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暢
(蘇州大學,江蘇 蘇州 215123)
古代時期人們穿著簡單縫制的獸皮或是植物莖葉,為了滿足遮羞以及保暖的需求。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服裝面料的性能、款式等,除了滿足最基本的功能外,還可以使服裝更加的輕便、舒適。百家爭鳴的當代,多元化、個性化、綠色環(huán)保是當今大眾的物質需求、心理需求以及發(fā)展方向。自身研發(fā)既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要有具有前瞻性。
首先,科技體現(xiàn)在面料上,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除絲綢外,大眾的服裝基本是進口的工業(yè)化的機織布、國產的粗棉布、麻布,再到六七十年代的“的確良”滌綸化纖面料,再到現(xiàn)在的動、植物纖維,化纖纖維,混紡纖維等方面研究制造出了許多的面料,并具有超出單一纖維的功能性。面料中加入滌綸可以使服裝干燥的更快;加入錦綸使服裝常活動部位更加耐磨;加入氨綸可以使服裝更加具有彈性,貼體活動也不會受限;加入竹炭纖維可以使面料具有抗菌除菌的效果……在針織服裝中,除此纖維的加入外,還有材質的組織加入,使單根紗線具有更多的裝飾效果,例如紙片紗、豆豆紗、牙刷線、段染線、夾色金銀線,不同的工藝技巧將紗線編織成織片比單種紗線更具美的效果。隨著綠色環(huán)保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可降解材料、可再循環(huán)利用的面料將另辟蹊徑,除棉、麻纖維之外,大豆纖維、牛奶纖維、玉米纖維等,都將會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逐漸應用到日常服飾之中。
在技術性方面,一直是多元化發(fā)展,早在希臘時期,人們就采用了纏繞式、披繞式、貫頭式的穿著方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后續(xù)又出現(xiàn)了許多技術上的突破,拜占庭時期,出現(xiàn)了披肩,女裝上鑲珍珠、寶石,用金線織縫。中世紀時期的服裝被一分為二,分成了上下衣裝,并具有了開襟樣式,服裝輪廓由肥變瘦,袖子變得肥大,邊緣還有飾帶進行裝飾。文藝復興時期到巴斯爾時期,袖子出現(xiàn)了泡泡袖、羊腿袖、燈籠袖等,衣服的填充物出現(xiàn)了肩墊、裙撐、緊身胸衣、臀墊等,女裙也從一層變成了多層,服裝的款式也分為了許多類型,騎馬裝、早期西服三件套、短褲、緊身褲、連衣裙、披肩、坎肩等等。幾個世紀內,款式上的技術應用就有了極大的突破。如今,染色、拼接、分割、褶裥、刺繡、編織等等技法層出不窮。
在針織方面,主要分為棒針、鉤針,橫機,棒針的上針、下針、拉針、蓋針、扭針、掛針等,鉤針的,長針、中長針、短針、變形針,橫機上的羅紋、集圈、鏤空等組織結構,不同的技法結合,如同用眼瞧萬花筒一樣,所織造出的織片具有極其豐富的肌理變化。從中國化纖工業(yè)協(xié)會,華經產業(yè)研究院整理的研究報告來看針織服裝的發(fā)展現(xiàn)狀,針織服裝的透氣性、保暖性、彈性等優(yōu)點,既貼身又不會束縛活動,逐漸受到消費者的喜愛,隨著針織行業(yè)受到重視,行業(yè)將往伴隨著時裝化和智能化的發(fā)展而逐漸成熟。
市場的經濟性是指各方面付出以及消耗成本的程度。一個實體店鋪售賣成衣需要租賃店鋪、儲存?zhèn)}庫、衣服的設計與制造、人工成本、維護成本等等。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以及成熟,成衣市場的成本逐漸降低,除了線下銷售,線上銷售已然成了成衣銷售的熱門渠道,線上店鋪經營的成本非常低廉,深受“后起之秀”的服裝店鋪喜愛。商業(yè)的最大特征就是營利性,成衣主要為了符合某一群體消費者的胃口,結合一些宣傳方式,進行售賣,賺取利潤。利用網絡文化的流行可以在一場活動中得到超高額的營利,例如618購物狂歡節(jié),雙十一購物狂歡節(jié),雙十二購物狂歡節(jié),根據圖表(如圖1所示)顯示,在購物狂歡節(jié)舉辦的時間段,消費者的購買量遠超于其他時期,尤其是雙十一,消費者的購買量可以為品牌帶來一筆不菲的收入。價值性,對于消費者簡單來說就是性價比與口碑,對于設計師來說成衣要具有美學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個性并不存在于服裝,而是由穿著的人來體現(xiàn)的,我們追求的休閑服是一種超越種族、國籍、職業(yè)、學歷等各種界限的、永遠面向大眾的服裝,是任何人都可以穿著的服裝。我們主張服裝本身是沒有個性的,只有通過穿著的人搭配才能體現(xiàn)個性。我們希望我們提供的是一種精美成品的部件,可為不同風格的人所選擇。我們要徹底打破消費者固有的‘價格等于檔次,品牌代表個性,休閑服等于低廉’,這體現(xiàn)了優(yōu)衣庫的價值觀念。
產品作為商業(yè)的輸出價值。具有文化性、藝術性,產品也具有美學的裝飾性。文化性是指每個成衣品牌都有其自身品牌文化,都以其自身的不同于其他品牌的服裝文化吸引著消費者。藝術性與裝飾性相輔相成,任何服裝上的裝飾都具有美學價值,產品上的其他因素研究與分析:
1.產品的定位,是指該市場銷售的主要產品,例如浙江濮院以毛紡類成衣為主,蘇州盛澤以紡織類成衣為主。甚至可以以風格進行定位。單一的市場定位不足以與其他多元化的企業(yè)抗衡,于是每個企業(yè)在主打其品牌時衍生更多年齡人群的系列。企業(yè)采用多元化戰(zhàn)略,可以更多地占領市場和開拓新市場,也可以避免單一經營的風險。
2.產品的價格,既要考慮該產品面向消費者的消費水平,又要考慮營收進行定價,一般分為低、中、高檔三個檔次價格產品。
3.市場容量,市場地點一般為飽和度恰到好處,人流較多的地點,有較為合適的租金。
4.主流產品,一般每個市場的店鋪都有自己的主流產品,例如主要銷售外衣,未免顯得有點太過于單一,所以外衣作為主要銷售產品時,配以內襯、內衣、鞋襪的服飾可作為額外銷售。
5.熱賣區(qū)域。
6.競爭度分析。
第5和第6點兩者相互影響,如果沒有一個獨特的產品文化、產品造型受消費者喜愛,那么就會進入幸存者偏差,馬太效應。
7.消費趨勢,除消費報告外,影響消費趨勢的有網絡文化(線上)和節(jié)日文化(線下),線上的以購物節(jié)為主,線下以春節(jié)、勞動節(jié)、國慶節(jié)以及寒暑假末的開學季為主。互聯(lián)網電商品牌以及線下實體店鋪的消費趨勢隨著社會快節(jié)奏的步伐,90后和00后成為主力軍,將更加年輕化。

圖1 數(shù)據來源于阿里指數(shù)
1.地理位置。
2.審美,地理位置不同,消費者的審美也就有區(qū)別,廣東寒冷時期相當短,而哈爾濱的寒冷的時期長達六個月之久。在防寒成衣的需求上,北方的城市要比南方的需求量大,服裝也要厚重許多。受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北方服飾多以鮮艷的暖色裝飾圖案為主,南方多以素雅的冷色裝飾圖案為主。
3.當前城市人口的消費水平,例如蘇州中心作為該城市最繁華的商業(yè)中心圈,長安萬達作為石家莊的商業(yè)中心圈,江蘇省人均支出消費為13025元,河北省人均支出消費為8647元,而以自身經歷來看,蘇州中心的高檔品牌要比石家莊的高檔品牌多,并且,蘇州中心具有許多獨立設計師的品牌,培養(yǎng)服裝品牌的多樣性,而石家莊的獨立品牌卻寥寥無幾。
4.社會文化,近些年網絡文化逐漸形成為了一種新的社會文化,地攤經濟、網紅經濟、主播營銷等,都帶動了一批非常規(guī)形式市場營銷方式。
總的來說,構成成衣市場屬性的因素可以用三維坐標軸來表示,X軸代表消費者因素,Y軸代表成衣市場因素,Z軸代表空間因素,三大因素互相補充,互相牽制,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