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馨月
摘? 要: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進行了總體把握和戰略部署,不僅創新了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而且拓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視野。從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可以從立體的、多維的、聯系的視角進行解讀,深層次地挖掘其深刻的思想意蘊。文章從馬克思需要理論的多元性、層次性、需要與生產的辯證關系、個體與社會需要辯證關系等角度對“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進行了多維解讀,體現出其鮮明的思想性、人民性、生態性、先進性、發展性和科學性,隨著“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統籌推進,既滿足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又能夠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邁向新境界。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馬克思需要理論;“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多維解讀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02-0177-05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the overall layout of the "Five-in-one" has made an overall grasp and strategic deployment of the caus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not only innovates the theory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but also expands the vision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he overall layout of the "Five in one" can be interpreted from three-dimensional, multi-dimensional and connected perspectives, and its profound ideological implications can be deeply explored. This paper gives a multi-dimension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overall layout of the "five in on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pluralism, hierarchy,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needs and production, and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and social needs of Marxism's needs theory. It reflects its distinctive ideological nature, people-oriented nature, ecological nature, advanced nature, developmental nature and scientific nature, along with the overall layout of the "Five in one". It not only meets people's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but also takes the cause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o a new level.
Keywords: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Marxism's needs theory; Five-in-one Overall Arrangement; multi-dimensional interpretation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對我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各個領域進行的整體規劃,不僅是對馬克思需要理論的繼承與發展,而且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逐步演進,人類的價值觀念也在不斷提升,發展到共產主義社會,人類社會的最高價值理想已經發生改變,也就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部署,目前我國正在不斷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進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構建民主法治、誠信友愛、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和諧社會,這樣既能滿足人類社會對最高價值理想的追求,又能構建起人類價值理想的新范式。“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統籌推進,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科學理念,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進而實現整個社會的全面進步,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而把我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一、需要多元性視域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鮮明特征
馬克思認為,需要產生于主體自身,體現出主體同周圍環境、社會、世界的不可分割性,它表現為人在生存發展過程中對外部世界的依賴性,以及對自身實踐活動的依賴性[1]。人的需要形式多樣且一直處于變化中,這是人類所特有的屬性,并且客觀存在于社會關系中。[2]馬克思指出,無論在何種情況下,人的需要都是從自己出發,這是由人的本性所決定的,但由于他們為了滿足各自的需要而發生相互之間的關系,最終把他們聯系起來,因此具有鮮明的社會屬性[3]。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需要是一種驅動力,或者是一種產生驅動力的內在精神狀態,可以說需要是一種動機力量,這種力量源自于人們內心存在的某種心理不平衡或緊張狀態。[4]通過以上論述,可以歸納出人的需要具有社會性、自然依賴性、發展性等多元化特征。[5]
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其社會屬性,任何人都必須在社會中進行實踐、勞動和生產,需要并不是人與物的關系,而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一旦人離開了社會,脫離了社會關系而孤立存在,就失去了人的社會性。其次,人的需要還具有其自然屬性,人本身來自于動物界,這一事實決定了人類永遠無法完全擺脫獸性,人與動物的差異程度主要體現在擺脫動物獸性的程度,擺脫程度較少則人的獸性體現較多,擺脫程度較多則體現出更多的人性。[6]人作為自然存在物,必然會產生對自然的依賴,人的需要同樣也會對自然具有依賴性。人的需要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并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與需要主體所處的環境有著直接的關系,體現出人的需要的現實性和客觀性。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是生產滿足人們對衣食住行的生存需要,為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如果這些需要都無法得到滿足,人們也就不會具有創造歷史的動機和能力,人類社會也無法發展進步。[7]不僅如此,人的需要的產生和發展具有鮮明的歷史性,當簡單的、粗陋的、低級的需要通過勞動得到滿足之后,人們就會不斷涌現出新的需要,并且呈現出多樣性,導致人的需要的內容、滿足方式、程度也隨著歷史發展而不斷擴大。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擴充新質要素,這不僅是其理論意蘊深化的結果,更是不同階段人的需要不斷發展的結果。當前,我國人民的需要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而逐漸豐富,呈現出全面小康階段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特點,不僅體現了我們黨對人的需要理論的深刻理解,也彰顯出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及“人民至上”的內在要求,體現出其明顯的社會性、客觀性和現實性。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強調,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可以理解為對于生活的無限熱愛,獲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得到穩定而感興趣的就業機會、滿意的收入,接受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舒適優美的居住條件,以及綠水青山的生態環境[8],這些人們對生活和工作的需要都充分體現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運用馬克思需要理論進行深入分析,能夠更加深刻體會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與“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之間緊密的關系。通過馬克思需要特征理論,可以探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鮮明的時代特征,具有社會主義思想性和人民性,保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與“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保持高度一致、協調發展。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統籌推進過程中,重點關注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點工作,彰顯出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處的時代呼喚。人類社會的發展,如果以犧牲自然界為代價,必然會造成人與自然關系的破裂,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空氣污染等問題不斷凸顯,人類社會無法保持可持續發展,人的需要也必然無法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經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共識,只有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共生關系,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不斷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強烈需要,才能最終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因此,“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具有鮮明的生態性和先進性。
隨著科學技術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信息社會對人力資本的要求越來越高,人的需要正在不斷發生變化,通過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五個方面的發展,形成綜合優勢,體現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以及“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發展性和科學性。我們黨順應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尊重人民愿望,逐步形成“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可以看出,從需要的特征深入探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思想意蘊,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總體布局的邏輯特征,不斷深化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二、需要層次性視域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歷史演進
人的需要是其生存和發展的本能,也是人類社會創造財富的驅動力。通過人的需要構建出不同的社會關系,推動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的不斷發展。舊唯物主義需要理論認為,人的本質是單個個體所固有的抽象物,而馬克思并不贊同這種觀點,他認為人的需要在現實性上表現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且在不同的階段會產生不同的需要。[9]他把人的需要按層次劃分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生存需要也稱為“必需的需要”,是指最基本、最低層次的需要,只是為了延續生命而存在,是一切需要的基礎。可以說,人的生存需要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基礎和起點,如果無法得到滿足,那么整個人類社會不可能發展進步。享受需要是人們在現有生存條件下為了有所改善而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馬克思對其合理性給予充分肯定,他指出,人們的享受需要在不同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當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后,原來的享受需要會變成現在的生存需要,現在的享受需要會變成將來的生存需要。發展需要是人們在追求自由和理想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體力和智力等各項能力的需要,此時的勞動已經不是生存的手段,而成為發展的目標,人們希望通過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的不斷提升來拓展和實現自我。
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看,人類社會是一個能夠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機制,它并不是一個堅實的結晶體[10],馬克思也指出,在現實世界中人們會產生不同層次的許多需要,這種需要的層次性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內涵及重要意義。可以說,“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正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完善,真實的反映出人們在不同階段產生的需要。自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需要不斷得到提升,社會逐漸從落后走向進步、從片面走向全面。在十二屆六中全會上首次提出了“總體布局”這一概念,我國的總體布局一直遵循著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尊重人的需要,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演化而來的,從最初的“兩個文明”建設,“三位一體”總體布局,再到“四位一體”總體布局,最后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我國的總體布局前后經歷了三次演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形成四種不同形態的總體布局思想,從中可以看出,每一次的歷史演進過程都是人的需要層次的飛躍,以及實踐探索的接續。[11]
盡管人們的需要具有層次性,但也并非機械性的存在。馬克思的三種需要可能在某個階段并存,但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通常會在生存需要得到滿足后,才會產生更高層次的享受需要,甚至發展需要。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漸進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兩個文明”建設要求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體現了當時人們的工作生活需要由過去的階級斗爭轉變為經濟建設,以及精神文化領域的巨大需要,以此來解決拜金主義、貪污腐敗等社會現象。隨著蘇聯解體和國際形勢的巨大變化,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對黨的執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形成了“三位一體”總體布局,系統闡述了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內涵和關系。20世紀末,盡管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已經在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小康是一種水平較低且不均衡的狀態,城鄉差距大、不正之風蔓延等社會問題日益突出,人們的工作生活需要再次發生變化,要求改變社會中存在的道德失范、誠信迷失等現象,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成為工作重點,并且逐步形成“四位一體”總體布局。21世紀的生態環境污染和資源枯竭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我國在經濟高速發展多年后也必須面對嚴重的生態和資源問題,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刻不容緩的重點工作。因此,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關鍵環節,必須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個環節統籌推進、協同發展。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不斷順應人們的需要和愿望,“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正是尊重生產實踐需要的結果。所以,深入探討與分析“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能夠激發人們不懈努力與奮斗,從而實現人民群眾的需要以及向更高層次的維度轉化,推動我國各個領域的協調發展、與時俱進。
三、需要與生產辯證關系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最新成果
馬克思認為,需要與生產是一種辯證統一的關系,當人們產生某種需要時,才會從事生產勞動,需要對生產勞動具有推動作用,沒有需要就不可能有生產。相反,生產對需要起著決定性作用,生產出的商品經過消費后又會產生出新的需要。具體表現為:需要反映在人的意識當中,形成觀念上需要創造的對象,然后進行生產活動。生產活動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整個環節全部結束,反而會在原有的需要上形成新的需要,借助不斷創新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手段進行更高層次的生產活動,實現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生產的發展,這些正是人的需要。從此角度分析,不難看出人類社會的生產實踐活動和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是“需要-生產-新需要-新生產”,這個運行機制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螺旋上升的過程。換句話說,人的需要通過生產改造社會有機體,是整個社會演變升級的重要推動力。人的需要驅使人們對自然不斷改造,人的需要是整個社會向前發展的關鍵因素。如果人的需要消失或停滯,必然會對社會發展動力起到嚴重的負面影響,導致社會的停滯或退步,甚至使整個社會有機體消失,阻礙歷史的進程。另外,人類社會在不同階段會形成不同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方式,這會嚴重影響人的需要,生產的局限會制約人的需要,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都是由社會生產力和生產方式決定的,對于三種不同的人的需要也是由生產力和生產方式作為尺度來衡量的。[13]生產力和生產方式決定人的需要的內容和水平,高層次的需要只有依賴于先進生產力的方式才能產生。
需要與生產的辯證關系在人類社會演進升級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是整個社會不斷從事生產實踐活動的內驅力。我國早期的經濟建設處于生存需要階段,在此背景下,整個社會的重心都放在經濟建設上,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國民經濟得以快速發展,社會財富迅速集聚,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生產滿足人們需要的同時,也大量地消耗了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但人們的觀念仍然是“先發展后環保”,或者說“先污染后治理”,最終導致了環境惡化和生態失衡。這些慘痛的代價換來的生產滿足了人們的生存需要,也產生了新的需要,即享受需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空氣、水體、土壤等污染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不斷挑戰著人們生活的“承受底線”,甚至由此引發了許多的社會矛盾,對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產生巨大影響。“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科學、辯證地闡述了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實質上闡述了需要與生產之間的辯證關系,即生存需要產生的生產活動導致了資源的枯竭和環境的污染,當生存需要得到滿足后又形成新的享受需要,新的生產要求生產力、生產關系與環保相結合,二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環保成為生產的約束條件,要求生產必須符合自然規律,尊重自然、尊重環境,這正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可以看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發展過程中,體現出我們黨始終以人民群眾的需要為出發點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積極推動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四、個體與社會需要辯證關系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協調發展
馬克思唯物史觀認為,個體必須存在于現實世界中,不能與現實世界分離,因此個體需要也不能與現實世界的社會需要脫離,二者存在辯證統一的關系。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每個獨立的個體共同組成社會整體,每個個體的需要得到滿足,才會實現整個社會的需要,最終使整個社會存在并且發展。同時,社會需要也必須分成不同的個體需要,通過社會的組織運營和協調發展,才能保證個體通過努力實現自身需要,這是由人的社會屬性決定的。脫離社會需要而孤立存在的個體需要是無法滿足和實現的,社會分工合作使個體需要有得以實現的可能。要正確處理個體需要與社會需要的辯證關系,就必須將二者進行有機結合。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既要立足個體需要,也要考慮其社會需要。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都反映出個體需要與社會需要的辯證統一。在經濟建設層面,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經濟結構調整、供給側改革、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等路徑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始終堅持質量第一、注重效率的原則,不斷創造人民的美好生活,實現個體需要,同時通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形成強大的經濟基礎,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從而滿足社會需要,實現個體需要與社會需要的有機結合。在政治建設層面,強調我國的所有權力都屬于勞動人民,帶領人民站起來、富起來,通過推進民主制度調動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并且激發人民的創造力,最大程度地滿足個體需要。同時,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要求構建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人民需要依法辦事,這集中體現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社會需要。在文化建設層面,強調人們樹立科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個人文化修養、家庭倫理道德、企業誠信、社會關愛等方面的建設,不斷提高人們的道德品質、思想覺悟。同時,強調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實現個體需要與社會需要的統一。在社會建設層面,國家只有穩定的發展,人民齊心協力,共同奮斗,才能獲得幸福生活。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必須辦好社會主義教育,積極修訂和完善就業政策,打贏脫貧攻堅戰等工作,才能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在生態文明建設層面,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不斷提升,對美好生活環境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個體需要和社會需要都集中到綠色發展與可持續發展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始終關注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通過保護生態環境,擴大綠化面積,為人們構建美麗的生活工作環境,建設美麗新中國。因此,我們從馬克思個體需要與社會需要的辯證關系分析“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統籌安排,既能夠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個體需要,也能夠順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通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現代化強國建設,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社會需要。
五、結束語
以馬克思需要理論為切入點對“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進行多維解讀,不僅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深刻理解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特點及發展演進過程,而且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了全新的認識,在汲取馬克思需要理論的智慧基礎上,把個體需要與社會需要有機結合成為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藍圖和路線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參考文獻:
[1]姚進忠.福利治理中的需要理論:內涵、類型與滿足路徑[J].學習與實踐,2019(02):90-100.
[2]李德順.“滿足需要”有何錯[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09):134-142.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79.
[4]Thompson, G.Needs,London: Routledge[M].1987:13.
[5]易嵐.需要的主觀性及其調控[J].齊魯學刊,2014(06):71-75.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10.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70.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1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
[11]張琳琳.“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思想演進及其邏輯特征[J].探索,2017(05):89-93.
[1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0.
[1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