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廣泳 王煥玲
(佳木斯大學 外國語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從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到黑龍江自貿區的設立,黑龍江與俄羅斯、獨聯體諸國以及中亞多國在各領域合作逐步深化。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在對俄交往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可以通過蘿北、同江、撫遠、饒河等口岸與俄羅斯進行經貿及人文領域的往來。而佳木斯大學是黑龍江省東部地區唯一一所開設俄語專業的綜合性院校,應牢牢抓住“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不斷深化俄語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以期為地區發展輸送更多復合型優秀俄語人才。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使用最多的3 種官方語言是英語、阿拉伯語和俄語[1],大量的涉外活動對俄語人才的需求逐年遞增。黑龍江省雖然毗鄰俄羅斯等國家,但俄語依然作為小語種在高校存在,學生人數少,俄語專業的學生“零起點”占多數。對于學生來講要從基礎學起,增加了學習俄語的難度[2],俄語專業學生在短短的四年時間里具備聽說讀寫譯的能力,任務相當艱巨[3]。俄語專業的學生人數少,生源基礎不好,不利于高校俄語專業的發展及人才供給。
目前,我國大多數普通高校俄語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面臨畢業生專業素質不強與專業就業率不高的問題。實踐教學環節建設薄弱,實習基地建設水平不高,不能有效提高俄語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沿用傳統的課程設置方式,沒有根據新形勢調整課程設置,主動追蹤社會及用人單位對俄語人才需求的偏少,課程設置或教學內容需加快更新。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將與沿線國家進行廣泛合作,僅僅掌握俄語專業知識已經不能滿足合作需求,對俄語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他們不僅要懂俄語,還應掌握基礎的經貿、法律等知識。但是現階段的俄語人才培養中卻存在“會俄語不懂專業,懂專業不會俄語”的問題[5]。高校俄語人才培養方案已不能滿足新時代對俄語人才的需求。高校俄語人才培養不夠注重個性化發展及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教師講授雖然加入一些經貿等方面知識,但也只是流于表面語言的學習,并未有深度探究。
佳木斯大學外國語學院俄語系“俄語+方向”到“俄語+專業”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來源于教學實踐經驗,得到了良好的社會評價。“俄語+方向”貫穿了19 屆畢業生的全過程,至2013 年,累計培養畢業生一千余名。“俄語+方向”使用漢語授課,學時比例僅占總課時的1/10,這在當時純語言教學年代占有很大的優勢,但逐漸顯現出滿足不了當代一專多能的用人需求。為了適應“一帶一路”背景下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變化,經過反復的調查—研究—論證—總結,制定出“俄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
佳木斯大學外國語學院俄語專業堅持“知識、能力、素養三位一體”的理念,以“厚語言功底、寬行業知識、高人文素質、強創新創業能力”為培養目標,以適應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優化人才培養結構,通過教學內容的調整、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更新,重構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從而把學生培養為具有國際視野,全局意識,兼具創新創業能力、思辨能力和管理能力,既精通外語,又具備一定行業能力的高素質、復合應用型俄語人才。實現從知識、能力到素養全方位培養俄語人才。俄語專業在授課模式、核心課程、畢業要求、學制與學位方面秉承新的發展理念,采用“俄語+專業”及院際間專業集群的培養模式,實現上述培養目標,不斷探索出一條新形勢下高校俄語專業適應經濟社會大發展需求,實施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路。
1.俄語教學過程中采用目標任務式教學法
外語能力是在課堂教師傳授中和學生不斷訓練中習得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目標式教學法,“精講多練、講一練三”,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其運用能力為中心。徹底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填鴨式”教學模式,為學生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相互交流的教學環境[7]。課前教師設定目標及任務,并通過智慧樹平臺發布;學生根據目標和任務,主動去探詢、獲取知識。學生在理解語言材料和掌握語言基礎知識基礎上,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各個環節。教師在課堂上使用多媒體打造較為真實的學習環境,將學生帶入俄語的語言環境,體會講俄語的樂趣。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俄語思維及語言表達能力,專業老師還經常采取機械操練、情景劇、專題討論、熱門話題研討等方式,取得良好效果,也激發了學生對俄語的熱愛,便于學生更好地獲取知識。
2.搭建“互聯網”俄語學習平臺
利用智慧樹等平臺,發布學習任務及資源,包括導學任務、PPT、異步SPOC 視頻、自錄補充視頻、課前測試、布置作業、課后進階測試、上傳相關文獻及資料等信息,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并在智慧樹班群及問答區域或QQ 群進行生生、師生互動,及時答疑解惑,掌握學生學習動態。學生也有效利用碎片化時間,不斷學習、汲取、補充知識,提高能力。
為了培養出能夠勝任外事、商貿、旅游等領域的復合型俄語人才,按照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相關要求,從2012 年開始,佳木斯大學俄語專業本科課程設置分為三大模塊:語言技能系列課程、經貿系列課程、文化與旅游系列課程。其中,語言技能系列課程主要圍繞聽、說、讀、寫、譯等基本技能為核心,開設基礎俄語、俄語語法、俄語口譯、俄語泛讀、俄語聽力等,著重培養扎實的語言實踐能力;經貿系列課程包含經貿俄語、商務寫作、俄語經貿文章選讀等,以培養經貿領域的人才為目標;文化與旅游系列課程包括旅游俄語、導游實務(俄語)、俄羅斯風情等,以培養既通曉俄語又熟知當地風俗文化的旅游人才為目標。相關專業知識特色課程還包括進出口報關實務、國際貿易實務、跨境電子商務、中國對外貿易概論、旅游資源學、俄羅斯文化之旅地方導游基礎知識等課程,以突出培養“俄語+專業”的復合型外語人才。另外學院計劃2021 年增設俄語對外漢語專業,鼓勵學生用俄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文化。
在認知語言學和語用學理論指導下,以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自我行為能力、鑒賞能力、思辨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目標,充分利用建筑面積為2500 多平方米的外國語言文化實訓基地等教學設施。從2014年開始,在每個夏季學期安排四周的實踐教學任務。通過開展俄語演講大賽、詩歌朗誦大賽、口譯大賽等俄語實踐類活動,以及參與學院組織的“外國語言文化藝術節”、“外國美食文化節”、“外語實踐活動匯報展演”等實踐教學成果展示活動,在提高俄語運用能力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組織策劃能力、溝通協調能力。
佳木斯大學俄語專業現有專任教師14 人,其中教授3 人,外籍專家2 人,博士2 人,中俄人文合作和上海合作組織教育合作俄語翻譯中心特聘專家1 人,10位教師具有國外留學、訪學、工作的經歷。俄語師資隊伍建設:一是利用綜合性大學資源,采取校內漢語專業課程培訓和派出培訓專業俄語課程相結合的方法,培訓俄語教師用俄語講授專業方向課的能力。二是引進留學歸來的專業課師資,實現“專業方向課”的雙語教學。三是加強與企業的溝通和交流,充分利用校企聯合指導實習實訓的契機,引導教師關注行業和企業的發展動態,對教師進行行業培訓,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更新知識體系,提升實踐技能和實訓教學水平,從而組建復合型俄語教學科研團隊。
近年來,佳木斯大學俄語專業在“俄語+專業”教學理念指導下,學生在精通俄語的同時,又熟悉相關專業知識,綜合能力有所提升。俄語復合型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垂青,就業率一直保持在80%左右。打破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復合型專業人才的培養,是“一帶一路”新形勢下俄語專業人才培育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