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巖
摘要:農民專業合作社指的是基于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建立的互助性經濟組織,具有民主管理的特點。合作社的成員是主要服務對象,主要工作內容包括農產品的銷售、加工及運輸等服務工作。因為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起步發展時間較晚,目前仍存在諸多問題。基于此,本文對我國農民合作社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解決對策。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現狀;對策
近些年,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呈飛速發展致使,根據相關數據研究顯示,在2017年底我國注冊登記的合作社數量超過201.7萬家,占全部市場主體的2.1%,平均每一行政村具有34個合作社。并且大約有一半的農戶通過合作社進行培訓和服務。因此,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我國社會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農業發展的有效措施。但是隨著合作社的飛速發展,其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并且目前合作社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面臨諸多挑戰。因此,需要我們不斷創新,提高合作社效率,推動農業發展。
1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的問題
1.1 綜合經營實力薄弱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每家的平均數量僅為25戶。除此之外,農業部數據統計顯示能夠享受到合作社服務和培訓的非成員,每個合作社僅有86戶。通過我國農戶耕地面積進行計算,合作社服務規模較小,約為兩家中等規模的農場,可知合作社的綜合經營實力仍然水平較低,廣大農戶的一些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1.2 存在“空殼社”“掛牌社”的不良問題
“空殼社”顧名思義,指的是有名無實,雖然具有名稱但是并未開展相關業務活動的合作社,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分為下述兩點。第一,部分人存在投機心理,并且誘導農民盲目跟從使農戶加入。為了得到更多的政府扶助資金,通過對工商不收費條件的利用,注冊成立合作社,但是成立后并沒有進行任何業務活動。第二,一些基層干部為了通過當地政府設置的考核。一些地區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數量放到對工作人員的考核內容中,一些干部為了通過考核,同時也為了得到政府的資金支持,沒有積極鼓勵和引導農民建立合作社,還是直接注冊一個空殼合作社了事。“掛牌空殼社”指的是表面上為合作社經營,其實是在做投資公司業務,導致其出現的主要原因為一些公司個體戶為了獲得項目扶持而建立。
1.3 發起人和成員之間沒有達成共同的利益
在農民專業合作社實際運行的過程中,多數情況下,發起人具有股權投入權、控制權等權利,占據著主要地位,但是普通農民成員對出資、決策以及收益分配缺乏認知,參與度嚴重不足,與合作社的普通農戶群體類似。因此,導致發起人和普通農戶用戶之間沒有建立風險共同體,同時利益也無法共享。根據相關調查研究顯示,在進行“誰是重大決策者”調查問卷評估中,結果顯示選擇理事長以及理事會的比例相加高達65%,而選擇成員大會的比例僅有20%。并且在“誰是收益分配方案決策者”的調查中與遇到了相似問題,選擇理事長和理事會的占比合計40%,而選擇成員大會的比例僅為24%。除此之外,全體成員共同承擔風險的比例僅為40%,這也表明多數普通人員均沒有共擔風險的意識。
1.4 缺乏管理和技術型人才
目前合作社的牽頭人多為農村專業戶,多數為傳統農民,文化程度低下,專業知識匱乏,專業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相對匱乏。并且一些合作社尚未實施標準化生產,對市場競爭力產生較大影響,不利于合作社的發展。
1.5 資金匱乏,缺乏政府的政策支持
目前很多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資金實力薄弱,規模較小,抗風險水平低下。因為國家扶持政策缺乏突破,金融支持方面存在較多的阻礙,致使農民合作社存在融資困難,發展緩慢的問題。一些合作社發展初期并未制定明確的目標方案,內容不具新意,資金匱乏,導致合作社發展緩慢。
2 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穩定發展的對策
2.1 提高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監管水平
相關實踐經驗顯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穩定發展與政府的監督、管理息息相關。為了能夠進一步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運行水平,首先,需要提高合作社的準入門檻。對于合作社的登記注冊等相關工作,需要通過工商部門進行嚴格的審核檢查,以防出現一些違規注冊僅為享受資金扶持的情況。其次,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定期對合作社展開全面的審計和監督工作。不僅需要對合作社的財務情況進行審計,還需要對生產經營、稅收減免、資金支持等優惠政策情況進行全面審計。最后,需要建立完善的退出機制。定期對當地合作社進行全面地清理整頓,重點打擊“空殼社”“掛牌社”等情況,需要注銷的應及時進行注銷,需要整改的需要及時進行整改。
2.2 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制度建設
第一,應結合相關法律法規,并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制定完整詳細的合作社實施規章制度,確保制度的權威性、有效性和可靠性。第二,需要提高組織建設水平,確保相關法律法規的有效實施。對于合作社中存在的侵犯農戶權益的行為,應予以強烈的抵制和堅決的打擊,進一步保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范化、法制化。第三,需要保證利益訴求渠道的通常。對農戶的合理訴求進行及時受理,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保證農戶的權益得到強有力的保障。
2.3 不斷延伸服務范圍,增強管理能力
當下,因為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仍處于起初發展階段,一些業務活動過于局限單一,服務范圍較小,并且流通類以及服務類合作社占比嚴重不足。因此,對管理經營者來說,可以借鑒國外先進的經驗和做法,不斷延伸服務范圍,擴展服務領域,為廣大農民提供更加優質、高效、全面的服務,除了應用傳統技術、信息及銷售服務外,可應為農戶提供保險、信貸以及教育等方面服務。加強對農民的鼓勵和引導,使合作社的類型更加豐富,促進合作社的重組、整合、轉型和升級,優化服務質量。在這一過程中,還需要保證合作社建設的規范性,增強經營管理能力。首先提高服務質量,引導符合條件的合作社建立生產基地,加大品牌建設力度,建立完善的監管機制。其次提高營銷水平,幫助農戶選擇良好目標市場,建立高效營銷網絡,提高流通率。
2.4 加大培訓指導,強化人才隊伍建設
根據合作社創建行動,按照分類指導、分級負責以及實效性的原則,對工作人員進行分層指導。通過宣傳培訓和指導提高工作人員的綜合能力和服務水平。同時廣泛實施面向以理事長為主的管理專業人才,進一步提高合作社的經營管理能力。強化對骨干成員的技術培訓,提高技術水平。加大對經管干部為主的基層業務輔導員的培訓,提高其業務能力。
2.5 加大對合作社財政金融支持力度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綜合實力較弱,因此,財政部門及金融部門應加大支持力度,建立支持體系,各部門之間加強合作,根據現狀制定合理的支持政策,對土地、金融等方面進行重點支持。加強三農政策對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全面整合三農資金,鼓勵和支持合作社承擔三農發展的相關項目。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財政部門設置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合作社的發展。不僅需要提高資金的比例,還需要完善資金使用的管理機制,提高資金利用率。
綜上所述,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是促進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為了進一步提高合作社的發展水平,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有效的解決對策,保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