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炳好
周鐵軍
在我國新型城鎮化高速推進的關鍵時期,老場鎮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國對于此類擁有豐富文化遺產的老場鎮空間一般歸類到歷史街區保護之中。一方面其作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內涵值得我們關注與重視;另一方面歷史街區由于其地理位置及其生活設施、物質條件等的落后也逐漸被人們所拋棄或者重建為現代建筑用地。雖然近年來政府開始逐漸重視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更新,但是往往都是“徒有其表”或者改造為拋棄其傳統內涵與原真性的以利益至上的旅游服務街區。
傳統歷史街區所傳達的文化特質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基因作為歷史街區的一個傳承載體,是其精神性的表達。以文化視角出發來對其進行更新是一種更具合理性、更符合人們生活習俗的方式。并且許多更新是從經驗主義出發,缺少對于地域特色的考慮也缺少量化數據支撐,往往造成更新后千篇一律,效果不佳。
國內于20世紀80年代展開相關研究,從歷史文化名城整體性保護細分到對歷史街區的更新保護。因而對于傳統歷史街區空間的更新理論研究已非常豐富,吳良鏞教授針對舊城空間改造提出了“有機更新”理論[1];阮儀三教授通過一系列對于歷史街區的調研總結出我國歷史街區保護更新的幾種模式,如福州“三坊七巷”模式、桐鄉“烏鎮”模式等,并強調深入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2-3];張松教授在《歷史城市保護學導論》中通過分析國內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理論與案例,結合中國歷史城市保護,強調整體性保護及其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4]。總體來說對于此類歷史街區空間的保護更新理論研究已經很完善,但多是從定性角度出發,缺乏與數據量化的結合,因此希望借助空間句法量化研究來補充這方面的不足。
固驛鎮作為川劇之鄉,是邛崍市發展中重要的樞紐城鎮,距離成都市與邛崍城區都在一小時范圍內。邛崍市作為四川文化名城,自古以來在其地區便有“一平二固三夾關”的說法。其擁有良好的地理位置與豐富的文化背景,但作為其特色的文化元素卻未能很好地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固驛鎮自古便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如川劇文化、孝仁文化、邛窯文化、美食文化等。固驛鎮作為川劇的發源地同時也是“戲圣”康芷林的故里,其擁有良好的人民群眾基礎與深厚的川劇文化底蘊。并在2014年成功申報四川省“群眾性川劇藝術之鄉”,擁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美稱。川劇文化是其內在的精神象征,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場鎮的建筑風格。

表1 固驛鎮老場鎮Depthmap模型空間參數值

圖1 固驛鎮老場鎮衛星圖

圖2 老場鎮圖底肌理及現存文化空間示意
川劇名角康芷林將固驛鎮川劇文化在民國時期帶入高速發展期。而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十多年,川劇在黨政府的領導下通過推陳出新走向繁榮,達到了發展的鼎盛期[5]。在這個時期也出現了大量的戲臺與戲班。但隨著改革開放之后,青壯年人口的流失與場鎮經濟水平發展較緩等多方因素,川劇文化的傳承走向衰落,文化傳播場所也逐漸消失。
(1)場鎮形態
固驛鎮主要分為新老場鎮,新場鎮多為新建現代化建筑,早已失去了原有歷史街區的特色與文化。而老場鎮整體形態保留較為完好,肌理完整且層次豐富(圖1~2)。場鎮東西向長330m,南北向長620m,為典型的成都平原地貌,整體地勢平緩。場鎮布局呈線性分布,以魚市街和下河街兩條道路為主軸,呈現“丁”字形布局,局部“豐”字型道路貫穿各戶人家。老街屋后為各家田地,田陌民居交錯相融。沿街建筑布局緊湊,緊密相連,是在滿足日常生產生活所需與建筑材料等綜合因素考慮下最巧妙布置的建筑格局。而不沿街的民居則擁有小巷與街道相連,既保障了便利性也擁有了良好的私密性。組群內建筑空間有機排列,呈現自然生長的有序布局。
(2)建筑組群
街道層次豐富,鱗次櫛比的建筑群圍合出的街道空間讓人有一種內與外的感受的互換,如同延伸出的庭院。檐下空間讓街道有了灰空間的巧妙過渡。街道的平面形式多為曲率逐漸緩慢變化的曲線,游走于街道之中能夠帶給人巨大的想象空間,此情景并非一眼望穿而是如同畫卷展開一般逐漸將建筑空間一一呈現在眼前。
在街巷的交界處往往都比較開敞,并且由于其位置的便利性逐漸形成了整個場鎮的核心節點空間。人們往往聚集于此進行交流、休憩等。這樣的節點空間是塑造街區集體記憶力與凝聚力的重要公共空間。建筑為傳統川西建筑特色,挑檐錯落有致,形成獨特的風格韻味與律動性。部分建筑因年久失修和保護不當,致使局部破敗與殘缺。建筑群落空間仍保持良好,肌理完整豐富,呈現一片民居群落瓦屋櫛比景象。
(1)文化的多重割裂
文化是歷史客觀產生,在生產生活中創造傳承,是在適應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中逐漸形成的[6]。川劇作為場鎮內最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這類文化的保護是對小鎮文化精神的一種延續與象征。固驛鎮雖作為川劇之鄉,但在近些年隨著人口的流失、經濟的沒落及其外來文化的巨大沖擊,導致川劇文化逐漸沒落。文化的割裂主要體現在:①文化本身與文化主體(人)的割裂。調研中發現川劇文化正逐漸被居民所遺忘。②文化本身受到外來文化影響下的涵化。③文化自身與文化的載體即物質空間的割裂。傳統川劇表演空間的消失與場所功能的被置換。
(2)活力的缺乏導致失落空間的產生
因為經濟發展的需求及其地域劣勢,許多青壯年勞動力均外出工作,目前留在老場鎮的多為老人和兒童,社會活力明顯不足。老齡化和空心化成為當前老場鎮所面臨的最嚴重的社會問題。也間接導致了許多建筑得不到良好的修繕。場鎮雖然整體的建筑肌理保存較為完整,但是許多建筑缺乏資金與專業指導下的修繕,導致其逐漸破敗。而這一系列的問題根源來自于當前老場鎮經濟的欠發達,而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在于通過建筑空間的修繕來為經濟文化提供物質基礎,進而打造特色文化產業,推動經濟發展,重新恢復場鎮活力。
(3)歷史風貌的保護不利
在城鎮化進程中,固驛鎮盲目追求經濟效應導致對傳統風貌的保護不利。在老場鎮邊緣區域許多傳統的老建筑被直接暴力拆除,建立了新的農村住宅社區,失去了當地孕育的歷史風貌特征。而在此前非常流行的茶館建筑也漸漸消失,街道上門可羅雀,昔日繁華的川劇之鄉逐漸落寞。
川劇文化的振興需要文化空間的創造,有了基礎的物質空間才有利于文化的傳承與推廣。以點帶面,帶動川劇文化的振興。“微更新”是摒棄大規模城市改造后,采取的以漸進式、小規模的更新實現空間復興的策略[7]。主張用中小規模的、包容多種功能的、逐步的改造取代大規模的、單一功能的、迅速的改造[8]。受制于經濟條件基礎與場地限制,進行小范圍的多層次的微更新為更合適的改造策略,也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街區空間組構與整體布局,防止過度化開發與同質化,更有利于借助川劇文化基因打造本土特色。
微更新模式應當符合如下基本原則。整體性原則——應當自上而下地整體性參與場鎮的更新,多方共建共享。適度引導——更新應循序漸進,在政府與專業團隊指導下先進行部分建筑空間的微更新。量化——應該提倡將量化標準加入其中,從理性與經驗兩方面對場鎮進行更精確的更新。文化重構與原真性——傳統的川劇文化及其建筑應在保留原真性基礎上具有時代性。
傳統老場鎮空間之中具有文化屬性的公共空間正逐漸消失。但是對于目前中國大多數失去活力的老場鎮來說,也沒有辦法拿出太多的資金來修建大規模的公共文化空間,如博物館、書院、劇院等。因此我們應當將建設的重心放在復合型公共文化空間的針灸式微更新介入。
文化空間是民間傳統文化活動的集中地域,具有時間性和實體性,是時間或空間維度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發生的載體[9-10]。所以對于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的先決要素之一便是對于文化空間的重塑,構建起文化空間為出發點的老場鎮更新框架。川劇文化之所以早前在居民文化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正是因為有了茶館、戲樓的存在,其作為民眾重要的交流和娛樂的公共空間。而在現狀中正是此類場所的消亡,導致文化的傳承缺乏了介質平臺。所以當前重點便是重新設立如茶館和戲樓一般的物質空間。這類文化公共空間的選點設置便需要數據量化與理論經驗相結合。
空間句法是一種通過對包括建筑、城市甚至景觀在內的人居空間結構的量化描述來研究空間組織與人類社會之間關系的理論方法[11]。自Bill Hillier提出后,便在國內外完成了許多成功的案例操作,逐漸形成一套完善且操作性強的理論。本文針對老場鎮出現的問題,采用空間句法分析軟件Depthmap中的軸線法來對整個場所進行量化分析,再結合歷史文化、調研情況等定性的指標進行綜合分析。軸線圖分析是用軸線抽象表達分析出空間之間的拓撲關系,并計算集成度、可理解度、協同度等,為文化空間微更新提供量化標準。量化結果以數據值(表1)與軸線圖顏色變化呈現,顏色色相色溫變化來表達數值變量。由藍色到紅色,顏色逐漸變暖,數值也逐漸增大。擬通過分析結果尋找到適合針灸式微更新更準確的點位,有利于借助文化空間振興川劇文化。
集成度反映的是系統中某一空間節點與其他空間聚集或離散的程度,集成度最高的空間節點即為空間系統的核心,是人流集中,使用度高的空間單元[12]。其值經Depthmap計算得出并用來決定文化選點。
全局集成度從分析結果(圖3)中可以看出,在魚市街與下河街兩條主軸交接處的軸線集成度較高。說明其可達性強,利于人員往來。而下河街末端與濱河路交界區域其全局集成度較低,相對來說可達性較弱。實際調研中也表現出魚市街與下河街交接路口人氣較旺,河岸地區十分冷清的景象。因此文化空間的選點應集中于全局集成度較高,可達性較強的地方。
局部集成度(圖4)表示節點與其緊密相連的n個拓撲單位內的節點之間的關聯度。數值較高地區的顯著特點便是附近街道密度明顯大于平均水平,場鎮局部集成度較高地區都集中在西北眾多道路交錯之地。而此區域為老場鎮車行交通最為繁華便利之處,沿街商鋪繁多,但是缺少公共空間。該區域應當增加公共空間局部點綴文化空間,增強民居建筑與其他公共空間之間的聯系,提升文化空間品質。

圖3 固驛鎮老場鎮全局集成度

圖4 固驛鎮老場鎮局部集成度

圖5 固驛鎮老場鎮可理解度

圖6 固驛鎮老場鎮協同度
可理解度是描述軸線圖模型中連接度和集成度之間的相關量[13],讓人理解空間的可識別性。表示人們通過對于局部空間結構的理解產生對全局結構的認識的程度,也間接反映出空間結構的復雜性。用兩個變量線性回歸分析的擬合度R2表示可理解度,數值越高越易從局部空間認知到全局空間結構。從分析結果顯示老場鎮的可理解度相關系數R2=0.296(圖5)。當值<0.5時表示擬合度較低,空間的可識別性較弱,即很難通過局部空間理解全局空間。這與老場鎮山水自然的自由式布局有極大的關聯,空間結構自明性不強。軸線的核心高密度區為西北部分,其未能較好地融入整個街道空間體系之中。場鎮內道路并不算錯綜復雜,但其可達性與可視性因布局而受到巨大影響,人員對于整體空間的把握與感知能力下降。
因此場鎮的更新之中應當充分考慮游客的體驗性,形成流暢完善的游覽動線。以針灸式微更新的文化建筑為基本點位,通過點與點之間的串聯,街巷作為串聯介質,保證游客沉浸于文化動線之中,而不至于產生迷茫無措感。利用好空間結構的低可理解度能夠讓參與者對未知空間感到好奇而做到移步異景,根據文化特色營造好每個節點的空間氛圍。
協同度即局部集成度與全局集成度之間相關性的表達[14]。數值越大,說明局部結構的中心亦是整體結構的中心,反之亦然。在Depthmap散點分析圖中散點越分散,協同指數值R2越低,則空間結構中易存在人流分界面,能有效地將人流區分開以適應不同的行為需求。
公共空間領域性的創造能加強人的交往,創造人在空間中的歸屬感和主控性[15],而創造具有領域性的交往場所需要公共空間具有一定的人流界面,從而提高公共空間的使用效率[16]。老場鎮軸線分析中協同系數R2為0.46,協同度較低(圖6)。即空間體系易形成人流分界面,老場鎮內的原住民的日常公共交流將不易被外來游客打擾,兩種人群主要活動空間也很難交叉干擾。
調研中也發現居民的生活場景集中在西側大橋街區域,即局部集成度較高地區。而全局集成度較高地區則出現在魚市街與下河街交接處,因此將全局集成度較高區域建設更新為主要服務于外來游客的文化展示與公共服務的空間核心。低協同度將老場鎮核心空間與西側組團形成人流分界,創造更好的合理分區,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時將川劇文化更好地展示給游客。
結合上述空間句法量化結果與針灸式微更新原則,以復興川劇文化為目的的空間更新操作措施如下:①對于文化空間的重塑應該集中在全局集成度較高,可達性高的區域,利于文化的傳播,提高相應的經濟效應。而復合型公共空間應設在全局集成度與局部集成度雙高區域。②構建空間組構的人流分界面。將展示型公共文化空間與服務于居民日常生活的空間進行分隔,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同時也存在聯系性,讓兩者不會有太多交叉干擾。③注重文化“點”的建設,在政府的支撐下進行部分示范點的建設,為其他建設點提供借鑒。通過點與點的串聯,打造文化特色街巷,讓游客有連續串聯游覽體驗。通過文化空間的營造,傳承原住民的集體記憶,因地制宜。整體建筑更新應注重文化形態與旅游需求的結合,打造川劇藝術特色場鎮;同時把握好度,莫本末倒置;限制無序的擴建,保持老場鎮原有肌理。
通過對于物質空間的更新來帶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打造符合地域特色的文化空間、如茶館、戲樓等。通過空間句法的量化計算更加精確地找到適合構建文化空間的點位,通過點與點之間的聯系,借助街巷的引導與營造,讓老場鎮煥發新的活力。在建設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到原住民與游客之間的需求差異,在量化結果與以前案例經驗支撐下共同思考定義更新策略。從定性與定量兩方面同時著手,讓更新策略更有理可據。
因數據及其時間、能力限制,本文基于空間句法與文化視角下對于老場鎮微更新的探討更多局限于整體空間結構與局部試點的建構策略,缺乏對整個更新過程的關注。更加完善的做法應當是更新過程中再進行系統的田野調查法并不停總結分析,最終與前期理論與量化分析結果進行比對,進一步探討老場鎮的空間更新策略。
資料來源:
圖1:源自Google Earth,作者改繪;
文中其余圖表均為作者自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