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軍
(神木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陜西 神木 719300)
高粱(Sorghum bicolor (L.) Moench)是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抗旱、喜溫、耐澇、耐鹽堿、耐瘠薄[1]。它既可食用,又可制淀粉、制糖、釀酒等,經濟用途廣泛。合理施肥是提高高粱產量、改善品質的一項主要舉措。國內已有大量有關高粱施肥的報道[2~5],多集中在山西、黑龍江、寧夏、貴州、新疆等地,陜北這方面研究鮮有報道[6~9]。筆者通過 “3414”肥效試驗,研究黃土丘陵溝壑區不同氮磷鉀施用量對高粱產量及農藝性狀的影響,構建施肥模型,確定最佳施肥量、摸清作物需肥規律、土壤供肥能力,為進一步優化施肥配比,減少不合理化肥投入,指導農戶合理施肥提供理論數據支撐。
試驗地位于神木市迎賓街道趙家溝村趙忠林農戶責任田,海拔1 081 m,東經110°31′05″,北緯38°45′16″,供試土壤類型為黃綿土,地勢平坦,土壤pH值8.6,土壤有機質7.2 g·kg-1,全氮0.590 g·kg-1,有效磷11.4 mg·kg-1,速效鉀140 mg·kg-1,緩效鉀140 mg·kg-1,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作物為糜子。
試驗采用“3414”肥效試驗實施方案,設氮磷鉀3個因素,4水平,共14個處理,2水平氮磷鉀純養分667 m2用量分別為13 kg、6.5 kg、6.5 kg,各施肥處理隨機排列,三次重復,小區面積24 m2,株距25 cm,行距60 cm,試驗區設保護行三行。供試高粱品種為晉雜12,供試肥料為碳銨(N17%),尿素(N46%),普通過磷酸鈣(P2O512%),硫酸鉀(K2O 50%)。60%的氮肥、磷肥、鉀肥播前作為基肥結合犁地施入,中耕2次,40%氮肥結合中耕追施,成熟期按小區實測實收,觀察記載主要農藝性狀、產量指標。試驗安排在2019年進行。
由表1可知,適當增施氮鉀肥可增加高粱株高,增施氮磷肥可增加高粱單株穗重,氮磷鉀肥配合施用處理對高粱節間數、有效穗數及千粒重影響效果不明顯,但均高于對照處理,施肥處理產量變幅在452.64~608.7 kg·667m-2, 比不施肥處理增產47.08~223.38 kg·667m-2,增幅為12.21%~57.94%,其中產量最高的施肥處理為處理6(N2P2K2),其次為處理11(N3P2K2),最低的是處理2(N0P2K2),說明施肥可增加高粱籽粒產量。

表1 不同施肥處理高粱生物學性狀匯總


表2 方差分析
按高粱單價3.0元·kg-1,純氮4.1元·kg-1,五氧化二磷5.4元·kg-1,氧化鉀8.4元·kg-1,得出高粱肥效試驗的最佳施氮量為16.59 kg·667m-2,施磷量為6.43 kg·667m-2,施鉀量為7.31 kg·667m-2,產量為611.13 kg·667m-2,氮磷鉀比為1∶0.39∶0.44。缺素相對產量分別為氮71.05%,磷87.91%,鉀92.4%。
黃土丘陵溝壑區氮磷鉀配合施用能顯著提高高粱籽粒產量。缺鉀相對產量>缺磷相對產量>缺氮相對產量,因此高粱施肥中需增氮穩磷控鉀。田間肥效試驗結果建立施肥量與產量數學模型,得出最佳施肥量為N:16.59 kg·667m-2,P2O5:6.43 kg·667m-2,K2O:7.31 kg·667m-2,產量為611.13 kg·667m-2,氮磷鉀比為1∶0.39∶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