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芳燕


摘要:目的 淺析創傷骨科四肢骨折術前消腫中應用護理干預,對其舒適度的影響。方法 共計76例創傷骨科四肢骨折患者,均源自于2019年1月~2020年2月,依據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38例,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實驗組接受護理干預,就患者舒適度、腫脹消失時間、疼痛癥狀及生活質量進行分析。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舒適度各項評分明顯提升,腫脹消失時間縮短,且疼痛程度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創傷骨科四肢骨折患者術前給予護理干預,能有效消腫,緩解疼痛癥狀,保障其舒適度。
關鍵詞:護理干預;創傷骨科;四肢骨折;術前消腫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5-266-02
四肢骨折是骨科臨床上較為多見的疾病。現如今,隨著我國交通業的迅猛發展,導致四肢骨折的風險逐年上升[1]。臨床真毒該病患者主要采取手術治療,但該類患者通常因外傷導致骨折,腫脹明顯,阻礙局部血液循環,對創口愈合造成不良影響,還會增加疼痛癥狀,對患者生理、心理均造成嚴重影響[2]。因此,需給予患者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促使骨折端消腫,降低并發癥風險,提升患者舒適度,促使其快速康復,進一步提升其生活質量[3]。為此,本文就創傷骨科四肢骨折患者開展護理干預,分析其對術前消腫、提升舒適度的影響,以便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共計76例創傷骨科四肢骨折患者,均源自于2019年1月~2020年2月,依據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38例,對照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18~64歲,平均(46.52±5.14)歲,致傷原因:高處墜落13例、重物擊傷8例、交通意外傷17例。實驗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20~67歲,平均(46.64±5.03)歲,致傷原因:高處墜落12例、重物擊傷10例、交通意外傷16例。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即待患者入院后給予常規宣教,向其宣教科室環境、相關規章制度,護理人員加強對患者各項生命指標的觀察,同時給予用藥、飲食指導等。實驗組接受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健康宣教:護理人員積極向患者宣教骨折相關知識,例如骨折的發病機制、治療與護理措施、預后效果及注意事項等,促使其掌握正確的疾病知識,糾正錯誤認知,強化遵醫行為,及時解決心理顧慮。宣教可根據患者的認知程度、性格特點采取適宜的宣教方式,例如一對一講解、宣傳手冊、多媒體、知識講座等。
(2)心理護理: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及其家屬建立有效的交流,掌握其內心真實想法,耐心的傾聽其主訴,根據其心理問題給予針對性心理疏導,滿足其合理的需求。同時向患者講解既往成功的病案,鼓勵其與病友相互溝通,緩解其不良情緒;同時指導患者聽音樂、閱讀、看電視等,轉移其注意力。指導家屬多與患者溝通,給予關愛、協助其建立對抗疾病的信心;此外還需指導患者正確的發泄情緒,自我調節。
(3)環境護理:為患者提供整潔、舒適、溫馨的病室環境,保持病室溫度、濕度適宜,定時開窗通風。在病室內放置患者喜愛的元素,擺放綠植,減弱治療環境。做好保護措施,保持光線柔和,維持充足的睡眠時間。
(4)疼痛護理:對患者骨折端疼痛與腫脹程度進行分析,根據評估結果給予針對行干預措施。對骨折端進行冷敷,10min/次,3次/d,適當對局部進行按摩,于腫脹部位為中心小幅度向周圍按揉,促使腫脹消退。并給予轉移療法、音樂療法及藥物鎮痛方式,從而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提升痛閾。
(5)飲食干預: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制定個體化飲食方案,多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叮囑其多進食新鮮蔬果,供給充足的營養,強化機體免疫力,促使其快速康復。
(6)康復護理:待患者各項生命指標穩定后,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配合簡單的器械進行功能選連,例如踝關節背伸、股四頭肌收縮、手足趾伸屈等。
1.3 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患者舒適度、腫脹消失時間、疼痛癥狀及生活質量,并進行組間比較。①舒適度使用美國簡化舒適狀況量表[4]進行評估,包含文化、生理、心理、環境四個維度,分值與舒適度呈正相關關系。②疼痛癥狀使用視覺模擬評分(VAS)[5]進行評估,使用具有0~10刻度的游標卡尺,由患者自行選擇疼痛程度,分值與疼痛程度呈正相關關系。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舒適度評分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舒適度各項評分明顯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腫脹消失時間、疼痛癥狀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腫脹消失時間明顯縮短,且疼痛程度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四肢骨折是臨床上一種嚴重的創傷,肢體腫脹是較為常見的并發癥,若不能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會對治療效果造成一定影響,增加疼痛癥狀,延長住院時間[6]。腫脹主要是因創口處理不當,導致滲血、滲液,或包扎過緊導致循環障礙等因素引發。常規護理措施僅對患者的疾病癥狀進行護理,往往忽略了患者的心理狀態,導致舒適度降低,影響預后狀況[7]。為此,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極為重要,現代護理學要求,不但需關注患者疾病護理,還需關注患者心理、社會、精神等方面給予護理,從而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文化、生理、心理、環境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可能為,護理干預對患者開展針對性心理干預,有效緩解或消除其不良情緒。指導患者合理的宣泄不良情緒,有效維持良好的心態,以積極樂觀的心境面對疾病,提高遵醫行為;同時,有效的健康宣教能提升患者對骨折相關知識的認知,及時糾正其錯誤認識,提升治療與護理的依從性。本文另發現,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腫脹消失時間明顯縮短,且疼痛程度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可能是因:飲食護理為患者提供個體化干預,滿足患者機體營養物質的需求,提升機體抵抗力,緩解疼痛癥狀;環境護理,弱化治療環境,有利于消除患者陌生感,提升痛閾。同時轉移療法、音樂療法及藥物鎮痛等措施均能顯著緩解患者疼痛癥狀;四肢創傷后周圍組織毛細血管破裂出血,且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內液向組織間隙滲透導致腫脹。同時因血管受損擴張充血、微小血栓的產生造成微循環障礙,損傷區域及周圍組織血漿、纖維蛋白原等血管內容物增加,導致組織間隙膠體滲透壓升高,造成這組織腫脹發生水腫。對損傷區域進行冷敷,借助機體對低溫的生理反應,促使毛細血管收縮,降低血管通透性,從而減少組織液滲出,進而緩解局部腫脹癥狀。且低溫能降低細胞代謝、神經興奮性,神經傳導速度減緩,對疼痛也起到一定緩解作用。此外低溫促使毛細血管收縮,降低局部血流量,降低組織溫度,細胞的代謝與細菌的活力減低,也能對炎性因子釋放進行抑制。
總而言之,將護理干預應用于創傷骨科四肢骨折患者中,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癥狀,促使腫脹癥狀消失,提升患者舒適度,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蔡明,徐向陽.踝關節鏡診治Danis-Weber B型踝關節骨折伴下脛腓聯合損傷患者的圍術期護理[J].當代護士(中旬刊),2020,27(6):36-38.
[2]王小琴,楊英,徐妍.改良七厘散在 Pilon 骨折術前消腫治療的效果觀察與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3):152-152,153.
[3]田榮娜,紀鑫,張曉梅,等.康惠爾透明貼在脛腓骨干骨折患者術前消腫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濱州醫學院學報,2019,42(3):219-221.
[4]楊帆.基于循證理論的全面性護理對足踝骨折患者足踝腫脹情況及并發癥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21,30(1):99-102.
[5]王蕓,高秀娟,崔秀峰,等.康惠爾透明貼在脛腓骨干骨折患者術前消腫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4):63-64.
[6]買麗麗,苑娜,董瑞一.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在跟骨骨折圍手術期中的應用效果[J].當代護士(中旬刊),2020,27(4):47-50.
[7]陳姿余,趙建華,羅小婷,等.以循證理念為指導的整體護理在足踝骨折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9,25(22):61-64.
廣西防城港市第一人民醫院 廣西防城港 538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