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欣
(中國人民銀行 天津分行,天津 300040)
近年來,服務業發展迅猛,據《2019 年世界貿易報告》顯示,服務業創造了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經濟產出,2017-2018 連續兩年增速超過7%,在全球貿易中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隨著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做好國際服務貿易的統計就尤為重要。并且國際服務貿易統計是國際收支平衡表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統計是外匯局國際服務貿易統計的重要數據源。然而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統計采用收付實現制原則,國際收支平衡表采用權責發生制原則;實踐中,服務貿易企業收入境外流轉和基于互聯網、數字技術等的新業態和新交易模式,使得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下數據差異較大,從而帶來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統計可能不足以反映對應企業國際服務貿易進出口全貌,對國際服務貿易統計帶來挑戰。
《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確定了服務貿易的四種模式: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商業存在,自然人流動[1]。針對GATS 的四種模式,國際上主要依據《國際收支和國際投資頭寸手冊》(BPM6)和《國際服務貿易統計手冊》(MSITS2010)兩個手冊進行服務貿易統計。BPM6 的統計方法即BOP 統計,主要對應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和自然人移動三種模式。MSITS2010 則包括了對應服務貿易四種模式的統計方法,特別是提出針對商業存在的外國服務機構統計(FATS)。BOP 統計和FATS 統計互為補充。[2]
我國國際服務貿易目前主要采取BOP 和FATS 相結合的統計方式。外匯局依據BPM6 開展BOP 統計,現行文件《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辦法》等,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和自然人移動三種模式,主要數據來源是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統計。商務部、統計局依據MSITS2010開展統計,現行文件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印發的《國際服務貿易統計監測制度》(商服貿函〔2019〕544 號),服務貿易四種模式均涵蓋,包括服務進出口、內向型和外向型FATS 等情況,數據來源較多。
國際收支平衡表和國際收支間接申報關于流量的記錄時間采取的會計基礎不一致。國際收支平衡表采用的是權責發生制,在經濟價值被創造、轉換、交換、轉移或消失時,記錄流量;而國際收支間接申報統計采用的是收付實現制,是在收到或撥付現金時,記錄流量[3]。不同的服務貿易形態,采取權責發生制記錄和收付實現制記錄的差異程度不盡相同。一次性提供的服務記錄時間容易確定,兩種制度記錄的差異程度較小。連續提供或發生的服務需要連續記錄,記錄時間的確定較為復雜;如果服務在一段時間內提供,會有預付或延付的情況,特別是資金境外存放及流轉,加大了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統計數據的差異程度。實踐中,服務貿易慣用的結算方式復雜多樣:有按工程節點結算,如建設服務等;有按固定時間結算,如計算機及信息服務、管理咨詢及技術服務等;有一次性結算,如研發成果轉讓費用、因公因私旅行費用等。因貿易種類的多樣性和結算方式的復雜性,增加了服務貿易國際收支統計完整性的難度。此外,BPM6 要求在國民賬戶和國際賬戶中采取四式記賬的會計制度記錄交易,以伙伴經濟體采取對稱概念和對稱報告為基礎,我國國際收支統計的不準確將使我國統計與交易對手國的鏡像差異較大,影響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的權威性。
隨著互聯網及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服務貿易新業態和新交易模式不斷涌現,便捷的網絡平臺及移動支付打通服務貿易新渠道,然而逐步脫離傳統交易模式的新業態也給國際收支統計申報帶來更多的挑戰。較傳統交易模式而言,“互聯網+”新業態涉及的交易主體更多、業務范圍更廣、業務模式更復雜,在國際收支申報中申報主體、申報環節、交易性質都發生了較大變化,甚至一些新型的業務模式無法找到對應的交易編碼。特別是第三方支付平臺結算在跨境服務貿易中廣泛應用,通過該模式結算,境內服務貿易企業的銀行賬戶沒有資金跨境情況,而是通過支付機構集中辦理收付匯或軋差結算,再進行集中、還原申報(見圖1)。但是由于支付機構的客戶多且雜、業務范圍較廣、金額零散、筆數眾多,逐筆錄入及核對的工作量巨大,且交易編碼、交易附言多由客戶在平臺自主填報,支付機構難以準確掌握真實的交易背景。此外,申報數據經過服務貿易企業、第三方支付機構、合作銀行到達外匯局,數據傳導路徑較長,還原數據的準確性難以保障[4]。

圖1 通過第三方支付機構跨境收付匯及申報流程
部分業務如境外承包工程,交易主體組織架構復雜、交易模式多樣、交易環節多、交易運作復雜且周期較長。境外承包工程企業多為大型國有企業,根據當地政策及企業管理所需,境外運作可采取項目辦公室、子公司、分支機構等多種工程模式,對外經營方式靈活多樣(境外承包工程業務模式見圖2、圖3),可能分屬貨物貿易項下、服務貿易項下或資本項目項下,情況多變且國際收支申報復雜。監管條線分割,企業和銀行較難掌握,影響貿易總量統計的便捷性和精準度。

圖2 境外承包工程未設立實體業務模式關系圖

圖3 境外承包工程設立實體兩種業務模式關系圖
貨物貿易可以通過貨物流與資金流進行匹配核銷,而服務貿易沒有像海關一樣的第三方權威機構對服務進出口進行采集及統計,暫無可靠第三方數據驗證交易的真實性。{5}在缺乏可參考的第三方數據驗證的情況下,外匯局、銀行缺少便利的核實手段,只能根據企業提供的交易單證進行核查判斷,企業申報隨意性大,國際收支數據準確性及業務合規監管都面臨挑戰。
一是境外外匯賬戶及資金存放境外報告方式不便捷。境外賬戶開戶有條件限制并需登記,由于系統開發限制,目前企業只能通過書面形式進行服務貿易境外賬戶相關情況的報告,缺少對存放境外數據采集和統計的系統。二是法律監管條例適應性不足。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對“未按規定辦理境外存放賬戶核準”“未按規定辦理境外賬戶資金收付”及“境內機構存放賬戶余額超過已核準的存放境外資金規模”三種情況有明確的處罰規定。但該條例最新的修訂時間為2008 年,已過去十余年,經濟金融環境已發生巨大變化;最高罰款金額不超過30 萬元,已經不能適應現在的經濟狀況,不能對違規存放境外及開立境外賬戶起到有力的震懾效應。
建立跨部門信息共享機制,提升服務貿易統計的準確性及權威性。做好頂層政策設計,加強外匯局內部部門間、外匯局與商務等外部部門間信息互聯互通,構建信息共享長效機制。積極搭建數據交互共享平臺,將不同部門采集的數據查漏補缺,利用多源化數據相互校驗,保證數據采集的真實性。一是借助《貿易信貸統計調查制度》。在貨物貿易信貸統計的基礎上,增加服務貿易的部分,利用現有的成熟的政策制度、統計體系、申報系統及測算方式,通過采集統計服務貿易樣本企業的應收/預收款和應付/預付款,估算出整體服務貿易進出口與實際資金收支之間的差異,進一步完善國際收支統計數據源。二是借助《對外金融資產負債及交易統計制度》。隨著非金融企業直接申報工作的不斷推進,已經有大批大型企業納入統計范疇,后續將更多市場權重大的企業進行直接申報。可以通過進一步完善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直申統計制度,直接統計企業國際服務貿易的相關情況。三是借助《收入存放境外登記》政策。做好服務貿易收入存放境外報告系統開發,進一步完善收入存放境外的數據采集和統計工作。四是借助《國際服務貿易統計監測制度》。商務部通過商務部業務系統統一平臺采集企業國際服務貿易活動情況,其中服務進出口情況綜合表數據可與國際收支間接申報統計數據相互校驗補充。此外,商務部對對外承包工程施行備案管理制度,且技術服務進出口等也需將相關數據信息向商務部門備案。加強與商務部門溝通協作,進一步完善國際收支申報統計補充數據源。
一是持續探索服務貿易新業態。建立起對新業態和新交易模式持續探索的長效研究機制,深入系統的研究新業態的發展原理、交易模式、貿易流與資金流的流轉等情況,探索出該類交易數據的記錄、采集和統計方式,完善現行統計框架。二是加強第三方支付機構監管,施行分級管理。通過監測支付機構的業務合規、數據質量、內控管理及系統開發等方面,定期進行評級,根據評級結果,在業務準入、業務規模等方面施行差異化管理,增強監管抓手。三是細化和完善交易編碼。梳理貿易新業態,結合業務實際,根據“成熟一種,補計一種”的原則,先針對規模大、影響大的服務貿易業務設置交易編碼,匹配新業態交易模式,體現新交易特點,提高數據統計精準度。此外,對于規模小、影響小的業務形態,可先采取在交易附言中增加統一規范標識,標注出新型業務類型,進行統計和監測。[6]
一是完善法制建設,提請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依據現行社會環境及經濟情況,修訂《條例》中關于國際收支統計申報、收入存放境外及境外外匯賬戶管理的相關規定,調整處罰金額,達到增強威懾力、規范企業申報行為的目的。二是加強國際收支統計申報宣傳。外匯局、銀行及第三方支付機構形成合力,采取多種手段,有針對性的進行申報政策宣傳。特別是通過高效便捷的互聯網新媒體進行宣傳,保證申報主體知情懂法,增強申報意識,積極主動進行國際收支統計申報,及時向外匯局報告收入存放境外及境外外匯賬戶變動情況。三是豐富申報途徑,增強申報便捷性。除了通過銀行柜臺申報、Asone(企業網頁版),還可以在做好數據安全的基礎上,開發手機APP、微信小程序等多種便捷的申報方式,及時適應當下新形勢,優化申報流程,提升申報便利度。四是將主體申報行為與征信掛鉤。加強對申報個人及申報機構的監管,提升主體自律申報的意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