實保障,整個社會才能成為一個和諧的社會。他強調,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個基本特征,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這些重要論述對于我們系統完整地學習和理解習近平法治思想,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厲行法治,把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領導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形成了內涵豐富、科學系統的思想體系,為建設法治中國指明了前進方向。例如,“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是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重要觀點,指引改革與法治相互支持、共同前進,確保改革始終在法治軌道上推進,也使法治在改革中不斷深化。2018年國家監察委員會掛牌成立,正是法治與改革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生動例證。又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講清楚實施好民法典,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障人民權益實現和發展的必然要求”“要堅持法治教育從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引導群眾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逐步改變社會上那種遇事不是找法而是找人的現象”等重要論述,這些都從不同方面不斷豐富和發展著習近平法治思想體系。
習近平法治思想集中體現為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提出的“十一個堅持”,這“十一個堅持”既是重大工作部署,又是重大戰略思想,深刻把握其中的精髓要義和邏輯關系,是全面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應有之義和必然要求。
1.核心理念習近平法治思想蘊含的核心理念在“十一個堅持”中主要體現于前“三個堅持”,即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從邏輯關系上講,這“三個堅持”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根本屬性、根本路徑。
黨的領導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全面依法治國決不是要削弱黨的領導,而是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不斷提高黨領導依法治國的能力和水平,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以人民為中心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立場。一方面,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另一方面,依法保障人民權益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具體講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舉出十幾條、幾十條,但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一條。”任何一個國家的法治都不可避免地打上這個國家基本國情的烙印。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走適合自己的法治道路,決不能照搬別國模式和做法。
2.總體部署習近平法治思想對全面依法治國的總體部署主要體現在第四至第八這“五個堅持”中,即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堅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可以說,這“五個堅持”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國的總規矩、總要求、總抓手、總布局、總方針。
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是全面依法治國的總規矩。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具有最高權威和最高效力。我們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都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重要職責。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以全面依法治國為重要依托。只有全面依法治國才能有效保障國家治理體系的系統性、規范性、協調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會共識;只有全面依法治國,才能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保障,才能真正做到為子孫萬代計、為長遠發展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總抓手。全面依法治國涉及很多方面,在實際工作中必須有一個總攬全局、牽引各方的總抓手,這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包括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以及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兩個“三位一體”是全面依法治國的總布局。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整體謀劃,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做到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任何地區、任何組織、任何單位、任何個人都必須遵循全面依法治國的部署和要求。
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方針。對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原有方針的總結和升華,是新時代堅持推進法治領域改革和進一步提升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領域能力和水平的新要求。
3.關鍵舉措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關鍵舉措主要體現在“十一個堅持”的后“三個堅持”中,即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堅持建設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堅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這“三個堅持”回答了當前全面依法治國必須突出的關鍵領域、關鍵環節、關鍵主體。
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領域。防范化解各類風險隱患,要強化法治思維,運用法治方式,有效應對挑戰、防范風險,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尊嚴和核心利益。要推動全球治理變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建設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環節。建設一支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大力推進法治專門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提高職業素養和專業水平。
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主體。“官本位”傳統思想在一定層面仍有影響,“公權力”穩定行使在一定領域易受圍獵。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能力,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