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涵
馬思聰
隨著國際創意產業興起并發展,許多城市開始將創意產業納入其經濟發展規劃戰略中來,我國上海及北京地區分別于2005—2006年間實現首批認定多個創意產業集聚區,同時國內多地也將創意產業列為城市發展的重點產業,掀起了創意產業園建設的熱潮[1]。其中部分城市當前處于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時期,許多工業遺存因為無法繼續生產被廢棄,于是將工業遺存改造為創意產業園區成為了一種新的城市發展方式。由于公共文化設施應結合創意產業園中的工業遺存現狀采用不同的設計方法,本文研究公共文化設施的設計方法在促進工業遺存轉型為創意產業園區過程中的作用及意義。
21世紀以來,國內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導致土地稀缺,傳統工業城市以轉變土地功能的方式來緩解城市用地緊張的問題,在土地“退二進三”的過程中,城市用地的分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而由國家認定的262個資源型城市均系長期以工業企業作為其發展的主要業態,于城市產業布局下占絕對比例,而長期利用資源維系其業態生長及發展,隨著資源的衰竭,主導產業由傳統工業轉變為其他行業,城市化的問題使大量工廠外遷,舊工業區也隨之衰落。城市結構的巨大改變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而保護與再利用工業遺存對于改善工業用地環境,提升居民物質生活水平及創造新時期城市經濟效益。

圖1 “最后的購物”雕塑

圖2 “通風塔的墻壁”雕塑

圖3 鐵橋峽谷博物館

圖4 魯爾工業區公共設施

圖5 馬爾默創意集市雕塑
在歐美地區,人們對于工業旅游的理解一般是從文化遺產的視角來看待,因此其一直被認為是文化遺產旅游的一部分[3],在被廢棄的工業舊址上對原有廠房及設施進行保護與再利用設計,形成獨特的文化旅游方式并能推動工業文明的傳播。基于工業遺存在自然環境條件下的適宜發展,進而將工業旅游作為工業遺產保護工作中的積極因素,尋求文化軟實力方面的再度突破。
公共文化設施的設立對于提升受眾人群的綜合生活品質具有重要意義,其不僅僅表現于對物質生活水平的直接改善,亦富有對精神文化需要的提升。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中,人們需要這些設施來平復躁動不安的心,這些設施也是吸引人們注意,展現工業創意產業園區魅力的地方。綜合而言,首先是提升園區文化,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有助于保留城市的工業文明,合理利用這些歷史符號可以提升整個園區的文化品位[4]。其次是創造經濟價值,公共文化設施所蘊含的文化特色吸引著各地游客,從而刺激相關產業發展,產生經濟價值。還有就是增強市民的心理認同感,當地居民很多與廠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公共文化設施會讓他們重溫城市歷史,產生歸屬感。
公共文化設施作為城市形態的重要組成元素,既是展示與組織藝術活動的公益機構和商業場地,同時也是人們組織文化活動以及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5]。因此,采用適宜的公共文化設施設計方法顯得尤為重要。而工業創意產業園區中的公共文化設施的設計則應該是根據不同產業園區文化氛圍并結合當地工業遺存進行改造整合的設計方法。
工業遺存作為反映城市發展的一部分,在關于如何對其進行保護與再利用方面一直都是國內外關注與議論的重點。
綜合國內外對于工業旅游的開發方式,以及不同遺產地所具有的不同性質,大致可以分為主題性博物館模式、公共游憩空間模式、綜合開發模式、創意產業園區模式、區域一體化模式五種[6]。其中創意產業園區模式更適合于擁有大量建筑的舊工業建筑群,在保護與再利用設計中以創新與藝術為核心,區別于其他模式,為工業遺存賦予新的文化內涵以及注入新的活力,逐漸成為工業旅游開發中的一種重要模式。

圖6 798藝術區雕塑

圖7 數字媒體城

圖8 展廳室外
然而作為歷史遺留的產物,創意產業園區本身的文化性以及空間實用性已經很難滿足現階段人們的需求,因此公共設施作為園區改造與再利用的設計規劃中極具文化特色的組成部分,其存在的最大意義在于緩解現代人對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不同需求的矛盾,從引導、使用、審美等功能出發,體現創意產業園區的文化特點。
不同于以功能為主的城市公共設施,園區的公共設施以其設計所具有的藝術性為特點。在創意產業園區的發展過程中,將藝術引入公共設計領域一直都是關注的重點。以東京“FARET立川”為例,作為日本東京市衛星城市之一的立川市,二戰時期一直被作為軍事基地使用,導致其有著大量的工業遺存[7]。1977年,完成使命的立川市開始尋求轉型,在完成了商業引進等基本的產業園改造措施后,公共設施的改造與再利用成為當時設計的重點。由于立川當地并沒有自己鮮明的文化特色,同時為了使設計不拘泥于傳統方式,公共設施的改造由36個國家的92名設計師完成,總共109件藝術作品[8],包含各式公共文化設施類型,包括很多在功能上無法規避但又不夠美觀的地方。這其中的很多藝術作品是在原有設施上進行改造設計的,如新加坡設計師唐大霧所設計的作品“最后的購物”是在4.5m高的通氣孔上制作了一個巨大的購物籃,按壓與觸碰可以感受到吹出的熱氣(圖1),既有現代文化的特色,又符合FARET立川的理念:把功能變成藝術。日本藝術家宮島達男所設計的作品“通風塔的墻壁”,數字在極具工業風格的面板上按照一定的頻率發生著變化(圖2)。
“FARET立川”的建設打破了傳統創意產業園將藝術與文化局限于一處的方式,將城市與園區融為一體,這得益于對公共設施的改造設計,將藝術文化與實際功能結合,既表達了設計者的思想又沒有強行介入其中,不會與市民和游客產生距離感。
城市為創意產業園區的建設創造條件而園區所衍生出的諸多相關產業則對于城市的經濟發展產生刺激作用。“FARET立川”開幕當天,各地的游客涌入立川車站,而立川也自此變成了東京人的居住圣地之一。
創意產業是一種在全球消費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新行業。目前,世界發達國家生產總值中80%以上來自于服務業,而這其中以創新創業為基礎的創意產業占了很大比重并逐步發展成為發達國家的主導產業[9]。創意產業園區的建設由此興起。就當今國內發展現狀來講,自2004年創意產業發展論壇之始,對于創意產業的熱情達到了新的高度,不同類型創意產業園區的建設成為許多城市發展經濟的新思路。
然而不同于傳統產業園,創意產業園區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需要承擔傳播文化的責任,而文化氛圍反過來也可以促進園區的經濟發展。園區文化氛圍的營造則主要依靠其中的各種公共文化設施,不同類型的文化設施所營造的文化氛圍也不同。
(1)地域文化氛圍
部分創意產業園由于其所處城市的歷史或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這些園區的建設便是為了保留與傳播當地所特有的地域文化,為了營造這種獨特的文化氛圍,在設計園區內公共文化設施的時候會將當地的歷史文化以及城市特色融入其中。例如,作為早期工業革命重要發源地之一的英國鐵橋峽谷,園區的建立便是為了保存當地的工業遺存以及傳播工業文化。因而在具體的改造設計工作中,針對基地內廢棄的工業設施,按照各自不同用途改建為10座不同主題的博物館,通過博物館這一類的公共文化設施來營造園區的文化氛圍(圖3)。而同樣是營造工業文化氛圍的德國魯爾工業區則稍有不同,除了魯爾區博物館,園區內大部分地方如埃森、杜伊斯堡等則是將廠區原有的鐵軌、管道、齒輪等稍作翻新改造,作為園區公共文化設施營造工業文化氛圍(圖4)。除了室外,室內公共文化設施的設計同樣能結合當地文化特色營造地域文化氛圍。在由馬爾默中央車站改造而成的創意集市中,一個懸掛在空中的章魚雕塑格外引人注目,馬爾默作為港口城市以漁業聞名,而園區內類似這樣的雕塑則很好地反映了馬爾默的文化(圖5)。
(2)藝術文化氛圍
除了地域文化,藝術氛圍的營造也是很多創意產業園區建設時的重點。因此在設計此類公共文化設施的時候會將不同年代,不同風格的藝術形式融入其中。如北京798藝術區,園區以當代藝術為核心文化概念,在設計文化墻上的標語以及雕塑時都充滿了當代藝術的氣息(圖6)。而位于英國三分之一以上設計機構所在地倫敦的克勒肯維爾藝術區則是以新興的先鋒藝術為主,在公共設施的設計上通過鮮艷的色彩以及前衛的造型來營造先鋒藝術的文化氛圍。
(3)科技文化氛圍
還有一些園區主要的建設理念為科技創新,這類創意產業園大多依附于高新技術區,高校與企業云集,適宜將科技與文化結合。為了營造這種文化氛圍,園區內公共文化設施的設計會更加現代化同時充滿科技感。以韓國數字媒體城與新加坡緯一生命科學園為例,數字媒體城的產業構架以傳媒和電子信息產業為主,為凸顯園區的產業特性,在設計時通過獨特的光影效果處理營造具有科技感與未來感的文化氛圍(圖7)。而新加坡各大生物醫藥研究機構所在的緯一生命科學園則是通過高質量的植物景觀規劃和相關雕塑營造以生物科技為核心理念的文化氛圍。

圖9 展廳室內

圖10 齒輪雕塑
黃石長期以礦冶生產作為核心產業,在全國工業文化發展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由工業遺存改造為創意產業園區的過程中公共文化設施設計的首要目的便是保留與傳播當地的工業特色,營造地域文化氛圍。同時為了吸引外來游客以及年輕群體,也需要通過設計來營造藝術文化氛圍。
本文以黃石神牛拖拉機廠的改造設計為例,其前身為湖北省拖拉機廠,是湖北省最早的幾個工廠之一,廠區大部分已廢棄多時。由于廠房數量眾多且整體結構完整,且廠區能夠反映黃石的傳統工業文化,該工業遺存最適合的保護更新模式便是改造為工業創意產業園,在這個過程中筆者參與了部分設計。
為了引起當地居民對廠區的情感共鳴,同時也讓外來游客更加了解廠區的歷史與文化,我們決定將原有的食堂改建為公共的歷史展廳。由于整體風格與園區內廠房差異較大,我們將外墻面設計成與廠房類似的紅磚墻并對門窗的形制做了修改,同時增加了屬于廠區建成時代的壁燈以營造年代感(圖8)。而建筑內部的設計則是在保留其原有的工業風格墻面的同時增加木質材質以增強游客在參觀時的親切感,在與展覽相關的展示設施以及輔助設施的使用上則是以工業風格為主以營造工業文化氛圍(圖9)。
除了展廳,園區內還留存著許多早已廢棄的生產設備,我們決定將這些設施通過簡單的翻新直接作為園區內的公共文化設施使用,例如由齒輪組成的工業雕塑(圖10)。
工業創意產業園是產業園中的一個特殊的類型,他們是城市工業遺存保護與再利用的衍生品,具有特殊的文化內涵,然而因其地域和性質不同,所傳遞的文化也不盡相同。因此,工業創意產業園內公共文化設施不能以通用的方法來設計,而是需要結合園區文化氛圍以及當前工業遺存改造利用的方法。這些設計最終的目的則是幫助工業創意產業園創造價值、保存文脈、傳播文化。
資料來源:
圖1~2:https://www. thepaper. cn/newsDetail_forward_1385827;
圖3~4:https://www. quanjing. com/;
圖5:https://www. archdaily. cn/cn;
圖6:https://www. quanjing. com/;
圖7:http://www. xinhuanet. com/world/2018-09/06/c_129948245. htm;
圖8~10:作者自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