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萇云莉



摘? 要:以高職院校理工科女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對其就業意向、就業壓力、心理輔導與職業生涯規劃進行調查。調查發現她們在擇業過程中信心不足,感受到的壓力更多,生涯規劃模糊,在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上開展心理育人顯得尤為重要。以心理學視角幫助理工科女大學生正確對待社會長期存在的性別差異問題,明確自己的職業規劃。
關鍵詞:生涯規劃;心理;理工科女大學生;擇業觀
中圖分類號:G711?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03-0148-04
Abstract: A survey of the employment intention, pressures, carrier planning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orientation shows that many female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feel more pressures, who have neither clear objective nor enough self-confidence in career selection. So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during career selecting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using psychological method to help them deal with gender? differences which exist for many years, and clarify their own carrier planning.
Keywords: career development; psychology; female undergraduat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areer concept
引言
近年來,社會焦點常聚焦于大學生就業問題。社會發展對人才資源要求越來越高,大學生就業面臨的壓力進一步增大,高等職業教育有了大規模的發展,學生數已高達高校總人數50%以上。畢業生就業壓力與日俱增,理工科女大學生就業壓力日益凸顯,常常出現“有業不就”或是沒有明確的就業目標和方向,重視她們的就業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評估高校教學水平的因素之一就是就業率,部分高校將重心放在校企合作、就業招聘活動上,在傳統就業指導模式下,教師通常是講解就業理論知識教學、就業案例分析, 教學內容相對單一,忽視了學生自身能力、心理健康和角色變化的引導,導致就業指導有著諸多不足之處。在這樣的就業環境下,高校就業指導方針也需要不斷更新,指導理念需要結合時代發展需求,根據學生的不同階段制定相應的教學內容,提升就業指導的質量,加強人際關系處理、就業規劃、崗位選擇等方面的指導教育。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與訪談的方式,訪談對象為高校從事就業的輔導員、從事教學管理的老師、一二三年級的在校生與已畢業學生。本次問卷調查隨機選取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上海行健職業技術學院671名大學生為被試對象,進行線上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為第一部分;通過調查、收集、整合形成的《就業情況調查問卷》為第二部分,內容主要包括被調查人員對就業的意向、心理狀態、職業生涯規劃、對就業的期待值等方面。其中男生409人、女生262人;大一278人、大二184人、大三196人、已畢業13人;人文社會科學249人,理工422人;獨生子女人數為341、非獨生子女有330人;247人擔任過學生干部,有兼職經歷428人,既有兼職經歷又擔任過學生干部的164人。
二、研究分析
收回問卷后,首先使用SPSS軟件對此次問卷的信度與效度進行分析,具體數據結果如表1所示。其中該問卷的Alpha指數為0.758,數值大于0.7,表明本文設計的問卷是有信度的,各問題之間的一致性較好。KMO值為0.735,數值大于0.6,P值小于0.5,說明該問卷適合做因子分析。之后觀察圖1碎石圖,我們可以發現僅有前7個因子的斜率較大,之后因數的曲線就變得較為平緩了。所以選擇前7個因子作為因變量,探究其與剩余各項因素之間的關系。
(一)職業生涯規劃與指導現狀
以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學院職業生涯規劃與指導課程共32個學時,為大班制授課,分布在大一、大二的任意兩個學期中,課程量少、教學形式相對保守,教學內容大多以職業指導為導向,其中自我探索僅有兩學時,很難擴展學生關于心理健康的認知領域和形成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難以引起大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的主動性。
于專業課而言,職業生涯規劃與指導對教師綜合能力要求較高。但當前承擔課程教學任務的部分老師缺乏對就業形勢的全面認識,心理教育方面也不專業,不僅無法保障就業指導質量,學生的自我探索也受到影響。由此可見,就業指導教師的專業能力、綜合素養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1]如果教師專業能力不足,將無法傳遞有效的就業實踐信息,也無法正確引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教學理念無法與時代接軌。即便教師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由于缺乏專業知識儲備,也會導致心理引導缺乏科學性,甚至會造成引導偏差,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在高職理工類女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中,必須要讓思想政治教育與擇業心理教育結合,并且就業指導課程要設計得具有針對性和特色性,在課上做到積極引導學生,讓他們主動進行自我探究、調整自己心理、培養學生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二)高職院校理工類女大學生現狀
1. 就業意向
調查結果顯示在就業時選擇專業對口的人中,有七成以上的學生是人文社會類女生,理工科男生的比例達到了73%,人文社科的男生占67%,而理工類女生占比最少僅有58%。這一方面說明隨著院校的大規模發展,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理工類女大學生在競爭中處于不利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專業對口與工作的選擇上,理工科類女生的思想也逐漸變得理性,不再一味地要求工作要和專業相關。“你認為在求職過程中最困擾你的因素是什么?”這一題的選擇上,僅有理工科女生排序為個人能力不足,學歷不夠>社會經驗欠缺,對未來感到迷茫>掌握的信息量少>對求職過程感到害怕與恐懼>性別>家庭因素,其中性別位于第五位,而人文社科類男生和女生以及理工科男生的排序都是學歷不夠>社會經驗欠缺,對未來感到迷茫>掌握的信息量少>對求職過程感到害怕與恐懼>家庭因素>性別,性別因素位列最后。因此正確對待社會長期存在的性別差異問題,也是工科女生需要解決的問題。具體如圖2、圖3。
2. 就業壓力、心理輔導與職業生涯規劃
調查結果顯示,在是否感到就業壓力的問題上,通過性別與學科的交叉分析結果發現: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無論是什么學科的學生均有83.31%學生感受到就業壓力,但女性比男性高6個百分點,女生感受到就業壓力的人更多。對于是否希望有就業心理輔導上,男女生也存在同樣的趨勢,女生對就業心理輔導意愿更強,不希望就業心理輔導的占僅為17%。因此在就業問題上,女生較男生而言更希望得到心理輔導。具體如圖4、圖5。
調查發現大學生就業壓力主要來自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占比96.25%,工科類女大學生有非常明確的長期職業規劃僅有13.75%,而有近期規劃和生涯模糊甚至沒有規劃的人占比81.72%,84.35%的大學生對未來的就業前景不是很有信心,特別是女生擇業信心較男生明顯不足。缺乏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是導致大學生擇業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很多大學生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加之社會閱歷不足,家庭期望過高等因素,自身定位偏高,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往往心態失衡。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 對理工科女生中的就業壓力與就業心理輔導進行相關的數據分析,從表1可以看出,p值分別為0.021,均小于0.05,表明理工科女生的就業壓力和就業心理輔導之間均呈現出顯著正相關性。就業壓力與是否需要心理輔導之間存在著差異,差異值為0.69,更說明心理育人應該從生涯規劃應在入學初期就引入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貫穿始整個大學生涯。
三、心理育人在高校大學生職業規劃課程中的應用
2017年12月,教育部黨組頒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把“心理育人”列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大育人體系”之一,心理育人也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最新成果。[2]
高校開展思政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道德觀念并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而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則是為了幫助學生擺脫心理問題,提高心理素質。雖然二者各有側重,但是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上可以相互借鑒。[3]本研究也期待,按照這一發展理念,能夠把心理教育中的心理營養運用在促進高職院校工科女生的職業規劃課程中。
要以健康的心理為基礎,從而幫助學生實現終身的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學生對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和才能就像是基石,幫助學生制定合理的規劃。并且學校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應滲入到各類教學活動與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從而幫助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開展親子教育的活動中,當人們往往將心理營養使用在自己身上,在學習做自己好父母的過程中,人們的生活、人際關系、生活的質量,都隨時可以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往往會矯正并且調整好自己拖延、焦慮、抑郁和敵對等消極心理的狀態。昆明理工大學的周文等人使用情境再現、角色扮演和薩提亞冰山雕塑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指導。根據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假定大學生的期望,未被其父母未被滿足的情境,在工作和生活中對人際相處網絡產生迷惘的情境,通過扮演該情況內的不同角色,演繹推理除不同人物應對該問題的方式。[4]在不同情境下,引導大學生如何正視自己擁有的正面資源,并且做到肯定、接受、認同、重視自己。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不同角色的心理,通過解決對父母的怨憎、憤恨等抵觸情緒,最終實現與父母達成和解的目的,運用情緒管理等多種手段引導大學生穩定情緒。并且可以通過輔導,幫助大學生掌握相應的心理營養技巧。首先從最簡單的認同贊美開始,逐步提高大學生的自我認同感,讓大學生體會到溫暖、舒適的教育形式,并且有自信能夠全程參與互動。與此同時,在全程各類輔導中,將肯定贊美認同的環節滲入其中。在此基礎上,在假定錯誤和失敗的情形時,注意幫助大學生認清如何做才是接納自己,引導大學生在時間上、選擇上就開始重視自己,認為自己沉迷網絡游戲、極度消耗是對自己的不接納,是逃避現實世界的外在行為,而不是重視自己。在做到肯定贊美認同、無條件接納和重視等三點的基礎之上,引導大學生學會情緒管理方面的技能,正確處理與家長之間的關系,培養信任父母的觀點,健全人際關系安全感,全面有序地推動他們心理向著健康方向發展。因此為了確保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效進行,學生必須深刻認知、了解自我,這樣才能夠從理性角度出發,合理規劃職業生涯。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到自我類型,根據對應的人格匹配理論進行心理測試,使學生增強自我認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點,并且進一步看清自身所掌握的能力與技能,通過環境分析準確定位自身價值。[5]學生制定生涯規劃之前,就已了解自身的特點與需要,就可以明確今后的職業規劃所需達到的目標,從而提高職業生涯規劃的正功率。
四、發揮心理營養教育在高職院校工科類女大學生擇業觀培養中的作用
(一)將心理營養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有機結合
盡管就業在學生大三時期,學生心理健康在這個階段也愈加明顯,但要達到心理營養教育的目的,就要追根溯源,在入學初期就要與職業規劃相結合。如學生本身就是由于個人興趣選擇的專業、沉浸于學習、樂觀向上,在面臨就業困難時,也會積極應對,不會受負面情緒的影響。但如果入學之初,學生對專業不感興趣、學習態度消極,對后期就業問題就比較抵觸、散漫,不好的情緒會持續累積,在畢業時期呈現出來。因此,高校應該將心理營養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相結合。從入學初期階段的職業規劃、中期階段的專業知識教育,到后期就業指導的專業技能培訓,將心理營養教育貫穿整個大學時期,通過心理營養教育讓她們調適心態,提高自我管理情緒的能力,正確對待社會長期存在的性別差異問題,同時明確自己的職業規劃,掌握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學會獨立思考。[6]
(二)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個性化指導,引導女大學生調整就業期望值
整合資源,優化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可以嘗試打破社會、學校的邊界,引入校外優秀的資源,搭建完整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資源系統,聘請心理專家,組織現有教師參與相關培訓,提高理論和實踐操作水平。強調體驗式教學,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情景再現,構建科學培養方案,強化對高職院校工科類女大學生的個性化輔導,讓他們能夠覺察、接納自己的情緒,并發現情緒背后的期望,從覺察自己開始探尋問題,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提高工科女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構建自己與社會相適應的擇業觀。
(三)加強擇業觀教育,樹立女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
高職院校工科類女大學生在求職前一定要充分認識自己并對自身有一個客觀的評價。在性格、興趣愛好、人際交往模式、價值觀、能力特長、技能水評等方面,自己能夠在選擇職業時準確地定位,然后確定合理的就業期望值。當前的高職院校工科類女大學生面臨就業壓力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她們普遍把就業期望值定的偏高,只有對自己了解,把自己放在合適的位置上才能讓現實和理想更接近,與此同時也可調整盲目和自傲的心理。[7]讓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坦然面對生活和社會,拓寬自己的就業思路。努力將社會的需要、個人的發展和時代的發展有機結合在一起,讓青春之光在夢想奮斗的道路上閃耀。
參考文獻:
[1]楊春燕.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體系中的應用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35):8-10.
[2]中共教育部黨組.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通知[Z].
[3]賈林祥.心理育人的內涵、機制與實施路徑[J].陜西行政學院學,2019,33(3):112-116.
[4]周文,李方敏,高張清.心理營養教育: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模式[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
(05):87-93.
[5]陳琦,王瑾.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研究[J].輕工科技,2019,35(11):125-126.
[6]冀虹,李松波,王濤.新形勢下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滲透路徑[J].西部素質教育,2020,6(06):87-88.
[7]馮晨音.發揮心理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基于高校心理育人的視角[J].林區教學,2020(01):7-9.