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河
饒祖浩
胡嘉茵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構想至今,全國各地美麗鄉村規劃建設也已碩果累累。而美麗鄉村的建設不應只聚焦于鄉村景觀設計,還應探討村落空間與美麗鄉村之間的關系。村落公共空間作為村民集體活動生產的主要場所,是村落中的重要空間。村落公共空間雖形式多樣,但其本質特征之一是村內人們可以自由出入和各種交流的公共場所,如寺廟、廣場、祠堂、禮堂,甚至小河邊、田地里、大樹下等[1]。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私人活動不斷興起,而村落公共空間不再具有往時的活力,其空間也逐漸被廢棄毀壞,影響著村落整體風貌。因此村落公共空間的活化研究不僅將衰敗的村落公共空間再次激活利用,對自身美麗鄉村的建設也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圖1 村內文化廣場

圖2 同和村五處公共空間分布位置圖

圖3 同和村項目規劃設計構思

圖4 同和村項目方案設計總圖

圖5 五和二社舊址現狀
同和村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大澤鎮的東面,東南角連接同和村大道。同和村地處圭峰山腳,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村內現有新會區不可移動文物五和二社舊址和周漢華試驗梯田、村內文化廣場(圖1)這三處重要的村內公共空間。項目委托方響應國家美麗鄉村建設的要求,計劃在同和村村內兩處用地上為村民設計建造村委禮堂和風情街,以此重新激活原有的兩處公共場所。地塊一位于村內文化廣場東側的禮堂舊址,現有一棟已廢棄的舊廠房倉庫,地塊面積約561m2;地塊二位于村內文化廣場北側,內有自建民房五棟,地塊面積約386m2(圖2)。通過對兩處公共空間設計改造以達到活化村內廢棄公共空間的目的,推動同和村美麗鄉村更高層次的建設。
鄉村聚落在布局上最明顯特征就是與周邊自然環境緊密結合[2]。村落的自然環境是“自然財富”,美麗鄉村規劃應尊重自然環境和風俗風貌。在公共空間活化設計的過程中,切不可為追求經濟效益或視覺效果而對村落進行肆意改建,應充分考慮場地原有環境特點,注重對當地生態環境和人文風貌的保護,保留鄉村原有的肌理和結構,這樣的活化設計才是可持續發展的[3]。
村落中往往存在多個重要的公共空間,如河岸、祠堂、戲臺和農作地等等,彼此之間的距離或近或遠,而它們之間并沒有因此而相互隔絕。因而在美麗鄉村規劃設計中,應注重保持鄉村環境的整體性,這包含了整體與局部環境的連續性以及人的行為活動與空間環境之間的協調性。而在此背景之下的村落公共空間活化設計更要統籌兼顧地處理好節點之間的關系,將其組織成一個有機整體,確保村落的節點空間能共同體現出村落文化特色[3]。
村民是村落生活的主體人群,聚焦村民訴求,是公共空間活化設計中“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美麗鄉村建設除了保障村民的基本物質需求,還追求保障村民更高層面的精神需求[4]。國內目前農村的環境質量水平參差不齊,水平較低的地區往往存在生活垃圾積存、養殖業排放污染、交通條件不便等問題,這些都直接影響著村民的日常活動和身心健康,因此在活化設計中遇到此類問題應首要將其解決。聚焦村民訴求,還應關注村民之間的差異,根據不同類型的訴求,對活化策略進行合理的取舍、調整。
我國有著數量龐大且各具特色的鄉村聚落。若在活化設計中盲目地引入了外來文化和城市文明,便會沖淡甚至毀滅了原有的地域文化特色。而丟失了文化的“美麗鄉村”其本質也違背了美麗鄉村建設的初衷[5]。村落公共空間的活化設計要深入調研和挖掘村落的本土文化,明確村落特色,設計則以村落特色為主題展開。將村落本土文化與村落公共空間的活化設計相結合,這便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此外,村落本土文化也常常經由村落內部的傳統民俗活動而得以傳承下去,這是值得發揚的。更進一步的要求則是注重本土文化的對外宣傳,讓自身文化得以向外傳播。

圖6 建筑形式、材料元素的運用

圖7 同和村項目地塊二現狀
村落公共空間往往包含了部分建筑空間,其活化設計也常涉及到建筑部分的改動。鄉村建筑的改造設計應立足于原建筑歷史價值和改造后的建筑功能等,注重建筑和自然的關系。空間的改動則要注重空間的營造,可使用包括圍合新院落、增加內院及增強建筑間的連接等多種手法進行空間的重組[6]。此外,還應關注村落中建筑的普遍特征,分析建筑形式與當地自然條件和人文習俗之間的關系,提煉并運用具有當地特色的建筑元素,如屋頂形式、建筑肌理特點等等。建筑中鄉土材料的制作和鄉土建造技藝也是重要的建筑文化,同樣需要保護和傳承。
村落的本土文化是村落的靈魂,影響著整個村落。在設計中注入本土文化,可以加強村民們對鄉村家園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才能更好地傳承鄉土文化、實現更高水平的美麗鄉村建設[7]。經過多次實地調研和走訪后,我們了解到村內有位周漢華先生曾因水稻豐產和雜交實驗吸引周恩來總理前來拜訪。1934年出生的周漢華作為最早的村內合作社的水稻育種員,在實驗田地里進行水稻豐產試驗,經過培育種植,當年創造畝產比一般耕作的畝產高兩倍有余,后又試用水稻和高粱進行雜交試驗,且屢創佳績。周漢華先生的事跡一直是村內最引以為傲的歷史印記,也常常被村民津津樂道,其十余年的田間勞作試驗也為同和村鑄造了獨特的農業文化。因此我們結合同和村現在的發展狀況和周邊的產業重點,認為可將農業文化定為其最鮮明的村落特色文化。
同和村美麗鄉村規劃設計策略是將五處公共區域整體規劃為以“農業文化”為主題的集展覽、觀景、休閑、購物一體的公共活動片區。這一片區對內是可供村民生產生活使用的公共活動空間,對外則是一條供游客游覽的參觀流線(圖3~4)。
鄉村建筑的更新與設計往往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內容。首先應考慮其地域性環境,思考當地建筑模式與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之間的協調關系,傳承和發展地域的建筑模式[8]。同和村地處嶺南地區,因此在建筑設計上適當采用嶺南地區常用的手法。

圖8 地塊一禮堂鳥瞰圖

圖9 地塊一禮堂入口空間效果圖

圖10 地塊二風情街庭院空間效果圖

圖11 地塊二風情街鳥瞰圖
村內現留存有特色的老舊建筑不多,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五和二社舊址,故以其作為建筑元素提取的主要對象(圖5)。五和二社舊址的整體建筑特征為四合院格局,正立面為一整面坡屋頂且墻體為中間段內凹的豎向三段。建筑造型元素的提取則是坡屋頂、四合院格局和庭院空間的使用。在建筑中置入庭院,達到活化、優化和組織空間的目的。建筑材料元素為當地常用的青磚、紅磚、灰瓦、木材(圖6)。
設計將地塊一原破損嚴重且已廢棄的建筑拆除以建造新的禮堂。新禮堂整體延續五和二社舊址的建筑格局和風貌,并適當將四合院格局變形以適應新的建筑功能。地塊一的定位為同和村參觀流線中的文化展示體驗區。場地二的處理則利用現有五棟殘缺且形態各異的一層高小房,根據其小體量的特點,將其整體改造并定位為售賣和休閑的公共空間,并命名為風情街,作為同和村參觀流線中的休閑區(圖7)。
(1)豐富空間功能,充分利用空間
新的禮堂根據地塊特點在建筑功能上進行了調整,通過加入周恩來精神主題展廳、黨建宣傳室、農耕文化展廳、客家主題展廳、觀景休閑區以及其他輔助功能,將原有的單一功能轉變為復合功能。不同類型的功能相互配合,提高了禮堂的空間使用率,也極大地豐富了空間的使用場景,使其在不同時段都具有人氣(圖8~9)。
(2)豐富空間類型,增添趣味
通過“化零為整”的手法,以新的用地紅線將原有五棟小房子納入其中,實現原先五棟房子之間相互割據的零碎空間能整合利用的目的。將各異的五棟房子打造為不同售賣類型的商店,又將零碎的空地打造為主題不同的院落。整個地塊從南至北置入了入口廣場、水院、庭院、休閑院落,在視線上與田地景觀相滲透,形成了多樣的空間類型,增加了空間層次感和趣味性(圖10)。
(3)視線連接、相互聯系
新禮堂作為參觀流線的起始點,是村內建筑形象代表,也對其余參觀點起著“啟下”作用。將其作為公共活動片區的首個節點,之后按順序連接文化廣場、風情街、周漢華試驗梯田、五和二社舊址,形成一條有秩序的對外展示流線。又將禮堂展覽流線末端設置在二樓的觀景休閑區,可在此望向其他參觀點,以此在視線上加強各公共空間之間的聯系,觸發游客的好奇心。
(4)建筑空間優化利用,增強吸引力
場地二內五棟殘缺且形態各異的一層高小房子,特點為體量小、內部昏暗且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建筑改造首先考慮實際使用空間的舒適性,在延續了坡屋頂的同時形成側高窗改善室內采光。建筑外墻采用白色抹灰面墻,清水磚貼面建筑勒腳,整體氣質與五和二社舊址相呼應。空間的優化既保證了地塊內的空間的安全性,而院落和廊道的置入,又更使得空間質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對內對外都極具吸引力(圖11)。
村落中長期處于缺乏人氣狀態的公共空間其本身往往存在著環境質量問題,如垃圾堆積、雜草叢生、建筑物損壞嚴重等等。因此,環境整治是公共空間活化的首要措施。村落的環境整治可與美麗鄉村的建設相結合,整體打造村落的景觀規劃,合理布置垃圾桶和垃圾收集、處理點。村落公共空間還常包含一些殘破的建筑物。對于沒有價值的殘破建筑,可以拆除或重建,保證環境的安全美觀。而對于具有一定價值和意義的殘破建筑應盡可能將其保留,保留的方式亦多種多樣[9]。同時根據需要保留其原先的功能或賦予新的功能。整治后的空間環境質量得到提高,才能留住在此處活動的人。
村落中常有公共空間與雜亂、凹凸不平的綠地相互交織融合的情況。此類空間地塊形狀各異,整體來看較為零碎,不利于規劃設計。因此可與村委和村民進行協商,整合出更為集中和規整的用地。零碎空間的整合利用也有利于維持公共空間的整潔和安全[10]。
一些類型的村落公共空間的面積較大且地勢較為平坦,其空間形式較為單一,在使用上缺乏趣味性和空間層次感。因而可適當運用不同手法營造不同類型的空間,如灰空間、半圍合空間、下沉或隆起空間,以此適應不同類型的活動人群和活動類型。
村落公共空間所涉及的建筑空間部分功能往往較為單一,如禮堂僅作為會議空間使用,村委會則僅作為村內辦公場所。單一的功能導致了此類公共空間在其余時間的閑置,而功能的分割也不利于人群的匯聚和交流。合理地將原有的單一功能轉變為復合功能,多種功能互相配合,不僅充分利用地塊面積,還讓其在對內對外、對民對公上都有了相對應的功能空間,吸引著不同人群聚集于此,豐富了空間的使用場景[11]。
現如今,以鄉村旅游作為發展方向是大多數村落的選擇[12]。因此,可將村落公共空間作為對一個外展示平臺,在其中置入文化展示體驗空間和農產品售賣空間,作為鄉村旅游的一部分內容。將村落公共空間與鄉村旅游相結合,增強村落公共空間的對外性,巧妙地為公共空間帶來了人氣,村民與游客能在此產生交流,村落的文化特色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展示和宣傳。
本次同和村美麗鄉村風貌活化設計實踐,以村落公共空間作為切入點,通過實地調研分析,深入挖掘出其最鮮明的村落文化特色,制定出更為適宜的活化策略。村落公共空間作為村落內部的重要場所,其存在本身便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村落公共空間的活化不應只局限于空間本身的物理特征,把目光局限在環境整治上,而是要著眼于整個村落的文化特點,并將之與村落公共空間相結合,讓公共空間不僅是村民集體生產生活的場所,更是村落文化體現和傳承的場所。此外,村落公共空間的活化,還應考慮因時代發展村民在生活習慣和生產方式上的轉變,做出相應的功能和空間形式上的調整,這樣才能持續地保持公共空間的活力。
資料來源:
文中圖片均為作者自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