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鐘錦紅 梁祖勵 梁仁杰


摘要:目的 觀察中藥燙熨聯合體外沖擊波療法對中風后肱二頭肌痙攣的臨床療效。方法 在2020.1至2020.12以內我院診治的伴有肱二頭肌痙攣的中風偏癱患者中抽取50例,以隨機抽樣法分為對照組(n=25,常規綜合康復訓練配合體外沖擊波治療)與治療組(n=25,在此基礎上給予患側上肢中藥燙熨治療),將其上肢運動功能與肱二頭肌痙攣狀態進行對比。結果 兩組肱二頭肌痙攣狀態(MAS)評分相比,治療前無差異,P>0.05,治療2周后、4周后均低于治療前,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上肢運動功能(FMA)評分相比,治療前無差異,P>0.05,治療2周后、4周后均高于治療前,治療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中藥燙熨聯合體外沖擊波治療能有效改善中風后肱二頭肌痙攣,其效果相比單純應用沖擊波療法更佳,值得應用。
關鍵詞:中藥燙熨;體外沖擊波治療;中風;肱二頭肌
【中圖分類號】R2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5-199-02
中風又稱為腦卒中,在臨床中是一種尤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主要包含缺血性腦卒中與出血性腦卒中,該病有較高致殘率與致死率。近幾年隨著中風致死率的降低,使致殘率明顯增長,大部分存活患者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其中肱二頭肌痙攣是對上肢運動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的首要原因[1]。肌痙攣指的是肌群或肌肉間斷或持續性不隨意的收縮,是由于腦或脊髓的神經肌肉或神經元過度興奮導致,痙攣肌肉的收縮會出現關節畸形、攣縮、疼痛及關節活動受限等表現,會對患者康復訓練構成影響,而肢體痙攣性癱瘓會對患者功能恢復造成不利影響[2]。以往臨床多采用外周電刺激、肉毒素注射、藥物療法、物理療法及康復療法等治療,但以往方法在時效性與安全性等方面均有不同缺點,而中藥燙熨是將中藥進行加熱后在患者局部適當移動,通過溫熱之力使藥物經過體表進入經絡,進而起到活血通絡、溫經散寒的效果,與體外沖擊波聯合應用有協同效果[3]。為此,本文抽取部分患者應用中藥燙熨聯合體外沖擊波治療,分析其效果,詳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隨機抽樣法將2020.1至2020.12以內在我院治療的50伴有肱二頭肌痙攣的中風偏癱患者列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各25例,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文號:IRB-2020-289),對照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50~76歲,均值(63.51±5.23)歲,治療組男12例,女12例,年齡49~75歲,均值(62.85±5.14)歲,兩組均參與研究并簽訂同意書,同時基礎訊息無差異,可對比,P<0.05。
入組標準:均符合中風后肱二頭肌痙攣診斷標準[4];均通過核磁共振或腦部CT診斷確診為中風;均為首次發病,患病低于3個月;意識清醒且生命體征平穩可配合本研究。
剔除標準:外傷腦腫瘤等造成的偏癱者;精神異常或認知不全者;合并伴有嚴重功能障礙或心肝腎等臟器疾病者;對本研究方式無法耐受者;不配合本研究或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兩組均實施常規綜合康復訓練,包含患肢牽引、神經肌肉促進技術、良肢位擺放、關節活動度訓練及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等,同時指導患者展開正常運動模式下主動鍛煉,對痙攣模式進行抑制,誘使分離運動,持續鍛煉4周。
對照組采用瑞士Storz Medical Ag 公司生產的MasterPuls MP50沖擊波治療儀進行治療,協助患者取平臥位,將患肢呈外展中立位,對上肢痙攣肱二頭肌肌腱與肌腹進行標記,采用酒精棉球對皮膚表面進行擦拭,將耦合劑均勻涂抹,選用15mm直徑的沖擊波探頭,沖擊頻率:8Hz,壓強:2.0~3.0har,均勻沖擊2000次,2次/周,治療4周。
治療組加用中藥燙熨治療,當歸、白芍、荊芥、沒藥、麻黃、川芎、紅花、丁香、制川烏、獨活、忍冬藤、石楠藤、防風各15g均勻混合后置入封包內,放入熏蒸機內將藥物加熱至60~70℃后取出,用薄毛巾將其包裹后置于患側肢體來回移動,20min/次,2次/d,治療10d。
1.3 觀察指標
(1)通過Ashworth分級(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在治療前、治療后2周、治療后4周評估兩組肱二頭肌痙攣狀態[5],主要分為0~4級(0~4分),分級愈高表明痙攣程度愈重。
(2)通過Fugl-Meyer評分(Fugl- Meyer Assessment,FMA)在治療前、治療后2周、治療后4周評估兩組上肢運動功能[6],共66分,分值愈高表明上肢運動功能愈好。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x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MAS評分
兩組MAS評分相比,治療前無差異,P>0.05,治療2周后、4周后均低于治療前,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比較FMA評分
兩組FMA評分相比,治療前無差異,P>0.05,治療2周后、4周后均高于治療前,治療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痙攣狀態是上運動神經元所致的多見的一種運動障礙,對患者運動功能造成較大影響。肱二頭肌在痙攣狀態時,會使肘關節出現攣縮,阻礙患者提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與肢體康復進程,因此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7]。
文章結果顯示:兩組MAS評分、FMA評分相比,治療前均無差異,P>0.05,治療2周后、4周后M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FMA評分均高于治療前,治療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中藥燙熨歷史悠久,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溫通經絡、散寒祛濕及加強免疫力等效果,利于藥與熱的雙重效果直接在患肢產生作用,起到活血通絡、溫經散寒的作用[8]。中藥燙熨可使皮膚黏膜充血擴張,藥物能經由擴張的毛孔滲進肌膚而產生效果,能加快淋巴液與血液的循環,快速消除代謝產物,繼而促進新陳代謝[9]。而體外沖擊波是利用物理學機制介導的機械性脈沖壓強波,通過獨特的設備將生成的脈沖聲波轉變為準確的沖擊波能量,同時利用探頭的移動與定位起到治療作用[10]。沖擊波能通過機械的應力與聲學邊界生成能量,加大細胞壁的通透性,減少肌張力,對生長因子的分泌起到刺激效果,具備抗菌作用,對血管生成因子的表達起到刺激效應,使骨質與創面迅速愈合,對血液微循環起到改善效果,改善患者肢體疼痛感,松解粘連的肌肉,進而改善肢體痙攣狀態。兩組聯合應用能起到協同作用,使肱二頭肌痙攣得到改善,促進病情康復[11]。
綜上所述,中風后肱二頭肌痙攣患者采用中藥燙熨聯合體外沖擊波治療能得到有效改善,與單純應用體外沖擊波治療相比,兩者聯合應用效果更佳,建議推廣采納。
參考文獻
[1]周海芳,周根娣,俞菽萍.中藥熱熨敷聯合康復訓練防治中風后肩手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健康研究,2019,39(1):119-120.
[2]丁伯香,王紅梅,高曉梅.中藥熱奄包療法聯合穴位按摩治療中風偏癱200例臨床研究[J].江蘇中醫藥,2020,52(6):42-44.
[3]丁四萍,馬倩,張玉玲,濮紅萍.等.中藥熏洗聯合浸蠟法對中風后肢體偏癱患者手功能的應用[J].中國臨床研究,2020,33(2):280-282.
[4]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5]徐耀琳,張國妮.刺絡放血配合中藥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臨床療效及對患者神經功能、預后的影響[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20,26(2):226-228+237.
[6]張琳,顧群芳,胡旻雷.中藥熏洗治療中風后偏癱臨床療效Meta分析[J].新中醫,2020,52(11):15-18.
[7]王鳳玲,王寶愛,茍榮,等.中藥竹罐療法對中風后睡眠質量及神經功能缺損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21,18(11):161-163+167.
[8]黃桂蘭,許意,梁成盼,等.基于表面肌電信號探討攣三針結合重復經顱磁刺激對中風后上肢痙攣的影響[J].中醫藥導報,2020,26(15):98-100,104.
[9]劉維紅,劉濤,陳強,等.體外沖擊波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統評價[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20,42(3):255-264.
[10]張哲,車戩,肖程予,錢冬,張雨晴.愈癱湯聯合穴位貼敷、艾灸對卒中后偏癱患者的康復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2019,41(8):1189-1192+1197.
[11]史軻,范秀鳳,岳靜.栝樓桂枝湯加減治療中風肢體痙攣的臨床療效及對腦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的影響[J].醫學臨床研究,2020,37(11):1657-1660.
202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醫藥管理局科研課題 合同編號:GZZC2020322
桂林市中醫醫院 康復醫學科 廣西桂林 54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